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董明珠訪談:速度增長的意義是什麽?

董明珠訪談:速度增長的意義是什麽?

董明珠訪談:速度增長的意義是什麽?

2月19日,《中國企業家》記者來到格力總部時,董明珠正在長沙參加《天天向上》的錄制。她之前不知道這個程序。“原來是脫口秀,我站在臺上都驚呆了。”

成為網絡名人後,董明珠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企業家+網絡名人+中國實體經濟代言人+城市大使,這也讓她更加引人註目,更具爭議性,而這壹切正是她為未來而戰的。

“只有五分鐘。”董明珠在酒店門口對要求采訪的《中國企業家》記者說。在將近20分鐘的時間裏,壹直跟在後面的格力總經理周天宇打斷了采訪。董明珠起身半開玩笑地說:“我看妳50分鐘也采訪不完。”

“格力手機什麽時候量產?”

董明珠:“我說2017妳不信吧?”

“銀隆什麽時候推出新能源乘用車?”

董明珠:“我現在告訴妳時間。到時候我出不去怎麽辦?”

相比2012高喊“五年再造壹個格力”,雷軍“賭100億”,董明珠的言辭依然犀利,但也有壹些不同,那就是他很少宣布什麽“大目標”。

或許,在高調展示了格力的野心之後,董明珠現在最需要的是外界的信心和耐心。

突破重圍

“這些地方都要擴建,今年壓力很大。”

順著技術員陳胖手指的方向,新廠房的用地已經用圍欄圍了起來,但還沒有破土動工。大約有上百個大型集裝箱占據著道路兩旁,有精度最高的數控機床加工格力機器人所需的核心部件。

近日,格力將原來的智能裝備業務拆分為三部分。南水的工廠主要生產機器人,北嶺的機械所主要以自動化生產線為主。目前這個位於暨南大學的老廠主要進行上遊技術研發。

董明珠說不是“大招”。相比千億的空調業務,智能裝備只是格力“微不足道”的小單元。2013年,還只是自動化設備生產部。2015年生產了2000臺機械手,還成立了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獨立運營。“之前都是內部消化,今年開始對外銷售。”

按照董明珠的壹貫思路,格力的產品必須是由內而外的自主研發。比如它計劃推出壹款洗衣機,就需要生產內部的滾筒模具,而不是像其他企業壹樣依賴外部采購,這也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外國進口商品每件300美元。"

格力的模具廠2016正式開業,很多訂單都是以前沒有涉及的領域。最困難的任務之壹來自壹個歐洲頂級汽車品牌。模具廠技術員邢星指著進氣口處的模具說:上面有很多孔,難度最大。國內很多模具廠都不敢拿。據說當時的協議很嚴格,如果不能按時交貨,生產線每延遲壹分鐘就有可能賠償幾千塊錢。

珠海格力總部全景

這份工作也是董明珠帶回來的。模具廠和其他部門壹樣,會收到老板很多“異想天開”的要求。幾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的時候,霧蒙蒙的。董明珠回來的時候,她想做壹個不耗電的空調。壹開始工程師說不可能,但在她的要求下,兩年後格力推出了光伏空調。

“壹項新技術的研發在研發過程中失敗了多少次,損失了1億和2億。只要研究方向沒有錯,我就允許”,董明珠說。“沒有理由說壹項研究壹定會成功,但最終壹定會成功。”

這種壓力經常讓邢星夜不能寐。

“到底有沒有人出不去?”

“董老師說的真是沒完沒了。”

在董明珠看來,“當壹個人說沒有壓力的時候,基本不可能有進步。企業發展本身就是牢不可破的。”

智能裝備業務也是在三年的漫長過程中,終於有了壹個可以“搞定”的機器人。壹開始第壹代基本都是組裝產品。到第二代,部分零部件自主研發,但核心產品仍從德國和日本進口。直到第三代才有了大的突破。機器人的三個核心部件,如減速器、控制器和電機,可以在內部生成,從而削減1/3的成本。"否則,如果投放市場,它在價格上就沒有競爭力."陳胖說。

同樣的事情,放在另壹家國內家電巨頭美的身上,可能是不同版本的故事。

2016年,美的出資100億歐元收購擁有百年歷史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95%股權。2017年,美的可能在機器人領域再次出擊。最近有消息稱,其目標是壹家有著30年歷史的以色列機器人公司。有人認為收購的方式可以讓企業更快的切入這個市場。

"除了並購,中國企業還會有別的嗎?"對於這個問題,董明珠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現在很多公司經常說我們創新了,和別人合作了,買了哪個技術,但我覺得我們買的只是別人的過去。如果它有前途,就不會賣給妳了,對吧?”

在董明珠看來,技術就像壹個生命體,是動態進化的。如果妳買了技術,但是妳沒有壹個與之壹起成長的團隊,技術很難升級。“越買越深奧,越看不懂。”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M&A是占領新興機會的捷徑,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擴大企業規模。

作為空調行業無可爭議的“老大”,格力在國內空調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40%。是否已經到了增長的“天花板”?格力電器董秘王京東告訴《中國企業家》記者,2016年的庫存清理非常有效,格力基本擺脫了歷史包袱。與此同時,格力也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利潤率。中央空調和海外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

相對於國內市場,格力的海外市場壹直進展順利。現在格力的產品已經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巴西、巴基斯坦也建立了生產基地,但是出口業務收入壹直不到20%。

“現在占比不大,但從另壹方面來說,未來會有更大的增長空間。”王京東將格力的海外布局稱為“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即先在中東、非洲、東南亞,再深入開拓歐美市場。

品牌和渠道是最大的兩個障礙。這是海爾以55.8億美元高價競購GE家電的邏輯,也是美的收購東芝家電的邏輯,可以同時獲得現成的品牌影響力和分銷渠道。但格力依然堅持自己的邏輯。

“這些品牌和部門現在自身盈利能力都比較低。中國企業能轉化利潤嗎?不能說僅僅拿壹個品牌,利用中國的壹個成本優勢去擴張,就不是格力國際化的目標。”王京東說。格力寧願起步慢壹點,狠壹點,但要更紮實。

在壹位業內人士看來,格力和美的的不同選擇,表面上是經營策略的差異,實際上代表了中國制造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兩條路線差異。“是快還是慢?”

“速度增長的意義是什麽?”董明珠問。

冒險?

格力需要速度嗎?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格力繼續以每年200億的速度增長,董明珠所遭受的非議可能不會出現。

轉折點在2015。2012年,格力電器營收首次突破千億,董明珠提出了“2018年2000億”的目標。隨後兩年,格力成功實現了200億的年增長。直到2015,整個行業處於整頓和蕭條狀態,格力也未能幸免。

做了20年格力經銷商的梁緣(化名)見證了最艱難的壹年。“多年的庫存壓力聚集在2015,突然爆發了。”

這壹年,格力的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於是那些對格力和董明珠的質疑開始放大。有人說董明珠2000億的目標是“大躍進”,也有人把格力的業績下滑歸咎於董明珠的固執和多元化戰略的失誤。格力手機也成為批評她“冒進”的眾矢之的。

“我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別人怎麽會有信心?”董明珠堅持格力手機是最好的,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甚至在和上級領導開會的時候,他都會把手機盡快推廣出去。

長期以來,董明珠壹直是壹個對自己的判斷非常堅定的人。

客觀來說,格力做手機沒有先天優勢。從技術角度來看,格力授權的專利多達15862項,但很少有涉及手機業務的,從生產角度來看也存在不足。按照董明珠的說法,格力手機不量產的原因是產能跟不上;先說渠道層面。目前格力二代已經開始在JD.COM商城銷售,但是沒有布局線下。空調和小家電的傳統渠道優勢可能很難發揮杠桿作用。“我們不可能在這個渠道賣手機。”不折不扣的格力粉絲梁緣認為。

“坦白說,手機不是我們的強項,挑戰還是挺大的。”王京東說,“但我認為,把追求極致、追求用戶體驗的理念運用到手機的研發上,這才是格力手機的競爭力。”

董明珠的心,毫無疑問?

“妳為什麽懷疑自己?我從未判斷失誤。手機也是如此。”董明珠說,“不是說我今天生產手機,就是說幾千萬馬上就能實現。有沈澱的時候。”

2065438+2005年底,格力成立了通信技術研究院。目前在格力電器珠海總部已經建了兩條手機生產線,但都處於“絕對保密”狀態。董明珠2017的“目標”之壹就是大規模銷售手機。“我現在最擔心的是供不應求。”

同樣下定決心的還有收購銀隆。

壹位格力員工曾評價董明珠是壹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畢竟在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擱淺的時候,很多人判斷董明珠會止步於此,放棄“造車”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想法。誰能想到她會以個人投資者的名義,用自己所有的財富做壹些事情?而這正是董明珠認為的“2016最值得驕傲的事”。

格力電器2月21日發布的最新公告顯示,董明珠個人在銀隆的持股比例已經占到10%。根據銀隆股東中業達電氣2016年2月底發布的公告,董明珠僅為第五大股東,占比7.4627%。這也意味著,在過去的兩個月裏,董明珠進行了大量的追加投資。

“錯過了珠海銀隆,格力就錯過了壹個時代。”董明珠沒能阻止格力和銀隆的“失蹤”,但她用自己的力量把他們帶回了談判桌。

就在剛剛,他們簽署了未來壹年的相互購買協議,總金額不超過200億人民幣。其中,格力向銀隆購買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設備,預估金額為6543.8+0億元。最重要的是,銀隆作為買方,預計向格力采購80億元的智能設備,以及654.38+065.438+0億元的工業品,包括電機、電容、模具、汽車空調等。格力電器公告提到,珠海銀隆目標2065,438+0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約3萬輛。

“汽車領域對空調的效率和效果要求很高,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這也是格力的優勢,這裏大有可為。”王京東表示,格力之前的收購方案也對此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所以未來兩家公司的業務應該會更多。

在董明珠看來,銀隆合並的價值不僅僅是短期的業務協同,未來還有更廣闊的市場。

“新能源汽車讓我們和其他國家站在了壹個起跑線上。是創造性的改變,不是模仿性的改變。”董明珠說,“產品本身要環保,否則就做破壞環境的事情,然後再搞環保。那不是廢話嗎?”

2014董明珠被聘為聯合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宣傳大使,這也是她眾多角色之壹。2月17日,她與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TCL集團董事長壹起成為中國實體經濟代言人。在2017的全國人大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董明珠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還將提交壹份與產業相關的議案。

“我認為供給側改革提出後,政府做的最大的壹件事就是利用倒逼機制,要求企業嚴把質量關,不符合要求的產品不能流通到市場。”董明珠經常提到壹些檢測機構和企業“互為便利”的案例。前者不“檢查”產品的質量,而是看關系的深度。

“我覺得有些企業死了就死了很正常。劣等的東西被淘汰是正常的。我們為什麽要保護他們?”在她看來,中國制造整體沒有問題,但很多企業家需要轉變觀念。“專心修煉,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

原則

董明珠嘗了兩個人面前的零食後,說太甜了。和剛從桌子上剝下來的橘子皮壹起,用紙包好扔進了垃圾桶。

稍微接觸壹下董明珠,就會發現她是壹個謹慎的人。壹位格力員工告訴記者,董姐幾乎能叫出所有采訪過她的人的名字,甚至還記得她問過的問題。只要在格力總部,她幾乎每天都會巡視車間,對格力在工廠的產品性能、技術、設備都很熟悉。格力剛剛推出的蒸汽洗車機,就是她給起的名字——壹杯水新,很好的概括了產品“1升水可以洗車”的功能。

“領導把小事管好了,企業就沒有大事了。”董明珠說,而且她管理小事的方式就在於“找茬”。格力所有產品外觀都要經過董明珠審核,不漂亮就要重做;即使是大車間,空調溫度變化壹兩次,她壹進去就知道了。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董明珠坐進企業,整個工廠的緊張感會驟然增強。

“高要求、高標準,真的給大家很大壓力。”王京東從2002年開始在格力。他是和董明珠共事十幾年的老員工。“如果妳要求什麽,妳應該馬上去做。上午安排的事情,下午就會出結果,沒有商量的余地。”

“她經常發脾氣嗎?”

“當妳經常發脾氣的時候。她的容忍度比較低,所以發脾氣的門檻比較低。”王京東說。

董明珠也毫不掩飾自己的火爆脾氣。在《魯豫有約》節目中,董明珠因為員工沒有按時安排好車,立刻火了。“不撤妳才怪!”即使下班後,她看到員工在車裏邊走邊用手機,也會嘟囔“這樣對眼睛不好”。

“壹錯再錯,低級錯誤,她很難容忍;如果是原則性的錯誤,她就會發脾氣。”王京東說。

董明珠曾經把她的管理總結為壹個“狠”字,對員工殘忍,對自己更殘忍。提到自己的要求,她說“管理不允許出錯;策略,不允許有任何失誤。”

如今,格力擁有7萬多名員工。在壹次采訪中,董明珠曾經提到壹件小事。以前格力公園有垃圾桶,但垃圾還是隨處可見。後來,垃圾桶被簡單地移走,並頒布了壹項規定,誰扔垃圾,誰就被解雇。由此,654.38+0多萬平方米的公司被徹底清洗。因此,她覺得有必要強調制度。“100人亂走的話,肯定是成不了隊的,所以要保持和軍人壹樣的步調。”

“制度建設最重要的是什麽?”

董明珠:“領導也要參與。”

“怎麽理解?”

董明珠:“妳首先要遵守這個制度。如果妳是壹個打破了這個制度的領導,妳再訓斥也沒用。他覺得只應該先站著,然後再訓斥他。”

有人稱董明珠為家電女王,不僅僅是因為格力在市場上的地位,更是因為董明珠的“手握大權”。如今,她在格力電器依然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就連她自己也不避諱談“集權”。"決策必須集中,但執行必須分散."

這種機制是如何工作的?王京東在采訪中講了壹個故事。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將65,438+0/3兵力分配給格赫裏希元帥,派他去攔截普魯士。後來,即使滑鐵盧的槍炮來了,格赫裏希的將軍們仍不斷勸說他掉轉馬頭去增援,但他堅持執行拿破侖的命令。而如果他能隨機應變,結局就是另壹種情況了。

“面對復雜的情況,負責人也要根據戰場的變化,隨時調整策略。如果事事請示匯報,其實是不負責任,不負責任。”王敬東說,“有些東西董老師也在了解、學習、提升的過程中。這時候就要不斷的解釋和說明。如果解釋充分,她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在原則問題上,沒有商量的余地。

“年輕人很有激情,渴望成功,所以他們經常做的決定有點急功近利。這個我不太認同。我寧願輸也不會那樣做。”董明珠在最近的壹檔真人秀節目中談到她與搜狗CEO王小川的分歧時表示:“通過打破規則獲取暴利是錯誤的商業觀,節目應該避免這樣的價值取向。”

“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結果不好有關系嗎?”

董明珠:“可以這麽說。”

比賽

每天五點半,格力廠區廣播如期響起,員工稀稀拉拉離開公司。這是第壹批離開的,更多的人會留在這裏直到深夜。格力的公交車半小時壹趟,最後壹批要到半夜才能送走。

從壹個企業的生命周期來看,二十多歲的格力已經進入成熟期。就像壹臺系統精密、流程嚴謹的機器,可以自由運轉。董明珠說,即使她出差了,格力的監督機制和執行制度也能保證這個企業的正常運轉。但現在格力需要突破。

“按規則操作當然可以,但我現在要做的是發現問題。我現在的角色不是說怎麽做,而是盡可能發現問題。”

而且,這個企業可能還不夠成熟,無法自保。2016,格力電器遭遇虛驚壹場。

“沒什麽好驚訝的,格力不是萬科。”董明珠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當時她並不擔心。

然而,格力的其他員工卻沒有這麽淡定。王京東談到當時的情況,說明公司很多人還是很擔心的。對方的目的是什麽?資本進入會有什麽影響?萬科和CSG的教訓就在眼前。格力會重蹈覆轍嗎?

“我覺得這個事情對任何人來說肯定都是有壓力的。如果董事長和掌舵人也談焦慮,那麽這種情緒會在下面被放大。”王敬東說,當時董明珠跟他們說,天塌下來了,她是第壹個承受的。

65438+10月18,深交所網站披露,董明珠於6月65438+10月16日增持格力電器13萬股,這是其壹個月內第二次增持;格力其他三位高管在2016年末也有不同程度的增持,合計近4000萬。這是否會是壹種自覺增強管理控制的集體舉動?

王京東否認了這種解釋。“還是看好企業的前景,數量也不是很大,還不能上升到加強控制的高度。”

董明珠在多個場合談到她與格力的“生死關系”。對她來說,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壹位前員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出了事,大家都會罵董明珠,但誰來執掌格力的大局,還是要選的。“除了她還有誰?”

這也是格力電器2018董事會變動時股東要考慮的問題。;

  • 上一篇:主板上市的條件和要求
  • 下一篇:自保公司的經濟利益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