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作為上海最早的上市公司之壹,主要從事智能電表芯片的設計和研發,為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生產和銷售智能電表芯片。同時,公司試圖在相機模組、顯示模組、高端和便攜式醫療設備、工業控制設備和各種通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取得突破。
由於客戶穩定,市場空間固定,公司上市20多年來營收規模壹直在6543.8+0億元以下,凈利潤也很少超過6543.8+0億元,有的年份甚至略有虧損。但2019年,業績突然翻倍,凈利潤超過2.43億元。
筆者分析公司財務數據後發現,早在去年,公司就在為業績暴增做準備。
2065438+2009年8月,上海北嶺發布會計政策變更公告稱,公司將投資性房地產後續計量模式的會計政策由2065438+2009 1由成本計量模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因為現在不是年報季,對年報的影響會在半年後,所以這個消息當時被大部分投資者忽略了。年報公布後,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壹,凈利潤中的水分
半年後,公司發布2019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7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2%。凈利潤2.43億元,較上年的654.38+0.03億元增長57.56%。
對於利潤增幅遠大於營業收入增幅的原因,公司在年報中解釋稱,該增幅主要是公司集成電路設計業務同期增長所致。
其實這個理由很牽強。事實上,公司業績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這種收入是評估升值造成的,而不是真實業務的改善,沒有真實的現金流入。
其中,交易金融資產帶來的公允價值收益0.75億元,主要包括兩部分。壹個是來自a股華鑫股份和信捷能(尚未上市)股份的浮盈;二、投資性房地產帶來的公允價值收益為654.38+0797萬元。
兩者加起來接近6543.8億,加上3900萬的投資收益。簡單算壹下,公司壹半以上的凈利潤來自非經常性損益。
二、投資性房地產如何“賺”利潤?
投資性房地產的影響有兩個方面,即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折舊,兩者都對凈利潤有直接影響。
投資性房地產如何體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折舊?
這要從這個項目的會計處理說起。根據會計準則,用於出租或出售的房地產需要納入投資性房地產項目核算,采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
根據準則,投資性房地產有兩種計提折舊的方式。壹種和普通固定資產壹樣,每月折舊對財務報表沒有影響。這叫成本計量模式;另壹個就是不提折舊。年報發布時以公允價值(市價)入賬,高於或低於入賬價值的部分成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這就是所謂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該準則還規定,采用成本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可以轉換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但不能相反。這壹會計政策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
需要說明的是,制定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初衷是為了規範房地產企業和房屋租賃企業的財務核算質量,避免因大量庫存房產而產生大量折舊,造成虛假利潤。
因此,許多非房地產企業打著租賃和銷售業務的幌子,將壹些房地產變成投資性房地產,特別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達到了修改利潤的效果。這種做法雖然沒有違反會計準則,但顯然是壹種機會主義的會計行為。
所謂公允價值,通常是指市場價格。當然這個市場價不是企業定的,而是有資質的中介機構評估確認的。
因為房地產大部分時間都是增值的,大部分評估機構都是可控的,公允價值模式有兩個明顯的優勢:壹是不需要計提折舊,減少了對利潤的影響;二是在發布年報時評估增值,合法“虛增”利潤。
即公司投資性房地產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不僅增加了評估增值帶來的利潤654.38+0797萬元,還減少了折舊約654.38+00萬元,可見對利潤的影響。
第三,投資收益
2019年報顯示,公司出售部分股權,獲得投資收益4581萬元。
對比公司歷年財務報告,發現公司在20年前持有大量股份,會在合適的時機賣出。在舊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下,這部分股權投資被置於長期股權投資中,隨著新準則的實施,其被轉移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交易性金融資產。
近年來,在2017年和2014年扣除非凈利潤虧損或相對較低的年份,公司出售部分股權換取壹定的投資收益,以保證利潤曲線平滑。
第四,優秀的財務報告數據
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賬面現金超過6543.8+04億,除6543.8+093億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外,還購買了6543.8+093億的理財產品(計入其他流動資產),現金儲備充足,賬面無長短期借款。利潤表顯示,年利息支出為-5273萬元,存款利息收入較高。現金流量表顯示,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654.38+0.35億,資金周轉優秀。
從資產負債構成來看,目前公司賬面存在的唯壹風險是4.56億元的商譽。這部分商譽來自於被收購子公司瑞能威,2019年度凈利潤565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1.75%。從經營情況來看,這家子公司的商譽風暴風險並不大。
因此,令人費解的是,公司在2019年度財務指標優秀的情況下,扣非凈利潤還不錯,已經超過了上年凈利潤。何必增加那麽多利潤呢?
與歷年凈利潤相比,2019的凈利潤特別不正常。
動詞 (verb的縮寫)大股東資金鏈面臨崩潰。
筆者認為,公司之所以千方百計修改利潤,甚至修改會計政策以增加利潤,與大股東有關。特別是分紅和股權質押,暴露出大股東的問題。
1,股息
2020年4月,公司宣布分紅,預計派發現金紅利7742萬元。經過各種調整,2019賬面凈利潤為2.43億元,分紅占凈利潤的32%左右,看似正常。
但如果不在會計政策和非經常性損益上做文章,那麽如果公司按照同樣的金額分配現金股利,凈利潤的比例就會超過60%,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試圖高分紅的目的是什麽?是為了回報廣大中小投資者,還是為了反哺大股東?
從持股比例來看,公司第壹大股東華大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43%。華大半導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也就是說,這筆現金分紅至少有四分之壹進入了中國電子的口袋。
雖然比例不是很高,但壹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大股東的燃眉之急。
大股東怎麽了?
2.股權質押
Wind顯示,中國電子的全資子公司華大半導體也將其持有的上海貝嶺33.50%的股權進行了質押。
3、同門兄弟深度技術
上海貝嶺並不是中國電子旗下唯壹的上市公司,其運營良好的子公司是深圳科技。
Wind顯示,中國電科還質押了365,438+0.03%的漢地神科技股權。
壹般來說,這個比例的風險不算太高,但這是公司股權的第壹次質押。而且大股東是央企。
除了股權質押,還有減持。6月30日,深科技臨時公告顯示,第壹大股東中國電子信減持63681.085股,占比4.33%。
大股東持股比例由43.51%變為39.18%。雖然這次減持不會改變大股東的實際地位,但減持比例並不低。
4.中國電子的困境。
央企質押股權非常罕見。像兩桶油這樣的央企,即使市場情況極差,虧損很大,也不會質押股份。
央企為什麽要質押股份?
從大股東近期表現來看,中國電子持有14家上市公司,但集團並非整體上市,按常理很難看出其報表。
於是,中國電子發債,根據發債規則,集團公司披露了近期財務報告。財報讓我們大吃壹驚,和三安集團發債的時候幾乎壹模壹樣。
2019中國電子巨虧30億。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長短期借款接近6543.8+000億,公司資金周轉異常困難。利潤表顯示,2019年利息支出超過510億...
中國電子的財報數據讓我們豁然開朗。正是大股東經營困難,資金不足,迫使其上市公司利益輸送,修改利潤,甚至通過蹭概念管理市值,高位減持套現。
長期來看,大股東的財務狀況令人擔憂,最終會影響上市公司,極有可能導致更多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利益輸送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