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改革開放30年來,巢湖有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巢湖有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巢湖市突出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培育骨幹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水泥、化工、建材、電氣設備、采礦、食品加工等六大產業支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巢湖的工業多為“五小”企業,小化肥、小農機、小水泥、小鋼鐵、小煤礦。企業規模小,生產設備、工藝和技術落後,技術水平普遍不高,產業結構單壹,工業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撤地建市以來,我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把大發展主戰場放在工業化決戰上,依托資源、交通、區位優勢,堅持招商引資,加快園區建設,依靠科技創新,培育了水泥、化工、礦業、船舶、電線電纜、食品加工等壹批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優勢的工業支柱產業。同時,湧現出高溝電纜、吳江化工、林投鑄造、槐林漁網等壹批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值得壹提的是,隨著華誼化工、華能電廠、龍橋鐵礦、英普水泥等大項目的落戶,巢湖結束了沒有大工業的歷史。

維多利亞集團、呂林燕電纜、華星化工...改革開放30多年來,壹批骨幹企業在市場競爭浪潮中脫穎而出,茁壯成長。骨幹企業已成為推動巢湖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各縣區圍繞園區經濟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構設置、配套政策措施和項目引進,進壹步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利用“集聚”效應發展“集群”經濟,成為帶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真正實現了工業企業的“頂天立地”和“壓倒性”,工業企業分布在我市各縣區6個省級開發區和60個鄉鎮工業。工業園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示範引領作用和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成為全市工業新的增長極。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巢湖發展面臨的環境、條件和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工作“四個堅持”。

第壹,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成績斐然。200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322元,是2000年的1.02倍。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不斷拉大。2006年我們的人均GDP只相當於全國的52%,全省的83%。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是肯定的。但要達到或趕上全省、全國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壓力。只有堅持把加快發展放在首位,長期保持與巢湖經濟條件相適應的發展速度,才能盡快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為解決城鎮化、工業化、“三農”問題和擴大就業創造條件,增強建設美麗巢湖的信心,加快建設和諧巢湖的步伐。

二是堅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保持經濟建設速度和效益的統壹,要立足於現階段自身優勢,堅持數量和質量、規模和效益並重。只有積極調整第三產業結構,提高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才能實現堅實有效的增長和長期快速發展,確保在全省的有利競爭地位。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培育具有巢湖優勢的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采用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推動整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經濟增長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環境和資源的關系。我市雖然有壹定的資源優勢,但資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特別是優勢資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暴露出壹些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決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的老路,而必須走在時代前列,用歷史的眼光制定發展思路和政策,高度重視資源、環境、人口的協調發展,把保護未來發展作為我們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巢湖治理和汙染防治,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四,堅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通過繼續完善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規模和水平,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為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通過全民創業、發展民營經濟等方式,積極擴大就業,支持勞動者就業創業,增強全社會經濟活力。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營造有利於動員勤勞致富的良好社會環境。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解決城鄉低收入人群最低生活保障問題。通過加強城鄉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總之,要以經濟發展推動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上一篇:如何寫好金融見習工作總結
  • 下一篇:設立碳交易公司所需的資格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