近日,新能源巨頭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投資9億元入股中法人壽(現更名為“小康人壽”),持股比例為30%。
2021年7月27日,中法人壽中期信息披露報告顯示,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原中法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發生變更,公司正式更名為小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公司
近日,新能源巨頭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投資9億元入股中法人壽(現更名為“小康人壽”),持股比例為30%。
2021年7月27日,中法人壽中期信息披露報告顯示,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原中法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發生變更,公司正式更名為小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公司註冊資本由2億元變更為30億元。
公司股東變更為尚虹工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虹集團)、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山控股)、貴州貴興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興汽車),持股比例分別為33%、30%、7%。原股東法國國民人壽保險公司(以下簡稱“法國國民人壽”)和北京仁濟九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仁濟九鼎”)不再持股。
“命運多舛”的中法人壽
增資前,中法人壽只有三家股東:尚虹集團(持股50%)、北京仁濟九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5%)和法國國民人壽(持股25%)。隨著法國國民人壽的退出,小康人壽(原中法人壽)成為中資保險公司。
也是在獲得本次增資之前,小康人壽發展並不順利,多次尋求增資均未成功。公開資料顯示,原中法人壽成立於2005年,由原國家郵政局(現中國郵政集團)與法國國民人壽合資組建。註冊資本2億元,中國郵政集團和法國國民人壽各持股50%。中法人壽曾是中外合資保險公司,也是中國第壹家銀行系保險公司。
在2019年之前,中郵集團還沒有成立中郵人壽的時候,中法人壽也有高光時刻。依托中國郵政的銀保渠道銷售產品,保費收入從2006年末的654.38+0905萬元增長到2009年末的2.7億元,實現了保費收入的快速增長。但中郵人壽成立後,中法人壽失去了中郵集團的銀保渠道,因此中法人壽業績壹落千丈。
2065438+2005年4月,中國郵政集團正式退出中法人壽。其25%的股份轉讓給尚虹集團,其余25%的股份轉讓給仁濟九鼎。法國國民人壽也將其25%的股份轉讓給尚虹集團。此時中法人壽的股權結構為:尚虹集團持股50%,仁濟九鼎持股25%,法國國民人壽持股25%。
中郵集團的退出,對中國人壽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中法人壽財報顯示,2015年保費收入僅為2.5萬元。隨著尚虹集團和仁濟九鼎入主中法人壽,業績暫時回升。年報顯示,2016年,中法人壽實現保費收入6361.45438+0.0000元。
但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保費收入分別為180600元、11300元、49300元和68500元。中法人壽業績再次下滑。其間,中法人壽多次尋求增資自救,但均未獲得監管部門批準。
2016中法人壽擬引入吉林長久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安徽郭盛投資有限公司兩個股東,但因股東關系等問題未獲監管部門批準。2017年,中法人壽再次擬引入廣西長久汽車投資有限公司、西藏任賢投資有限公司、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等股東,但同樣未能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
直至2020年6月5438+2月1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出具《關於中法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及股東變更的批復》,批準中法人壽註冊資本由2億元增加至30億元,其中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認繳9億元,青山控股認繳9億元,尚虹集團認繳7.9億元,貴行汽車認繳2654.38億元
償付能力壹度翻紅。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中國人壽和法國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40%、-4035.94%、-7774.25%、-151.3438+0。因此,中法人壽的綜合風險評級也連續四年被評為D級。
自2016第四季度開始,中法人壽因償付能力問題暫停新業務。截至2020年2月31日,未開展新業務,無營業保費收入。
中法人壽披露的2020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上季度(即第三季度)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408.67%,而增資獲批後,第四季度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6,820.80%。自此,中法人壽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由負轉正。
2021壹季度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9893.438+09%。雖然較2020年第四季度有所下降,但根據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2020年第四季度第壹季度綜合風險評級已由D級升至B級。
8月3日,小康人壽公布了今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季度報告。報告顯示,其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687.14%。到目前為止,小康人壽在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表現良好。
此外,小康人壽在今年壹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在獲得銀保監會增資批復後,將盡快啟動人員招聘工作,解決公司前期關鍵崗位人員不足、系統轉型等問題,滿足經營和監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