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NewClimate Research Institute最近的報告,碳中和(凈零排放)的企業數量增加了兩倍,從2019年底的500家增加到2020年的1565家。同時,預計未來20年碳信用市場可能達到每年65,438+0.4萬億美元,比2020年的2.479億美元高出約5000倍。
雖然我們的世界迫切需要企業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以實現到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的願景,從而限制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威脅。然而,隨著各組織競相排隊宣稱實施“碳中和”戰略,壹些常見的關於碳中和的誤解也正在出現。這些誤解不僅表明企業對“碳中和”的理解非常業余,還會對其對外交流或企業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威脅到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
以下是企業在發布“碳中和”戰略時需要避免的五個錯誤:
公司需要停止挑選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只計算他們想計算或只能計算的排放量。許多企業通過將範圍3的排放排除在碳中和戰略之外來實現其所謂的“碳中和”願景,這嚴重削弱了其對產品上下遊產業鏈的影響力。
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的溫室氣體議定書是了解、量化和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廣泛使用的國際標準。該標準將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個範圍。針對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各國都有壹些法律法規強制企業上報1(直接排放)的範圍和2(購買能源間接排放)的範圍。然而,該法律並不要求大多數公司報告範圍3中的排放,包括來自供應鏈、產品運輸和產品處置的間接排放。
更權威的IPCC對範圍1、範圍2和範圍3的排放量定義如下:
這種選擇性的履行責任意味著我們可能會讓絕大多數的排放失控。根據CDP數據,該公司的範圍3排放量平均為其運營排放量的11.4倍。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壹份報告發現,只有八種供應鏈——包括食品、快速消費品和時裝——占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在時尚領域,85%的產品排放來自供應鏈。在快速消費品領域,這個數字是90%!
零碳君幹貨企業碳中和案例分析(二):微軟引用了微軟2020年的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1116400噸,其中1的區間為11.81萬噸,2的區間為4440噸。幹貨企業碳中和案例研究(三):通用在通用分析的區間3排放更驚人:2019年2.55億噸總排放中,97.66%為區間3排放。
英國氣候行動高級特使Nigel Topping最近將供應鏈脫碳描述為企業氣候行動影響的“遊戲規則改變者”。他明確呼籲企業在整個價值鏈中誠實:“解決範圍3的排放是企業實現可信的氣候變化承諾的基礎。”
雖然處理range 3排放並不容易,但是從碳排放責任上來說,玩碳中和策略是沒有意義的。由於70%的消費者對產品層面的影響比對公司層面的影響更感興趣,忽略範圍3也可能冒犯妳的客戶群。
企業必須宣布明確的低碳路徑,並積極為此負責。
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在其最新的碳預算報告中強調,“2020年代必須是進步和行動的決定性十年”,但現在看來,許多碳中和戰略缺乏緊迫性。有人把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日期形容為“對政治家來說非常有利的日期”,對企業來說可能也是如此。
根據最近的壹份報告,提出“碳中和”戰略的公司中,只有8%設定了中期目標。因此,設定壹個“碳中和”日期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更宏大的時間表、中期減排目標和透明的進度報告。如果企業在30年後開始試圖改變現狀,那麽他們可能根本無法快速做出改變,或者領導層的變化會破壞他們的承諾。不要忘記,許多大型企業違反了他們的環境目標,包括到2020年結束森林砍伐的承諾。
以BP和殼牌為例。兩家公司都宣稱“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並宣稱自己是“氣候領導者”。但如果妳看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背後的情況,妳會註意到,他們計劃開采和燃燒化石燃料的數量比保持全球氣溫低於1.5℃的上限多120%,在其他地方,壹些品牌正在真誠地接近凈零排放。例如,當達能在2015年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時,他們宣布了可衡量的中期目標,包括到2020年減少25%的排放,以及範圍1、2和3的具體2030年目標。
去年的壹項調查發現,64%的英國公眾不知道“凈零排放”(碳中和)的概念,只有3%的英國公眾覺得自己對凈零“非常熟悉”。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名詞轟炸。碳中性、凈零、零碳、積極氣候、氣候中性等等。中國的各種企業更是如此。很多不知道“碳中和”概念的企業,盲目設定激進的碳中和目標,作為噱頭來忽悠消費者。(絕對沒有針對壹家主營業務是畜牧業的上市公司和壹家想改名為“碳中和”的上市公司)
對於剛剛開始碳中和的企業來說,IPCC對碳中和(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定義是壹個基本的起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從大氣中清除的二氧化碳之間的平衡”。如果妳有理由超越碳中和的目標,那麽用容易理解的語言向消費者傳達這壹點是非常重要的。
企業實現“碳中和”非常重要。記住:如果沒有人模仿妳,妳就不能稱自己為“氣候領袖”。Client Earth最近的壹項研究調查了富時250指數公司的年度報告,並得出結論,當談到“碳中和”時。當談到目標時,“關於目標的假設、方法和策略的有意義的細節往往是有限的或缺失的”。
關鍵措施是改善信息的公開披露,因為並非所有“零排放”都具有同等地位。企業可以選擇符合“1.5°C未來”的以減排為主導的方式實現“碳中和”,也可以選擇重視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依靠抵消來實現“碳中和”。因為整體影響的結果差別很大,企業必須單獨公布減排和清除目標。
企業必須誠實面對以下問題:未來會造成多少碳排放?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會解決多少問題?深挖壹下,企業會如何減排?它會轉向可再生能源嗎?要不要用再生材料?商業模式在改變嗎?說到清除二氧化碳的目標,在世界的另壹個地方種樹會實現嗎?投資碳中和是突破性技術嗎?還是支持或創建地方補償項目?
基於科學的目標為組織制定碳減排目標提供了壹個清晰的框架。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科學減排目標倡議(SBTi)來評估和驗證1.5的未來排放目標,目前他們正在制定“碳中和”標準。
2020年,南極對英國企業的調查發現,只有11%的企業設定了由SBTi驗證的減排目標。可見企業已經錯過了在這方面獲得巨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機會。與SBTi的合作意味著企業要公開負責明確的碳減排戰略和中期目標。這就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氣候領導力”。
樂購是第壹家設定科學目標的富時100指數公司,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排放。在英國,他們的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凈零排放。通過公開報告他們的目標,他們為碳排放目標的問責制建立了良好的標準。
抵消應該是碳管理計劃的最後壹部分。如果有人認為碳抵消是“壹切照常”的許可,那麽他們應該考慮過度依賴碳抵消的影響。
瑞典環保少女Greta在2020年達沃斯的演講中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我們不是要求妳通過付錢給別人在非洲和其他地方種樹來“抵消排放”,而與此同時,亞馬遜和其他地方的森林正在被隨意砍伐。
清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行為不能代替企業的減排行動,在這壹點上也沒有靈丹妙藥。如果大型企業沒有感到進行重大運營變革的緊迫性,那麽他們的“碳中和”計劃可能更多的只是壹場秀。
面對氣候危機帶來的嚴重社會和經濟風險,為真正的碳中和行動提出“商業案例”似乎是多余的。對於那些將碳管理戰略視為成本而非投資的人來說,全球經濟和氣候委員會的研究表明,碳管理戰略將為他們帶來巨大的收益。報告指出,大膽的氣候行動可以帶來至少26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並在2030年前創造超過6500萬個就業崗位。
無論驅動力是什麽,企業立即采取行動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碳中和為企業更好地反思自身建設,尤其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壹個很好的機會。有了清晰可操作的裏程碑,有了誠實科學的方法,希望企業能夠避免“洗綠”,帶來真正的、必要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