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演講:國際化的挑戰和未來
(根據錄音,整理摘錄)
目前,外部環境變化非常快,國際化的挑戰顯而易見。國外談論國際化和世界經濟壹體化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被迫成為壹定程度的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甚至種族主義者。這些都不禁讓人感嘆,人類在自然探索方面進步神速,但對人類社會卻是如此無能為力。
但是,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國際化。事實上,即使沒有中美貿易爭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產業鏈也已經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重構和升級,但現在這壹進程進壹步加快。中國不是資本輸出國,尤其是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很難真正大面積“走出去”,包括資本、技術、管理等。我們需要“走出去”,以獲得壹定的市場、技術和原材料,但在某種程度上,應該鼓勵企業在自己的國家投資,特別是中國,中國有如此巨大的國內市場和消費潛力。
目前有些概念是錯誤的,容易混淆。有人說,中國資金豐富,必須“走出去”投資。這種說法具有誤導性。中國可能有些人很有錢,但中國很多人並不富裕。有時候我們會被算法誤導。比如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世界第二,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觀念多少有些誤導。事實上,我們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中國企業有機會也有責任為縮小這壹差距做出貢獻。
此外,在與國際社會融合的概念中存在壹些誤導性的想法。比如貿易順差比逆差好嗎?人民幣貶值好還是升值好?個人儲蓄多,國家外匯儲備多嗎?誰從中美貿易爭端中受益?這幾十年來,中國其實壹直在國際化中努力拼搏,努力奮鬥的工作機會,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美國。想象壹下,今天我們和美國交換了。我們還有大量外債、貿易赤字和全球投資。美國人仍然住著世界上最大的房子,開著最大的車,消耗最多的能源和最好的食物。
然後我們想,世界已經這麽亂了,我們還需要國際化嗎?這個沒必要擔心。現在國際化的主要爭端是壹些國家出於某種政治目的而發起的貿易爭端,但企業並沒有反對國際化和全球化。國際化是企業自身價值鏈和產業鏈發展的自然過程。工業化就是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資源,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現階段的“反全球化”只是暫時的。國際化和產業鏈不會簡單消失,也不可能分開封閉。人類不會那麽傻,經濟不會那麽萎縮,企業不會那麽無能。國際化的真正動力來自企業。近日,可口可樂在中國布局的第20家工廠在貴州開工建設,耐克、寶潔、星巴克、ADM食品公司等多家企業入駐。所有這些公司都有超過50%的業務在美國以外。我們應該相信商業的力量,中國的發展潛力最大。
危機來臨之前,人類往往會忽視它,危機過後,就會過度擔憂。從壹開始,他們不太了解情況到後來,他們感到過度害怕。目前全世界很大程度上都是這種情況。這場危機摧毀的是本應被摧毀的東西。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化、電信和人工智能的產生和發展。比如電話會議,在保證工作效果的同時,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中國“以國內宏觀周期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有利民生。未來中國國際化和擴大內需的成果主要表現在改善民生方面,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未來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企業的國際化,而是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的語言、資本、護照、教育等等在世界上的應用範圍更廣。這個過程很漫長,我們要加倍努力。
期間,寧參加中國綠公司2020年年會政企座談會,就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體規劃設計、營商環境、完善人才政策、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等提出建議。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何,海南省政府秘書長,中國企業家俱樂部47位理事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