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紅
來源:新財富雜誌,2016年5月。
原標題:重回富豪榜的張晉,13年過去了,他在做什麽?
在2003年新財富首次推出的富豪榜中,張晉以3.8億元位列第266位。要知道,當年的富豪榜門檻只有2億元,年僅32歲的張晉能取得這個成績實屬不易。
當時,張晉作為第壹批本土創投機構的掌門人進入了我們的視野。2002年,其控制的駿華集團斥資9000萬元參與深圳國企深圳中科融創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改制,並更名為深圳中科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2004年重組後,經深圳市政府特批更名為“深圳市中小企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小企業創投”)。當時中小創投註冊資本為654.38+0.5億元,駿華集團出資9000萬,占股60%左右。另外兩個股東是深圳市科技基金會和PZ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持有6%和34%的股份。
此後,張晉的公開信息很少。2065438+2005年7月,壹則“中國好老板不用上天臺自掏腰包救員工”的新聞讓我們再次關註張晉。
此時,張進實際控制的產業平臺雪松控股逐漸浮出水面,業務涵蓋商品供應鏈金融、房地產及PPP平臺、金融、物業運營、社區O2O平臺、汽車產業鏈綜合服務、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雪松控股旗下的駿華集團突然成為廣東龍頭企業之壹,2014年營業收入338億元,同時入選工商聯公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民營企業100強”,排名分別為65438。值得註意的是,廣東能同時入選兩個榜單的綜合性企業只有兩家,駿華集團是其中之壹。
於是,在低調隱身13年後,張晉以332億元的身家重回富豪榜。張晉這十幾年經歷了怎樣的擴張?他有怎樣的創業經歷?
兩次轉換
南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位於廣州白雲山腳下,風景秀麗,駿華集團開發的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的江南貴族別墅就坐落於此。張晉放著油畫和美式家具的辦公室也在這裏。
說起自己的故事,張晉頗為坦誠:“我的第壹桶金來自資本市場。我進場的時候,正好深錦天(000003)上市,市場非常火爆。我經歷了上證指數從100點左右漲到1000點以上的過程。可以說,看著中國資本市場壹步步發展,我也親身經歷了很多傳奇,比如深發展1,000多倍的快速增長。”被股民稱為“第五地產股”的深錦天1989在深交所上市,是中國最早的四家上市公司之壹。張晉,1971出生,當時才18歲,還是壹名深大的學生。
“在1997之前,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在資本市場,但後來轉移到了產業領域”。原因是“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對市場有敬畏之心,懂得深思熟慮和知止”;同時,在經歷了火熱的資本市場後,我們深刻理解了實業的重要性,壹切資本運作都要以實業為基礎。”時至今日,張進雖然對做生意的艱辛深有感觸,“實業壹定要努力,壹步壹步來,先做事,再做事”,但他仍然相信“實業做好之後,資本運作就會有非常堅實的基礎”。
這個選擇讓張晉避開了亞洲金融危機對資本市場的沖擊。資本退出資本市場後,張晉瞄上了房地產業務,利用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中國第壹次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機會成功抄底。隨著1998中國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的全面實施,他明確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這也使得雪松控股旗下從事房地產業務的君華集團發展迅速。從1998開始,駿華集團陸續在廣州等珠三角地區開發了江南時嘉、駿華香柏廣場、中山駿華新城等十余個物業,開發面積達數百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幾乎全部在廣州等壹線城市。
但2008年下半年,基於房地產供大於求的判斷,張進決定再次轉向:收縮壹般房地產業務,布局消費、金融等產業,逐步形成雪松目前控制的七大產業板塊。他說,從2009年開始,君華集團就沒有再購買新的土地,開發的土地是之前的庫存。
經過八年的新布局,目前雪松控股三大業務板塊已初具規模:新興服務板塊,包括私人管家(物業運營集團及社區生態服務平臺“大白管家”)、汽車管家(汽車產業鏈“車前車後”、“和睦雲汽”等綜合服務平臺)、雪松出行;公共服務領域,包括壹般房地產、保障房和PPP模式政府服務;金融板塊,包括全牌照金融集團雪松金融和專註供應鏈金融的共通運,早在2009年就參與了廣州農商行的重組,是廣州農商行和廣州銀行的大股東之壹。目前房地產只占我們銷售收入的20%。
深化大宗商品供應鏈
早年畢業於深圳大學金融系,後來又獲得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的張勁坦言,雪松控股是壹家生產和創造“企業”的公司,但他始終認為,雖然企業可以通過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來減少生命周期的磨煉,但中國經濟的崛起最終還是要靠實業。所以不像壹些有金融背景的企業家更願意做金融投資,他喜歡在產業領域探索。
他甚至認為“中國很多新興行業應該被風險投資消滅,這往往是從商業目標的角度考慮,而不是行業本身的前景。”張晉希望用資本的力量為初創企業保駕護航,讓它們從“小”進化到“大”,甚至成為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
這也影響了雪松控股追求產融結合、協同發展的投資模式。對於投資企業來說,雪松往往擁有絕對控股權,壹旦決定投資,就會從項目的理念出發,組織各種資源,對項目進行孵化和成長,進行全過程的控制和培育。用張進的話來說,就是有可能實現100%的價值創造。
目前雪松控股旗下的商品供應鏈管理與金融服務項目“共通雲”(共通雲供應鏈有限公司),就是張進產融結合理念的壹次實踐。
共通運的前身駿華貿易,1997起家,早期主要從事鋁鋅貿易。後來由於競爭激烈,加上2007年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重心轉移到以銅為主的有色金屬領域,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采購、銷售、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共通運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供應鏈服務和供應鏈金融供應商,占華南地區流通量的40%,年供應量約30萬噸。與上遊大型冶煉廠有長期合作關系,是雲南銅業(000878)、昆明銅業、紫金礦業(601899)在華南地區最大的經銷渠道,是紫金礦業在華北地區的獨家經銷商。下遊,共通運擁有500多家企業終端客戶,服務華南市場80%的終端客戶。據說其2016年銷售收入將達到500億元。“保守估計今年會有1.7到2億的凈利潤,明年估計會轉到5億到8億。因為供應鏈金融壹旦突破臨界點,空間就打開了。”
張進表示,目前共通運正在將銅行業的成熟模式橫向復制到鋁、石油、玻璃等大宗商品領域。“2016年,預計共通雲平臺銷售額將達到500億,但其中200億已經不是銅了,因為銅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國內流通的銅就這麽多,我們不可能全部做到。在新的領域,我們還在做供應鏈金融相關的業務。我們希望未來實現2000億元的平臺銷售額,但其中60%不會是銅。”張進表示,之所以敢提出2000億的目標,是因為大宗商品本身的市場就很大,“共通運已經在全國完成了供應鏈。當我們成為各個行業的核心企業,市場空間就在那裏”。
事實上,包括銀行在內的很多金融機構都在涉足供應鏈金融,但張進認為,這項業務的關鍵在於風險控制。“雲童作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做到了銀行做不到的風控手段,達到了風險閉環,從而賺到了銀行賺不到的錢。”
從1997君華貿易到今天的共通運,張進在這個領域已經耕耘了近20年。“要知道,宮通雲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培育市場,正在壹個個敲門。”《供應雲童》也是張晉希望盡快與資本市場對接的項目,因為“獲得《供應雲童》上市的資金支持後,將大大提升其競爭力,從而鞏固其在部分行業的壟斷地位”。
探索保障性住房PPP模式
除了雲童,雪松控股在保障房領域拓展的PPP模式也被張進寄予厚望。
談到進入保障房領域的初心,張進說,“我去過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因為政府給的成本極低,開發商偷工減料,很多保障房建得相當差。這麽多年,其實政府建了很多套保障房,但入住率很低。”
能否在政府承擔的成本範圍內提高保障房的質量?張晉做過很多研究,包括印度的“流沙經濟”,用最低的成本為窮人做了壹些實事。最後,他註入了哈耶克“商業是最大的公益”的思想。
“我們的想法是把保障房的供應看作壹種商業活動,政府或者低收入人群向我們購買服務。我們承諾有質量問題是我們的責任。在目前的保障房制度下,沒有人敢說有沒有質量問題,因為政府給妳的幾乎是免費的。”“我們制定了壹套保障房的標準,可以按照商品房的標準建設,也略有盈利。政府給妳每平米2900元建30層肯定是不夠的,但後期可以輔以物業管理等其他運營,最後還能略有盈利。”
在保障房建設中,還有壹個大問題:支付。政府通常要長期支付這筆錢,有時是5年,10年甚至15年。對於企業來說,資金成本、通貨膨脹等壹系列因素都可能導致上述計劃流產。“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些應收賬款打包成ABS,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提前催收。這樣的產品有政府背書,是比較好的理財產品。我們在南寧做了壹些示範。南寧的項目改變了之前政府努力讓居民接受經濟適用房的局面,發展成平均5戶搶壹套房子。第壹次出現了保障房供不應求的現象。”
張進希望雪松控股在明年年底前成為中國保障房和非保障房領域最大的PPP提供商。張進認為這個看似宏大的目標並非遙不可及。“雪松不是壹家重資產公司。只要和建築公司合作,做好設計、建控、金融的產業協同,完全有理由去做。”
當然,這種模式聽起來很簡單,但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需要不斷的研發,而最大的壁壘就是產業協同的問題。“單純做地產、建築或者金融的公司是做不起來的,必須要有高度的產業協同。如果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幾乎不可能成功。”
規劃服務領域
除了房地產和供應鏈,雪松控股從2008年開始就在社區服務、汽車後市場等領域做策劃文章。目前其正在大力打造的項目有社區020服務平臺“大白管家”、汽車銷售及汽車後市場服務平臺“和漫汽車”、雪松出行等。
“我們物業管理公司已經啟動了2017香港上市的計劃;最快今年,我們大白管家將是全國社區O2O領域的領頭羊;汽車後市場方面,我們希望在明年年底達到全國二手車交易10%的市場份額;在PPP領域,我們今年的目標是成為企業投資的PPP行業最大的民營企業。總而言之,到明年年底,雪松旗下的所有行業都必須達到國內某個細分行業的第壹。”
這些步驟與當前的供給側改革思路不謀而合。“我們起步於資本市場,受益於房地產黃金十年的發展。現在轉向與‘供給側改革’相關的產業投資。我們對未來的10年非常有信心。”
張進說,想做壹個新的行業,首先要有壹個開放的心態去擁抱行業的“大咖”。“我們提出了商業夥伴的計劃。對於公司的高級員工,我們不是招高級職業經理人,我們是招老板和股東。與目前的市場相比,股權激勵更像是老板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博弈。我們采取了給予的方式,直接讓高管成為股東。”基於物業管理業務優勢,張進從2008年開始致力於社區服務等領域的布局,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社區020服務平臺“大白管家”。
張進表示,未來五年的工作重點是培育產業,將發展良好的板塊推向資本市場,力爭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實現旗下5家公司在內地或香港上市的目標。我們從資本市場起步,20年後,我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