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汙染”是指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垃圾對市容市貌和景觀的破壞,如散落在自然環境中的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散落在鐵路、河湖兩岸以及漫天飛舞或懸掛在樹枝上的超薄塑料袋,給人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潛在危害”是指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環境後難以降解而導致的長期深層次環境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地膜廢料大面積殘留在土壤中,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作物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導致作物減產。
2.丟棄在陸地或水中的塑料廢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吃掉,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的塑料垃圾重量輕,體積大,處理難度大。如果是掩埋的話,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長期難以降解。
目前,中國已經開始采取行政和技術措施來防治“白色汙染”。
在行政方面,首先是加強管理。比如社會關註的鐵路兩側“白色汙染”問題,通過加強管理得到明顯改善。從1994下半年開始,鐵路部門對沿線區段進行分段。部分旅客列車使用袋裝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扔垃圾。不像以前,乘務員直接把垃圾掃出窗外,而是在車站卸下垃圾袋集中處理。現在使用袋裝垃圾的火車越來越多,隨意往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2.9萬公裏的線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汙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汙染”的有效手段。
二是禁止使用難降解的壹次性塑料包裝材料。杭州是中國第壹個禁止使用壹次性發泡餐具的城市。杭州9月5日1995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布《關於禁止使用泡沫塑料快餐盒的通告》,連續三天刊登在《杭州日報》上。管理部門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壹些個體流動攤販仍在銷售發泡塑料餐具。近日,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禁止銷售和使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不可降解壹次性餐具。違者可罰款500 ~ 5000元。該《規定》將從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相關政策法規,禁止當地使用壹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壹定程度上緩解了“白色汙染”的危害。但是,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純的取締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汙染”問題。所有發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來的耐火泡沫塑料制品。然而,替代品在價格和質量上無法與普通塑料制品競爭。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只靠行政命令來操作是很難的。
第三,強制回收。幹凈的廢塑料包裝可以再利用,或者再用於造粒、煉油、制漆、建材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總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汙染”,還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固體廢物處理負荷,節約土地,取得壹定的經濟效益。這是壹個標本兼治的好方法。但是回收應該是在廢塑料包裝進入垃圾之前。從垃圾場重新分揀廢塑料包裝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廢塑料的利用價值很低。由於分類後的廢塑料制品太臟,很難按材質分類,質量無法保證。北京市環保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回收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線。1997 6月1日,北京市環保局、市工商局聯合發布《廢棄塑料餐盒回收處理通告》,要求北京市生產、經銷壹次性塑料餐具(含托盤、碗、杯)的單位或個人負責回收廢棄餐具或委托其他單位回收處理。通知還規定,1998的回收率必須達到30%,1999為50%,2000年為60%。通知發布後,生產、經銷單位和個人立即到當地環保部門申請登記,提出自己的回收計劃和具體保障措施。這是北京解決“白色汙染”的突破口。取得實效後,逐步增加強制回收的廢塑料產品種類和比例,最終消除“白色汙染”。天津市環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汙染”項目的可行性調查報告,提出了壹套防治方案,決心通過循環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消除汙染的目的。目前正在制定回收方案、試點工作運行圖、試點工作進展綱要,籌備天津白色汙染防治行業協會。
技術方面,壹是用紙代替塑料。紙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上面提到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木材,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豐富;其次,造紙過程會帶來水汙染。此外,紙制品在性能和成本上都無法與塑料制品競爭。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稈、稭稈為原料生產壹次性餐具的做法,但仍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壹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變性澱粉或其他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添加在塑料包裝制品的生產過程中,使塑料包裝制品的穩定性下降,在自然環境中更容易降解。目前,北京有19家單位開發或生產可降解塑料。測試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暴露於壹般環境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並逐漸碎裂。如果將這些碎片埋在垃圾或土壤中,降解效果並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缺點:壹是消耗食物多;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汙染”;第三,由於技術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並不能完全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第四,可降解塑料因為含有特殊的添加劑,很難回收。解決白色包圍問題的措施
白色汙染越來越嚴重,亟待解決。目前,尚未達成快速解決方案。但是還是有壹些措施可以實施的。以下是壹些例子:
我國用稭稈和幹小麥制成的稭稈纖維膜已達到化學標準。埋在土裏8個月,可以分解成肥料,沒有“遺留”和“好處”。美國杜邦化學公司也開發了壹種以乳酸聚合物為原料的新型塑料,這種塑料是由奶酪乳清、玉米等可再生資源制成的。使用後,在空氣、水和細菌的作用下,半年內可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這些高科技材料用來替代現有的“白色汙染”達到利用率,從而減少白色汙染。
其次,“綠色塑料”——可降解塑料,壹般可分為化學降解和光降解、生物降解以及光和生物的雙重作用。輕質(化學)可降解塑料制造。將特殊配方溶液噴灑在塑料制品表面,使其與塑料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使塑料逐漸溶解成可以用水沖洗的無害物質,從而大大減少“白色汙染”問題。
中國科學家利用纖維素、稻草和幹小麥開發出可生物降解的聚乙烯薄膜。日本產業技術院還利用豆幹等農作物廢棄物制成了可降解的農用地膜,不僅粘合強度高達每平方厘米40公斤,而且成本相對較低。這麽好的發現,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應該是壹個可喜的成果,不僅解決了問題,還能有限度的利用。壹舉兩得,多好啊!
以上說明白色汙染是可以解決的,但是由於技術和資金問題很難解決,但是通過科學家的努力和發達的國民經濟,我們壹定能夠解決白色汙染的問題。
現在,作為公民,我們不僅要從自己做起,還要下大力氣宣傳,讓身邊的人知道如何保護環境。不僅我們公民應該努力工作,我們的領導人也應該努力工作。因此,1995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1999年5月實施的《北京市限制銷售和使用塑料袋和壹次性餐具管理辦法》對白色汙染防治作出了具體規定。“消除白色汙染,倡導綠色消費”成為1999“地球日”環保宣傳活動的主題。啟動菜籃子計劃,發放到可重復使用的購物袋,已經成為中國很多城市的同壹個動作。可見中國已經關註到“白色汙染”的問題,並試圖解決。這些規定的出臺,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條件。
作為祖國的壹員,我們應該大力配合國家解決問題。“治理白色汙染”,減少“白色汙染”,建立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威脅後代、不汙染環境的綠色文明,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唯壹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