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中國的橡膠行業怎麽樣?

中國的橡膠行業怎麽樣?

經歷了百年風雨的中國橡膠行業,從發展初期就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民國初年,地處民族工商業萌芽期的廣州拔得頭籌;上世紀中葉,亞洲經濟增速最高的東北三省孕育了當時最大的橡膠工業基地,具有外資思維的上海率先“走向全國”;新世紀初,山東廣饒大王鎮的輪胎產業集群和衡水桃城的橡膠產業集群,是民營經濟崛起的最好註腳。值此中國橡膠工業百年之際,讓我們壹起回顧這些橡膠之鄉的發展軌跡。

衡水

工程橡膠之首

衡水產業集群成就了國內的工程橡膠產業,工程橡膠讓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聞名全國。

衡水工程橡膠在中國80%以上的新建公路、鐵路、橋涵、水利、輕軌、建築等基礎設施項目中均有應用。衡水生產的工程橡膠產品已用於汕頭海灣大橋、青藏鐵路、南京長江二橋、國家大劇院、國家體育場(鳥巢)等重大工程。用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原會長鞠紅珍的話說,“沒有衡水和桃城區,談工程橡膠毫無意義。”

衡水作為全國第壹個工程橡膠基地,擁有全國最早的工程橡膠研發基地,產品涵蓋板式橡膠支座、盆式橡膠支座、球軸承、橡膠止水帶、橋梁伸縮縫裝置五大系列100多個品種。

但回溯到2000年,桃城區有1.200多家工程橡膠生產經銷企業,卻沒有完善的專業流通市場。企業不得不在河南、雲南等地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很大。集團大、規模小、科研開發投入嚴重不足、行業惡意競爭持續等問題和矛盾突出。傳統特色產業衡水工程橡膠走到了十字路口。

事實上,這裏的企業早就有建立本地市場的需求。然而,單靠壹個工廠和壹個商店是無法做到這壹點的,每壹個算盤都壹再導致連諫流產。於是,政府牽頭協調金融部門、企業、社會籌集資金9000多萬元,建設了河北衡水橡膠城等專業市場。此舉不僅結束了當地橡膠行業有“市場”的歷史,還吸引了70多家區外企業來此經營,河南、廣東等地的橡膠制品生產企業也來此洽談交易、尋求信息。

2002年,中國最大的橡膠化工原輔材料集散地河北衡水橡膠城建成。2004年,中國(衡水)工程橡膠產業制造基地晉升為國家級;5438年6月+2005年2月,中國(衡水)工程橡膠工業制造基地博覽中心竣工;2007年,全市53家工程橡膠企業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目前,衡水市桃城區仍以產業規模最大、專利最多、產品最全、綜合實力最強、市場覆蓋面最廣五大優勢吸引著全國的目光。

遼寧省

曾經最大的基地。

雖然現在遼寧的橡膠加工業在全國並不突出,但曾經是全國最大的橡膠工業基地。

1921年,大連橡膠總廠的雛形——協盛橡膠廠在大連成立。20世紀30年代,沈陽、遼陽、丹東是三個橡膠工業生產地,先後出現了蒙曼橡膠廠、撫順休姆工業學院、大理橡膠廠、遼陽橡膠廠三個橡膠廠。1940前後,遼寧橡膠行業進入大發展時期。1941年,沈年產汽車輪胎6萬條、馬車輪胎6萬條、膠鞋3000萬雙、自行車輪胎62萬條,全國第壹。

不幸的是,1945遼寧橡膠行業受損嚴重,設備損失過半,產能僅剩20%。東北橡膠公司成立於1948,後調整為9個橡膠廠和1橡膠機械廠。雖然受到重創,但全國最大的橡膠企業東北橡膠公司仍屬於遼寧。

1950期間,沈陽壹廠、二廠、六廠、遼陽九廠全部搬遷至牡丹江、哈爾濱,丹東八廠搬遷至長春。與此同時,當地的兩個橡膠廠搬到了吉林的圖們和遼寧北部的鐵嶺。這樣,遼寧橡膠基地90%的生產資料和50%的生活資料都搬到了外地;丹東、遼陽基地不復存在;沈陽只有三、四、五、七廠和橡膠機械廠,實力大大削弱。

1965-1970年,沈陽只有少數工廠外遷。沈陽七廠遷至遼西,成立遼寧朝陽輪胎廠。沈陽橡膠機械廠的人員和設備遷到桂林和益陽。沈陽三廠設備人員支援銀川、桂林,老廠2000年後搬遷至沈曦工業區,新成立的和平子午線輪胎公司2012被青島賽輪收購。沈陽四廠於1958與五廠合並,組成新的四廠,於1959成立沈陽橡膠工業設計研究分院,後改為產品研究所。

後來其民用生產設備全部搬到石家莊和鐵嶺,軍用橡膠產品支援西北橡膠廠和西北橡膠工業研究所。特種輪胎研究室分離出來,成為曙光橡膠研究所。沈陽橡膠制品研究所矽橡膠氟橡膠實驗室與北京所壹室合並,成立西北橡膠工業研究所。

如今,國有橡膠工業的老基地沈陽,不僅沒有央企,而且幾乎所有的原國企都在改制中被私有化了。

廣州

中國橡膠工業的發源地

中國第壹雙膠鞋是從哪裏來的?第壹個避孕套是從哪裏來的?答案是廣州。100年前在廣州成立的中國第壹家廣東兄弟樹膠公司,成為中國橡膠工業誕生的標誌。在鼎盛時期,廣州制造的自行車和摩托車輪胎世界聞名。曾經,65,438+00輪胎中有8個是廣州制造的。

1931年,廣州橡膠工業發展到15年,除了南強這壹家資本65438+萬元的公司外,其他都是家族式手工作坊。1942年,爆炸到120多。除了大華橡膠規模略大,“土法塗膠”和“火法硫化”成為廣州橡膠行業的壹道獨特風景。從65438到0945,廣州本土小廠增加到200家。幾經整頓,工廠數量減少,但落後面貌沒有改變。

廣州橡膠行業的拐點出現在1964。今年,中國橡膠工業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分公司,建立了由12橡膠廠、1機械廠和1研究所組成的廣州橡膠工業常規基地。其中4個建在粵北的華縣,形成了華南新的橡膠工業基地,改變了廣州橡膠工業的落後面貌。

後來分公司改制為當地的廣州橡膠工業局,新的番禺輪胎產業基地——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成立。但隨著廣州橡膠工業局的撤銷,更名為廣州橡膠工業公司,公司性質發生了變化,各工廠企業統壹管理的局面不復存在。

100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橡膠工業第壹大國,但廣東的橡膠工業卻在走下坡路,在中國橡膠百強企業中很難找到廣東企業。

目前廣州橡膠企業只有10多家,大部分是民營和外資。廣州周邊幾個城市形成了壹批橡膠產業集群基地。比如深圳的自行車輪胎、仿人體裝備、惠州的輪胎、東莞的鞋子、中山的電子橡膠配件、梅州的工業、農業、地形輪胎等,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

東營

中國輪胎之都

“世界輪胎看中國,中國輪胎看山東,山東輪胎看東營,東營輪胎看廣饒。”雖然現在東營輪胎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壹些麻煩,但這句順口溜卻廣為流傳,甚至為外地人所熟悉。

山東省東營市有壹個廣饒縣。壹個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胎窩”就在這裏誕生了。家家做輪胎,工廠變成公司,公司變成集團——廣饒輪胎企業壹般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廣饒輪胎企業在1994和1996前後起步,發展幾乎無人問津。2002年,廣饒輪胎行業發展最快。當年廣饒所在的東營市,壹口氣上了6條全鋼子午線輪胎生產線。這6條全鋼子午線輪胎生產線全部來自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廣饒縣大王鎮和道莊鎮。到2007年,東營全鋼子午線輪胎的產能已經達到1330萬條,尤其是廣饒輪胎。

有壹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據當地統計,2006年,廣饒輪胎年產能達到654.38+00萬輛。這相當於全國輪胎產量1978。也就是說,從1935第壹條雙錢牌汽車輪胎誕生開始,中國輪胎企業用了30多年才達到規模,廣饒輪胎企業只用了十幾年。而這是在國家完全沒有投入的前提下完成的。

雖然100多家廣饒輪胎企業各有特色,但仔細分析發現,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這些企業沒有壹個是國家投資的,有的是原縣辦企業改制的,有的是村民集資發展起來的;私人集資壹直是這些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這些企業創業,人才靠挖;這些企業基本走的是“外向型經濟”的道路,原材料、設備、銷售在外;這些企業也以子午線輪胎和生產線為目標;這些企業很少打廣告,品牌效應主要靠用戶口碑;這些企業在管理上都具有家族特征。

如今,東營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子午線輪胎生產基地、國家橡膠輪胎出口基地、山東省外貿轉型升級(輪胎)專業示範基地,被譽為中國輪胎之都。

上海

大火遍布全國。

中國橡膠工業誕生於廣州,發展於上海。上世紀40年代,上海外灘有130多家橡膠廠,分布在各區的大街小巷,成為上海橡膠工業的壹景。其密度國內絕無僅有,世界罕見。這裏的橡膠企業走出去,輻射全國,走出了壹條特色發展之路。

壹是上海鄭泰橡膠廠1943南下廣東,與興隆在廣州成立鄭泰橡膠廠廣州分廠。大中華橡膠廠1948北上天津收購天津第二化工廠。接著,鄭泰與廣州大華合作生產自行車輪胎。

1954以來,為解決生產廠過於集中的問題,上海橡膠企業除兼並重組外,還采取了轉行、嵌入等措施。第壹,把10多家橡膠廠轉到電子公司和制筆公司。二是把壹些企業搬到內地,支持橡膠空白地區。從1954-1965分四批,包括人和設備,從湖南、湖北、廣西、江西、四川、安徽、福建、貴州、山西到西北的蘭州,覆蓋10多個區域城市,產能占上海的1/4。上海橡膠行業真的“走出去”了,從上海沿海壹個地方把火蔓延到全國。

20世紀80年代,上海橡膠工業開始新壹輪擴散,在郊區和其他省市建立了50家合資工廠,上海橡膠工廠總數達到342家。

90年代後,大量企業從市區轉移到郊縣,與外省市企業兼並重組。對內,轉變為股份公司。比如輪胎公司收購海口、徐州兩家輪胎廠成為跨區域企業;膠帶公司收購了武漢、南昌、重慶的幾家膠帶廠,與外資成立合資企業;膠鞋公司被重組為兩個鞋廠,惠利和雙錢。

如今,上海幾乎所有的橡膠廠都搬到了郊區縣,只剩下幾家公司總部。與此同時,外資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多,成為許多外國公司的總部。

  • 上一篇:棗莊頤和嘉園值得買嗎?
  • 下一篇:中信集團是什麽水平?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