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晉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七個時期。直到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並向其他國家傳播和影響。
第壹,從結構上看,中國古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七項:
(1)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獨特的木結構,既能滿足實際的功能要求,又能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式和相應的建築風格。
(2)保持框架原則。柱子和縱橫梁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的荷載通過梁架和柱子傳遞給基礎。墻體只起到圍合和分隔的作用,不承擔荷載。
(3)創建壹個桶結構。由縱橫疊放的短木和鬥形方木制成的鬥,是柱與梁之間的過渡構件,逐漸發展成為上下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梁之間的整體結構層,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的巧妙形式。
④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通常由幾個單獨的建築組成。無論單體建築的規模如何,其輪廓都是由臺階基礎、房屋主體、屋頂三部分組成。下面是磚石砌成的臺階基礎,支撐著整個房子。
站在臺階地基上的是房子,以木柱為骨架,裏面安裝門窗隔斷;其上方是木質屋架搭建的屋頂,做成柔和優雅的曲線,向屋外四周延伸,上面覆蓋著青灰色的瓷磚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為長方形,在特殊使用的情況下,也有正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形式。
園林中的觀賞建築可以采用扇形、鋸齒形和環形平面。屋頂形式有滇、謝、頂、懸、硬、金字塔形屋頂等。每種形式都可以分為單檐和雙檐,然後可以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註意建築群的平面布局。它的原則是內向,多層次,力求平衡對稱。某些建築除外,如城樓、鐘鼓樓等。,單體建築很少能表現出全部輪廓。每個建築群至少有壹個院落,最多有幾個或者幾十個院落。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壹建築定型的不足。
平面布局采用左右對稱的原則,四周是房屋,中間是院落。組合形式都是按照中軸線發展的。只有園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變化的原則。
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隔斷是可移動的結構,如風扇、門、蓋子、屏風等。,便於安裝和拆卸,可以任意分割,隨時更換。
庭院是與室內空間互動的統壹體,也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提供了條件。可以種樹種花,疊山池,設置喬木花架,有的還有回廊作為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增加生活情趣。
⑦運用色彩裝飾的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進行塗裝等防腐措施,已發展成為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和彩畫。
青色、綠色、朱紅色等礦物顏料常被用來繪制色彩鮮艷的圖案,以增加建築物的美感。木質的裝飾構件,配以彩色浮雕裝飾平棋貼花和木條制成的各種菱形格子,是實用和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五彩繽紛的琉璃瓦頂、拱門和照壁使建築輝煌燦爛。
第二,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真正的建築理論很少。建築學作為壹門學科的出現是現代的事情。引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既定的道德規範和具體的政治制度。
(2)傳統儒家的禮儀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玄學、風水為輔。
(3)充滿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現實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的長久存在,而是以滿足實用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準化和通用化,使用壹種結構類型的建築可以滿足多種功能的需要。
④標準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建築群體的排列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體現了時空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
⑤用象征手法表現特定主題。它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壹些裝飾構件和草圖,甚至單體建築,已經成為壹種具有固定意義的符號。
擴展數據
建築風格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居住的地區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不同地區生產的建築材料也不同。
因此,他們世世代代根據自然條件和可能的材料,根據生產生活中的不同需要和習慣,創造了不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建築實踐和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人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砌墻,建造房屋或窯洞作為生活區。後來用黃土燒制磚瓦,蓋房子方便耐用。
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所以人們用竹子和木頭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竹木常被用來建造桿柱建築。青藏高原上少雨幹旱,晝夜溫差大,所以建了很多厚壁平頂碉堡。在蒙古地區,帳篷屋(蒙古包)是根據遊牧民族靠水草為生的習慣建造的,便於拆除和移動。
西方的伊斯蘭建築喜歡用尖拱建築。總之,古代各族人民根據自然條件和當地可能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需要,建造了各自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 * *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 * *為中華民族古代建築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