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英雄豪傑之爭最終形成三足鼎立。曹操靠皇帝立諸侯,孫權靠父兄之業乘勢而上。劉備的優勢不僅是血統和民心,還有蜀漢的人才。諸葛亮的巧妙算計,五虎將軍的能征善戰,讓劉備在眾人中占有壹席之地。但後期蜀漢人才不多,姜維是其中之壹。那麽,姜維為什麽會被諸葛亮視為可用之才呢?這麽有才華的人為什麽北伐失敗了?
姜維本是曹魏陣營的。他被諸葛亮騙了,成了蜀漢的將軍。姜維是天水郡功曹蔣丹的兒子。卻說為鎮守都督而死,其子姜維為太尉,自投天水郡參軍。諸葛亮北伐之時,設計天水郡。當時諸葛亮已經攻下了夏侯楙,他借此機會派人化裝成魏軍到天水郡請求增援。太守馬遵,恐坐以待斃,欲起兵救之。
但是這個時候姜維說這是諸葛亮的計劃。壹旦出兵,城空,諸葛亮必然趁亂取天水。姜維不僅指出了他的戰略,還提供了另壹個計劃。姜維先悄悄出城,然後派軍隊假裝援兵來救夏侯楙。如果蜀軍真的進攻,姜維和城池可以從外面打敗蜀軍。
果然不出姜維所料,“援軍”出城後,趙雲領兵進攻。姜維從後面出來,與趙雲幾番交鋒,不落下風。趙雲的軍隊無法兼顧前後,所以他只能匆匆離開。後來,諸葛亮為了向姜維投降,假裝進攻季承。因為姜維的母親住在這裏,姜維要守城。這時,諸葛亮派人冒充姜維,假裝投降。魏軍以為姜維已經投降了,姜維無言以對,只好投降蜀。據說諸葛亮如此煞費苦心,是因為看重姜維的才能。識破諸葛亮的計謀並與之周旋,與趙雲對抗而不落敗,實屬難得。
自從姜維向蜀漢投降後,他就受到了高度重視。27歲時,他被命名為當陽侯婷。要知道,關羽如此受曹操器重,以至於被封為侯婷的爵位。此後,姜維得到了提拔和提拔。諸葛亮死後,姜維扛著北伐的大旗。幾次北伐,雖然雙方有贏有輸,但最後的結局都是蜀漢輸了。這麽厲害的姜維為什麽最後失敗了?
姜維北伐並沒有得到朝鮮的全力支持,有的甚至伺機破壞。
首先,主政的費祎更傾向於休養生息,這與姜維北伐是相悖的。姜維幾次想去出兵北伐,費祎都不贊成,每次給他的兵力都不到壹萬。費祎認為他們不如諸葛亮,諸葛亮還是不能成功。如果他們想成功,那就更難了。還不如留給後人。朝鮮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比如張毅等人。其次,劉禪最喜歡的太監黃浩與姜維不和。諸葛亮死後,朝中漢奸多了。作為劉禪的寵臣,黃浩壹直有插手政治的心。董雲活著的時候,還能牽制他。他死後,黃浩幾乎掌管國家大事。姜維試圖除掉黃皓,但由於劉禪的阻撓,他不得不放棄。這件事讓黃浩壹直嫉妒姜維,多次想害他。在這種情況下,姜維很難安心北伐。
北伐後期,民眾對姜維北伐也有不滿。北伐雖然是以攻代守來保衛成都,但本質上是浪費人和錢。幾次北伐,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這種長期運動引起的不滿總有壹天會爆發。顏夕十九年(256年),姜維本約鎮西將軍胡姬見面廝殺,胡姬未能露面,致使蜀軍損失慘重。因為北伐主要由姜維主持,也引起了人們對姜維的不滿。姜維只能妄自菲薄,遷怒於民。可見姜維北伐的群眾基礎已經很差了。
北伐是遠征,遠道而來。不能當機立斷,就會很被動。姜維北伐戰線很長,補給困難。姜維幾次北伐失敗,都是因為魏軍的堅持,蜀軍口糧耗盡。後期魏將軍鄧艾也抓住了蜀軍的這個短板,伺機出頭,擊潰蜀軍。這也大大削弱了蜀軍的實力,由攻轉守。
這個問題在懸浮師的遠征中必然會出現。古代交通不便,物資供應困難。北伐雖然勝仗多,敗仗少,但只要魏軍堅持打持久戰,姜維最終還是很難取得勝利。
雖然歷史上對姜維的評價褒貶不壹,甚至多於褒獎,但姜維的軍事才能是不可否認的。在他的實力、補給、自身人才數量不占優勢的基礎上,他也可以用戰術多次取勝。北伐消耗很大,但對魏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某種程度上確實遏制了魏軍,保衛了成都,這是不可否認的。姜維或許有過,但他絕不是蜀漢的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