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國內首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成立。最初的發起人主要是張樹新、蔣作賢、劉傑等人。有媒體經驗的張舒欣在宣傳推廣方面表現出了出眾的能力,英海威迅速獲得了驚人的人氣。據當時的媒體報道,英海威“向中國人民宣講互聯網就像傳教士在布道壹樣。”
張樹新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第壹家互聯網接入提供商(ISP)。但當時市場環境遠未成熟,中國網民總數不足8萬人。5438年6月+次年10月,被稱為中國第壹全國網的ChinaNet正式開通。在中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麽的時候,除了ISP,瀛海威應該是壹個在市場上負責培養互聯網概念的“普及者”,應該負責內容制作,充當ICP。
1996年9月,中國興發集團(20.28,-0.41,-1.98%)投資了瀛海威,瀛海威的總股本變成了8000萬元。在強大的資金支持下,這家小公司迅速成長為中國互聯網的標桿。到了年底,瀛海威已經成為北京知名的ISP。英海威更大的夢想是建立壹個大網絡,這曾被視為“書寫中國ISP的傳奇”。然而,不成熟的市場環境很快讓海威看到了他面臨的困難。
拿到8000萬的投資後,張舒心想做的第壹件大事就是組建自己的網絡。海威花了壹大筆錢租了兩條通信線路,壹條是衛星線路(VIST),另壹條是國家數據線路(DDN)。該公司正同心協力,夜以繼日地建設網絡。在英海威的計劃中,1997將在全國範圍內建設20個城市節點,1998將建設40個,讓這些城市的用戶可以自由漫遊。但是,就算不算通訊線路的費用,每個節點的啟動費用也有200萬~?300萬,8000萬其實用不了多久。
1997年春,開通了國網和上海、廣州等八個城市的節點。然而,中國電信的重拳讓海威的努力幾乎立即付諸東流。同年,中國電信進入互聯網接入市場。它不提供任何內容,也不打算培育市場,但低廉的上網價格足以讓瀛海威的“大網”身價暴跌。受到中國電信的擠壓,到年底,瀛海威已經巨虧。
當然,張淑馨的激進和對市場的樂觀判斷讓海威雪上加霜。事後有媒體評論稱,張淑馨在推廣企業形象方面遊刃有余,但在企業轉入實質性運營時,明顯後勁不足。有人評論說,張淑馨從來不明白普通人真正需要什麽樣的網。
65438年6月至0998年6月,由於虧損嚴重,後續資金不足,大股東興發集團與張樹新發生沖突。危難之際,張樹新宣布辭職。2001年,瀛海威開始大量裁員,公司業務發展壹直停滯不前。至此,它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三年後,壹代互聯網先驅海威徹底無聲無息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