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和順差

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和順差

中美貿易不平衡,美國有巨大的逆差,而且在迅速增加。這是個老問題。隨著數額的擴大和中美經貿關系中其他問題的解決,逆差問題越來越被美國政治化。美方施壓人民幣升值,部分議員提議對中國產品征收27.5%的附加稅,指責中國產品加劇美國工人失業,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對彩電反傾銷,主要原因是中美貿易逆差。

中美貿易平衡的真相

中美貿易發展迅速。

由於中美分別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強勁的國內需求推動了兩國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6543.8+0696億美元,是6543.8+0978的72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承認,對華貿易是其增長最快的部分。2004年,美國對華出口總額達到34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114%。同期,美國對德國的出口僅增長7%,對加拿大增長6%,對日本增長65,438+07%。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第五大出口國,僅次於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英國。

中美貿易關系基本不受中美關系的影響。在過去的25年中,盡管中美關系受到了博物館爆炸案和考克斯報告等事件的影響,但中美貿易總額僅下降了3.9%,從65438降至0990。此外,中美貿易關系不受美國經濟周期的影響。

根據中國的統計,中美貿易在1993年開始出現62億美元的逆差,2004年上升到803億美元,在11年增長了近12倍;根據美國的統計,美國從1983年開始出現3億美元的赤字,到2004年上升到162億美元。根據美國的統計,1988年,中國開始躋身美國10赤字國家之列;1989年,從第九發展到第六;1990年,攀升至第三;1991,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赤字對象。2000年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超過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此後,貿易逆差持續攀升。到2004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總額達到26.2%。

中美貿易平衡統計口徑不同。

長期以來,中美貿易統計壹直存在差異。突出表現就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遠大於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種差異不僅由來已久,而且呈擴大趨勢。

美國商務部把所有直接從中國大陸進口、從香港再出口、但原產於中國大陸的商品都算作從中國進口。也就是說,美國把所有原產於中國大陸的產品都算作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國海關的統計只包括中國大陸直接出口到美國的貨物,以及在出口時知道最終目的地是美國,但經香港轉口的貨物。然而,許多中國大陸出口產品的最終目的地並不總是很清楚。因此,許多最終運往美國的中國產品並不包括在中國的貿易統計中,而是算作中國大陸對港出口。

中國通過香港出口到美國的貨物價值與香港公布的轉口貿易價值不同,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許多從中國大陸出口到香港的商品沒有計入中國的數據,因為它們的最終目的地不明確。第二,美國的進口統計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因為它們包括了再出口的附加值。考慮到香港為內地出口到美國的貨物提供的服務包括安排運輸、保險和尋找客戶,這些貨物的附加值相當可觀。

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統計差異

雖然中國從美國的進口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之間存在壹些差異(兩者之間的差異在1995年是43億美元,2003年是55億美元,2004年是119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到進口的到岸價和出口的離岸價格計算造成的運輸成本差異,是可以做到的。這說明中美貿易差額存在較大差異,雖然與中國的進口和美國的出口有關系,但不是主要原因。

雙方均未將服務貿易納入統計。

在美國外貿總逆差持續的情況下,商品貿易逆差基本在擴大,而服務貿易反而在擴大。

根據WTO的報告,美國服務出口占全球18%,是全球最大的服務出口國和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國。2003年,美國服務貿易總額達到5495.9億美元,增長5.77%。出口30481億美元,增長4.3%;進口2447.8億美元,增長7.64%;服務貿易順差600.3億美元,下降7.41%。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的服務是隱藏的,這影響了我們對中美服務貿易的真實全面的了解。

第壹,由於大量非跨境服務交易沒有納入統計,中美之間的服務貿易被低估。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報告顯示,1999年,美國海外子公司的服務銷售額達到3380億美元,比當年基於國際收支法向非居民提供的跨境服務出口高出21%,並呈快速增長趨勢。雖然這兩個數字不能簡單相加,但隨著美國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增加,外國分公司或子公司在東道國提供的服務作為服務貿易出口的壹種形式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中國,許多美國制造業跨國公司同時在中國的貿易、營銷或金融領域進行投資。這些企業在為中國提供產品的同時,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務,以獲得內部化的利益,支持其商品制造和出口。例如,汽車制造商同時向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石油制造商自己設立加油站,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R&D中心,如IBM和GE。目前,由於美國在華子公司提供的服務沒有反映在國際收支中,中美服務貿易統計不包括這部分。

第二,伴隨外國直接投資的額外服務往往被資本化。在中國,外資“入股技術”的現象很普遍,這實際上使得壹些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和研發服務的提供變得隱蔽起來。雖然中國也為此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但並不能體現在服務貿易的進口上。

第三,大量以在國內采購設備名義支付的服務費沒有統計在內。

基於以上三個因素,可以說中美貿易數據不準確,中國數據被低估,美國數據被高估。中美貿易統計的差異主要是由於轉口貿易統計的差異,特別是中國從香港到美國的轉口貿易是否計入兩國雙邊貿易。

中美之間的貿易差額是多少?

從1990開始,很多經濟學家估算了中美貿易差額的實際規模。經調整後,加州經濟學家馮國經和劉遵義估計,2002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766億美元。加上服務貿易,美國2002年的貿易逆差為743億美元,大致相當於中美兩國統計的平均值(729億美元)。按照這個數據,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被高估了288億美元,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被低估了316億美元。

中美之間巨額貿易順差的原因

美國人對巨額赤字的理解

美國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美國產品在中國遭遇貿易壁壘,缺乏對中國的市場準入;(2)中國缺乏政策透明度,無法全面執行兩國簽署的協議;(3)中國濫用人權、勞工權利和環境保護,拒絕遵守這些領域的國際標準,從而獲得與美國的不公平貿易優勢;(4)未來的不可預測性;(5)中國有意壓低工人工資和人民幣幣值來促進出口。

以上五個方面主要總結為對中國市場不夠開放的指責。然而,中國對美國的大量貿易順差並不意味著中國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應該說,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之壹,即使在所有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也是如此。中國高度開放的市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近年來,中國全球進口規模增速驚人,進口額從1990年的533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5614億美元,增長了9.5倍。進口依存度從1990年的15%上升到2004年的33.9%,實行較低的進口關稅。

巨額盈余的真正原因

原東亞國家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

我國加工貿易多由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省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組裝工序而發展起來的。大量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產品在國內加工組裝,依托原有銷售渠道,主要通過香港轉口到美國、歐洲等傳統市場。中國大陸從上述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中國大陸加工組裝後,再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導致中國加工貿易中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脫離出口市場。由於各國在確定進口商品原產地時以“實質性改變”為原則,加工產品的出口國從上述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

從美國本身的貿易逆差來看,近十年來,特別是9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的外貿逆差總額壹直在增加。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壹直在增加,但這壹逆差占其外貿逆差總額的比例並沒有明顯增加,近年來壹直保持在20%左右,遠低於90年代初的50%。

雖然現在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對外貿易的最大逆差國,但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國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等東亞國家(地區)的貿易逆差比重壹直在下降。相反,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省、南朝鮮和日本之間的貿易逆差在上升(見表4)。

如果從東亞整體來看,美國對東亞的貿易逆差是相對減少的。因此,中國目前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隨著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它們對美國的出口也轉移到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

從出口來看,壹方面,中國出口的很多產品原來是在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生產出口的,現在轉移到中國。另壹方面,從市場角度來看,東亞其他國家(地區)的市場規模普遍小於歐美,準入限制也確實比歐美嚴格,因此中國大量出口產品主要銷往歐美而非東亞。

在進口方面,中國大量從東亞進口而非美國的原因有兩個。壹是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嚴格,導致相當壹部分中國願意進口的產品無法進口。二是因為中國加工貿易生產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而中國目前還比較落後,加工貿易進口的各種投入品在美國和日本已經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比較優勢,所以中國更多的是從韓國、中國臺灣省和東盟進口。

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導致四大商品過剩。

貿易不平衡本身的主要原因是兩國比較優勢的差異。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勞動力豐富,而美國的優勢在於科研能力、技術和人力資本。從產業來看,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相對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而美國是在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中美貿易順差最大的產品是壹般機械電器、家具玩具、鞋帽、紡織服裝,體現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2004年,這四種產品的貿易順差為522億美元,占當年中美貿易順差的89.2%。

從表5可以看出,雙方貿易額最大的是機電產品。在這類商品中,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如核反應堆、高性能儀器、儀表等。,美國曾經優勢明顯,但美國嚴格控制對華技術出口。2003年僅向中國出口654.38+065.438+04億美元。相反,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普通機電產品和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加工、組裝的高科技機電產品達394億美元。於是,在這個美國原本有優勢的項目下,出現了2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家具、玩具和其他雜項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征,貿易額和貿易順差均居第二位。2003年,中國的逆差產品依次為植物產品、化工產品和紙制品,逆差分別為265438+億美元、1.57億美元和9.5億美元。

美國第三大順差是紙制品,這恰恰反映了中國森林資源的貧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但在中美貿易中,美國需要依靠其農業和林業部門來創造貿易順差。

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限制了美國的比較優勢。

中國在科技推動下的經濟增長有利於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但美國壹直控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不願意出口中國需要的產品,如超級計算機、數控機床、衛星技術等,甚至連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也受到限制。

美國儲蓄率低是美國赤字的另壹個重要原因。

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結構中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根據國民經濟身份,總投資和總儲蓄的差額應該由貿易差額來平衡?這是貿易逆差和順差的來源。比如美國從1960到1971的儲蓄總額大於投資總額?所以每年都有貿易順差,表現為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債權凈額;但由於過去30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美國是壹個低儲蓄高消費的國家,導致供給過剩。美國的儲蓄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下降,2001年只有2.3%,最低點在2001年,只有0.3%。高消費導致總儲蓄小於總投資,造成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

重新評估貿易逆差對美國的影響

許多因素使得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相當有限。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企業在全球化範圍內不斷擴張。10年以前,從事全球經營的美國企業只占美國企業總數的20%,現在這個比例已經超過60%。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04年,在華美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超過750億美元,其他同等規模的產品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出口。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03年的壹項調查?美資企業在華業務回報率可觀。

美國是中美貿易的巨大受益者,至少在就業和維持國內高生活水平方面是如此。雖然美國國會部分議員指責中國搶走了美國工人的工作崗位,但事實上,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美國與世界貿易組織》報告中提供的信息,美國每出口價值6543.8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就會給美國帶來近萬個就業崗位,僅對華直接出口每年就能提供30萬個高薪崗位。而且雙邊貿易也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並且在逐年增加。可以說,如果和中國的貿易破裂,美國的失業率會大幅上升,美國的股市也會動蕩。

另外,從美國國內市場價格來看,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有助於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讓消費者受益。

對美國的負面影響被美國壹些利益集團嚴重誇大了。

不可否認,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確實對美國部分制造業的就業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但中美之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國制造業大量失業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首先,在美國,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新技術的大量采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同樣的產出所需的人數減少了。其次,經濟周期決定就業形勢。每當GDP增長強勁時,就業人數就會大幅增加。生產工人的失業也會減少。再次,歐洲和日本經濟衰退,從美國進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也是影響美國制造業和就業的因素之壹。壹般來說,美國制造業失業和對華貿易逆差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美國不應該推卸責任。

美國不僅對中國實行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還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控制。美國在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方面有很大的比較優勢,多年來在這類產品的出口上壹直有較大的順差。其次,進口石油長期以來壹直是美國貿易逆差中最大的單壹商品。

  • 上一篇:中國十大名櫥
  • 下一篇: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貸款嗎?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