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壹個全新的監管機構,正式啟動,整個行業的開放加速,稅收延長。當然,也有壹些重要的消息,如收購安邦保險和PICC集團回歸a股。即使時隔多年,人們也必須承認,2018的諸多事件不斷挑動市場神經的同時,也展現了行業監管不斷完善、保險公司治理不斷規範的主旋律。
然而,在場的人的感受要復雜得多。事實上,復雜的經濟形勢和頻繁調整的資本市場已經使所有金融機構感到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保險公司還需要面對保費增速下滑、償付能力告急、虧損擴大等各種問題。
在上述背景下,保險公司的業績榜單發生了哪些變化?經過多年的投資,妳能成為忠實的妻子嗎?為了勾勒出保險行業的整體運行情況,標點財經研究院和投資時報展開了數據調查。
經梳理,披露2018年報的人身險公司和財險公司分別為86家和86家。基於此,標點財經研究院與投資時報聯合推出了2018的保險公司虧損榜。結果顯示,納入統計的172家保險公司中,虧損公司有67家,占比39%。壽險和財險虧損公司數量分別為365家、438+0家和36家,占比分別為36%和42%。
五大變化值得註意。四家虧損超過6543.8+0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與去年本報公布的“2017保險公司損失排行榜”相比,此次榜單有幾個值得註意的變化。
首先,有影響的壹組數字是,2018年,有四家保險公司虧損超過10億元,排名第壹的幸福人壽虧損高達68億元;緊隨其後的長安責任保險、眾安在線(6060.HK)、長城人壽分別虧損6543.8+0.833億元、6543.8+0.797億元、6543.8+0.593億元。
而2017年虧損最大的眾安在線,在壹季報巨虧9.96億元時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相比今天的榜首,卻只有14.6%,相差5.8倍。
此外,還有21家公司2017年虧損,經營狀況進壹步惡化。去年履約保證保險首當其沖的長安責任保險,同比虧損654.38+0.6.38億元至654.38+0.8.33億元。
三是有的虧損擴大,有的鹹魚翻身。在《2017保險公司虧損榜》中,13家公司在2018成功登陸,暫時摘掉了虧損帽子。其中,壽險公司7家——中融人壽、信泰人壽、連人壽、中荷人壽、陸家嘴國泰人壽、瑞泰人壽、中民養老,財險公司6家——九龍財險、眾誠車險、蘇黎世財險、華海財險、日本興亞財險、廣東粵電財險。
中融人壽和信泰人壽凈利潤大幅增長,分別從2012921000元和2012400元的-8.65億元和-7.59億元。
第四,虧損名單上的保險公司數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身險方面,2017年,第壹名中融人壽、第三名信泰人壽因扭虧為盈而離開榜單;長城人壽、昆侖健康、德華安顧人壽繼續堅守前十;幸福人壽、何忠人壽、渤海人壽、國聯人壽、招商仁和人壽、長生人壽、橫琴人壽因虧損或虧損成為新進前十名。
財險方面,長安責任保險、眾安在線、安心財險、浙商財險、泰康在線連續兩年位居榜單前十,2018年位列虧損前五;安華農險、安盛田萍、永誠財險、華安財險、前海聯合財險成為前十的新面孔;國仁財險、趙巖財險、建信財險、渤海財險、珠峰財險2018年虧損額均有所收窄,剩下十大虧損陣營。
“七虧八盈”成為25家老牌公司的傳奇。
所謂“七虧八盈”的做法,是指新成立的保險公司在連續虧損七年後開始盈利。這句老話主要用在壽險行業,財險公司的前期損失階段往往較短。
然而,行業的“普遍規律”並不能保證實際的經營狀況。據《2018年保險公司虧損名單》統計結果顯示,在2010年之前成立的公司中,也就是說至少發展了8年的公司中,有25家公司在2018年虧損。
根據成立時間統計,歷史最悠久的公司是華安財險,該公司自1996年2月3日成立以來,幾乎每年都處於盈利狀態,2015年達到7.63億元的峰值,但2016年凈利潤暴跌,去年由盈轉虧。
長壽人壽成立於2003年9月23日,是中國第壹家獲準開業的中日合資壽險公司。公司自成立以來,經常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16年才實現234.73萬元的微利,但好景不長。公司次年重回虧損泥潭,2018年分別虧損65438萬元和2.6億元。
繪制不同的增長曲線,上述五家公司在2018年達到相同的目標,分別虧損78.97110,000元、328.055438+00,000元、2.06億元、3.76億元、17100萬元。
在2018的保險公司虧損名單上,還有8家2018新成立的公司,包括京保人壽、鮑國人壽、瑞華健康險、海保人壽、郭芙人壽、黃河財險、太平科技保險、榮盛財險,虧損金額在5000萬元至6543.8+03億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