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界的人壹起出現在上海灘上,有很多英雄和女英雄。因為除了民族資本家,連黃和杜都涉足電影業。他們都各顯神通,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壹個黃金時代,雖然鼎盛時期只有七年。
貴族大學生羅明佑出身名門,他的三叔是北洋政府首席大法官。羅明佑很英俊,長方形的大臉,寬下巴,很有騎士風度。對中國電影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聽過羅明佑京華真光影院大火的故事:他讓員工先救鄰居,他負責賠償醫院及其員工的損失。
羅明佑畢業於北京大學,有著優雅的旨趣,精通英語,並且相當接近和關心有知識和有見識的人。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能在他名下的電影院上映,他還開了壹個學生周日早間秀,票價也算幸運。避難所?916《黑鬼》演出上海門票價格。
然而,羅明佑並不總是壹個好人。他是20世紀30年代最現代的電影經銷商。1927年創辦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後在北京、天津、東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均有“直接或間接管理的公司”,上海、香港、廣州等地的電影公司也與他有業務往來(《北京電影工業史誌》)。他的精明讓他在30歲之前就結下了這張大網。
毫無疑問,羅明佑將進入電影業。他對中國電影的質量不滿意,電影院沒有足夠多的好的中國電影。而且,中國電影也能賺錢。然而,當時他對電影制作了解不多,他唯壹熟悉的上海朋友是黎民偉。周成仁、李亦莊在《贊美與求真》壹文中,簡述了羅明佑與“港片之父”黎民偉的相遇。
那時黎民偉正處於低潮。他從香港回到上海後,與李英生共同創辦了上海民信電影公司,但虧損嚴重,難以為繼。羅明佑從北京去上海找黎民偉,長談了壹夜。最終,“羅與李於10月初以165438+達成合作協議,2月以65438+與民心公司合作拍攝《故都春夢》(孫瑜導演,、朱士林編劇)。黎民偉在1929年2月28日的日記中記載,他們從上海經青島去北京,就是這個協議的落實。1930年8月,以民信公司、華北公司為基礎,黎民偉經過討論,邀請上海大中華百貨、上海電影公司、友聯電影公司以不同方式加盟聯華。此外,在上海經營印刷業的黃益措和李北海的香港電影公司也加入了進來...65438+2月27日,聯華電影制作印刷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聯華* * *設立了四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獨立制作。“各廠在電影題材和拍攝成本上基本都是各做各的,實際上是自負盈虧。”
羅明佑的精明還在於,他拉攏了當時的香港首富何東爵士、呂根、於鳳至(張學良夫人)、熊希齡等商界和政界人物作為股東。這些人其實不問聯華的實際事務,但都扮演著“避死金牌”的角色。
影片開頭,自然是壹片混亂。
聯華創立的時候,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從“瘋火”轉向相對冷靜的時候。對照說明書就能看出來。
聯華首部電影《野草閑話》上映時,說明書上明確寫著“有聲音的國產大片”,而在1927中,楊乃梅主演的《郭華總統》則被描述為“浪漫而光鮮的電影”,能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都列了出來:“水中有打鬥,波濤洶湧,靈魂激蕩,壹定要看。”快樂公司拍攝的《奇遇》占據了壹切:《神怪俠客的搞笑名片》。燃燒的紅蓮寺更加強烈。30年代末再放的時候,廣告上寫著“明星公司風靡全國唯壹的神器——武俠系列”“昆侖派與崆峒派鬥劍不同”“飛劍千裏取頭!淫行,逃不過俠客老爺!”既然她是“蕩婦”,手冊裏的價目表上明確寫著“幼兒減半”。宣傳詞處處“直來直去”,透露著迷茫(張偉的《往事》包含了大量當時的電影說明或廣告,用詞直接,讓人驚訝)。
表面上看,在聯華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電影產業已經很熱鬧了,但這只是混亂造成的假象。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電影界後來的“詩人導演”孫瑜還在清華讀書。他應聘了“華北電影大王”羅明佑的廣告,寫了壹篇美國《來魂》的影評,得了壹等獎。他在回憶錄《路》中說,他萬萬沒想到9年後(1929),羅明佑會拿著《故都春夢》的劇本,請他當導演。更有意思的是,梅蘭芳在1930的秋天從美國回來,在南京大劇院看了《故都春夢》的放映,裏面居然有壹段他拍攝的《霸王別姬》和《劍舞》。那時候已經是有聲電影了,電影院用《深夜》來配梅蘭芳的身材。雖然不能完全壹致,但“這是壹項艱苦的努力。”這說明當時電影人的版權意識淡薄,梅蘭芳的《我的女兒散花》的版權其實不知道怎麽就到了香港民信公司手裏。
因為對電影的熱愛,孫玉陀的著名劇作家洪深自薦進入電影圈。明星說要“好好想想”,孫瑜就走了。兩天後,他去找了當時另壹家電影公司的經理神舟。“很遺憾的告訴我,國內電影出現了大衰退,100多家電影公司相繼倒閉,神州即將終結。”
當時,孫瑜還記下了他看到的壹個細節:已經是知名導演的李萍倩,正獨自站在壹塊長長的木板上,無聊地四處玩耍。
雖然電影行業很難進入,但孫瑜還是在1927加入了長城影業公司,這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是壹片虛假繁榮的景象。嚴和孤兒救祖的結果,建立了幾百家皮包公司,粗制濫造,壹槍換了地方。壹些“為生活而藝術”的公司很缺錢,比如“長城”、“神州”。本地觀眾和南陽市場都喜歡“燒片”和“古裝片”。孫瑜在書中寫道:“據說對於武俠片,南洋群島的電影制作人評價購片的標準是:十部中有十部是壹等片;十部中只有八部是B級片;至於十本書只有四五本,就算失敗也要低價出售。”
孫瑜看到的是當時民族資本的無序惡性競爭。盧紅石引用《中國電影史》1905 ~ 1949年出版的《中國電影年鑒》數據:“到1926年底,國內上市的制片公司有179家,其中美國公司4家,1923年,常規長度的國產故事片只有5部,但在1924年,增加到16部,而在差不多80年後的2003年,中國國產電影只有140部,2004年才上升到240部。由此可見當時的電影市場有多熱鬧,雖然是假的。客觀來說,此時國產電影的地位有所提升。
張世川也促成了這壹幕“火燒大觀園”。很多人把燒紅蓮寺引發的“焚風”歸結為人們對政治環境的逃避,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資本為了生存,有著強烈的投機本能。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中,民族資本的份額從未超過18%(《中國電影史》1905 ~ 1949)。為了生存,自然是什麽賺錢就拍什麽。張世川壹口氣拍了18集《火燒紅蓮寺》,雜七雜八的人在屏幕上千瘡百孔。除了最初和平江蔔曉生的《江湖奇人傳》有點接近,那簡直就是張世川自己的想象。民國電影圈的紀錄片列出了壹堆“燒”:燒清流寺、燒九龍山、燒白雀寺、燒七星塔等等。還有壹些公司,比如月明、友聯,專門做這類片子。
都是因為電影從小玩意變成了賺錢的小玩意。
1913年,張世川和鄭秋正等人成立新民公司,為美國伊舍的亞洲電影公司拍攝《壹夫壹妻難》,在當時沒有任何影響。拍完鄭秋正,接著拍文明戲。張世川只拍過壹些短片,也就是給外國人打工。
1918年,商務印書館成立了獨立的電影部,這是第壹個由國家資本全資擁有的電影機構。影視部拍過梅蘭芳的《春香鬧學堂》、《我的女兒散花》,但都只是片段。
國資剛涉足電影行業的時候,基本成績都是不成功的:1916,張世川壹個人創辦了魔仙公司,拍完《黑衣人謀殺案》後難以繼續。1919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張謇也聯合部分股東集資65438+萬元成立中影制造有限公司,兩年後倒閉。
有壹群賺了大錢的“票友”。陳壽芝、石、、徐新富、、劉傑都是買辦,在洋行工作,都喜歡看文明劇。《燕》已經演出半年了,這讓他們想到把它拍成電影。他們也有這種能力。於是他們租用了商務印書館電影部的設備和人才,由陳壽之親自扮演顏,而則由壹個心地善良的妓女扮演,由顏出演。張煒在《往事塵埃》中記錄了當時壹些人的看法:中國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學習,壹天天進步。“他們跟不上西方人嗎?”《顏》還是有很強的玩票性格,因為這些人拍完這部片子就沒有再接再厲的意思了。
嚴刺激了張世川,張世川與鄭正秋等人重新組建了明星公司。return engagement在1923拍攝了《孤兒救祖》,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豐厚的利潤。1923 65438+2月18,影片在上海愛普路影院上映。第二天就有人來買8000元的南陽地區放映權(《中國電影史1905 ~ 1949:中國早期電影的敘述與記憶》)。
大大小小眾多資本蜂擁而至,最後都走上了武俠怪獸的道路。
因為動亂,大多數制片公司都被淘汰了。很多人感嘆“神舟”和“長城”兩家公司失敗,是因為他們堅持了教育社會的理念。1926年,雖然“事業”增資,成為國光電影公司,但三年後因為虧損而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