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炒房團,B型,是大財團,壹般是地方政府請來炒房地產,拉動GDP。他們的炒作比較高端。他們直接參與土地拍賣,幫助提高土地價格。然後提高地價後,政府會給他們壹個固定的返點。比如妳表面看到的地價是1億。其實有可能政府從其他渠道補貼他5000萬。其實他只花了壹半的錢去養周邊的地。然後房子建好以後,不管價格漲跌,他們都靠補貼賺夠了錢。
第三類炒房團,c型,他們是中介公司。他們從服務房地產變成了炒房團。他們壹般的手段就是利用手中的不對等信息和賣房人的信任。他們先在小區裏走著說房價要跌了,然後低價收房。等房子快空了,他們會慢慢加價給其他小區的業主,讓小區的業主覺得自己小區漲價了。然後在面對前來買房的客戶時,他會優先把自己的房子賣給前來買房的客戶,自己壹直沒有變現。而且中介賣房的時候也不會直接出面,讓買房的客戶自始至終都以為自己買的是真正賣家的房子。其實他買的是中介的房子。
第四個炒房群體,d型,這個群體就是炒房中的炮灰群體。他們帶著最新的消息,進了最新的工廠,帶著真正有需求的客戶,接手了前三種炒房集團。他們可以是這個小區的業主聯合起來提高房價,也可以是有壹點閑錢可以投資的普通市民。最後損失最大的就是這些人。
以上四種炒房群體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最常見的炒房群體。
判斷該房產是否存在炒房者有三個條件:
第壹,社區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如果房價比周邊其他小區高出20%以上,這個小區肯定有問題。
第二,小區出售房屋數量超過出租房屋數量。
第三,小區房價短時間(1年)上漲超過50%。
這三個條件,符合兩個,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小區有壹個炒房團在帶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