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縣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遊。位於東經115' 36至16' 18,北緯23'18至23' 41。東接揭東縣,西南接陸河縣、普寧市,西北接豐順、五華縣。
行政區劃的演變1965在揭陽縣西北部劃出13個公社(鎮),在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立揭西縣。1975年,普寧縣三個大隊劃歸揭西縣管轄。原屬汕頭特區管轄,後屬汕頭市管轄,1992年汕頭市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揭西縣屬揭陽市管轄。縣政府設在河坡鎮。
行政區劃全縣轄16個鎮、4個鄉、6個國有農林場,有280個村民委員會、37個居民委員會、16、41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全縣總人口88.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54.38+08.47萬人,農業人口706.5438+08萬人。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約54.6萬人。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有壯、回、苗、滿、畬族、黎族等12個少數民族。客家話和潮州話都是地方語言。全縣東西長51公裏,南北寬36.6公裏,總面積1,365.375平方公裏,其中山區面積654.38+0.267萬畝,耕地29.76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42畝,人均山區面積1.78畝。
自然地理條件
揭西縣是廣東省的山區縣之壹。山地(含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84.9%。西北部山區,中部丘陵,東南部平原。大北山區,以縣內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為主峰,是壹道天然屏障,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成壹片開闊的平原,最低海拔3.2米(綿胡公山陽)。
氣候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21.1℃,10月1.7℃,7月28.1℃,極端高溫1982年7月28日37.3℃,極端低溫65438+。壹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84小時,最大1971年達到2262小時,最小1975年只有1576小時。無霜期超過300天。大多數霜凍日發生在65438+年的2月至2月。年平均降雨量為2105毫米,降雨量較多的尚平蓮花山年平均降雨量為2612毫米
97.4%的水文國土屬於榕江水系。全縣河流總長298.9公裏,其中榕江南河在縣境內達到71.7公裏,自西北向東南貫穿11個城鎮。河流密度為每平方公裏0.219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172立方米。
自然資源揭西縣水力資源豐富,理論儲量21.6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1.3萬千瓦。目前,已建成龍井、北山、橫江等大中型水庫63座,建成中小型水電站75座,裝機容量93455千瓦,年發電量3.75億千瓦時。其中,揭陽有4座電站,裝機容量40300千瓦,年發電量1.4億千瓦時。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多,流量大,溫度高。主要溫泉12處,天然湧水量7.32至10升/秒,水溫58℃至84℃,為水產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帶。山勢遼闊,主要樹種有松、杉、案、相思、格木等。主要水果有橙子、香蕉、橙子、桃子、李子、橄欖、龍眼、荔枝、無核黃皮和猴桃。金屬礦產種類繁多,主要有鎢、錫、銅、鉛、鋅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優質礦泉水、稀土、瓷土、水晶石、鈣長石等。稀土和瓷土儲量特別豐富,品質優良。稀土儲量約20萬噸,瓷土儲量5億多噸。還有豐富的中藥材和野生動物資源。
自然災害揭西縣靠近沿海,臺風多,平均每年4.8次,多在7、8月份。春季低溫多雨,深秋寒露,冬季輕霜有時會結冰,對農作物生長有壹定影響。
經濟發展概況
建縣以來,揭西縣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44.53億元,比2000年增長7.3%(下同);工農業總產值64.83億元,增長65.438+02%。
農業揭西縣壹直以農業為主。盛產大米、小麥、紅薯、甘蔗、花生、黃洋麻,以及土豆、蘑菇、生姜、蔬菜等。耕作制度多為稻、稻、麥(蔬菜)。揭西縣於1988被列為廣東省唯壹小麥生產基地縣,於1997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縣。糧食生產連年豐收,2001年糧食總產量197300噸。近年來,我們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重點建設甜玉米、青橄欖、青梅、茶葉、蔬菜、珍禽五大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共建立甜玉米基地1.1.000畝、青蘭基地9萬畝、青梅基地3.5萬畝、茶葉基地4.3萬畝、蔬菜基地1.000畝,年飼養珍禽654.38+0.5萬只,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200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105萬元,農村人口年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工業已擁有醫療器械、汽車零部件、摩托車制造、塑料、紡織、陶瓷、印刷、稀土、電器、五金、建材、食品等20多個門類,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地方特色工業體系。200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3.78億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壹系列高科技醫療儀器、汽車配件、摩托車、變壓器、電子儀表、軸承、日用陶瓷、建築陶瓷、五金工具、電纜、電線、矽鐵、毛巾、塑料制品、電子琴、石板材、餅幹、礦泉水等。近年來,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迅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棉湖五金、電線電纜、塑料、彩印、摩托車、汽車配件、河坡電子琴、灰寨紡織、豐江果脯加工等特色產業和產品。“三資”、“三資”企業逐年增加,現已發展到236家。
全縣有綜合、專業市場31個,總面積654380+07.3萬平方米。在實施規範化市場管理方面,棉湖中心市場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從事商品流通的零售網點9161個,從業人員1.6萬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01 9。32億元,市場貿易成交額7.35元。
2001年外貿出口總值1155萬美元。主要出口產品有刺繡、服裝、毛巾、醫療器械、化工機械、陶瓷、電子玩具、打包機、五金制品等。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際利用外資948萬美元。
財稅金融收入穩步增長。2001年全年工商稅收收入102059萬元,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5753萬元,其中地方工商稅收收入3483萬元。財政總收入31億元,財政總支出3.09億元。金融安全和平穩運行。2001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654.38+0.9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54.38+0.445億元,累計凈投放現金654.38+0.224億元。社會保障制度
逐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全社會,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面社會化。
基礎設施概況
交通全縣公路總長748.2公裏,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裏54.8公裏,20個鄉鎮、280個行政村均有汽車通達。全縣機動車16872輛,總貨運量487.6噸。特別是1992以來,公路全面升級,水泥公路從1992增加到現在的10.4公裏,實現了鄉道水泥化,被評為廣東省八五交通建設先進單位。縣內有6條出口公路,連接國道和省道,縣城至國道324線38公裏,棉湖鎮至省道1930線8公裏。
郵政通信65438+1980年9月,全縣開始使用程控電話。到2001,全縣程控電話總容量為12.5萬門,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0門,實現了程控電話交換和數字傳輸。全縣程控電話網和6芯光纜480路數字微波通信可直撥全國各地和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移動通信覆蓋全縣;建立了三個尋呼臺,開通了DDN專線、互聯網、可視電話、傳真、特快專遞等郵電業務。1992被列為中國郵電業務收入百強縣。
電力建設全縣有122萬伏輸變電、4座11萬伏輸變電、6座3.5萬伏輸變電、15000千瓦火電廠,與省電網聯網,形成水電、火電、省市電網三位壹體的供電體系,2006年基本建成第壹個農村電網按電價網格分類計算,對外資企業和工業園區給予優惠。
供水設施揭西縣淡水資源豐富。縣城供水系統日供水量可達4萬噸,棉湖水廠日供水量可達2萬噸,可為生產和生活用水提供充足保障。
旅遊業概況
揭西縣山清水秀,爭美奪利。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有風景名勝188處,名勝古跡48處,其中主要景點35處。林天祖殿、天柱古巖、廣德洞、寶塔杜菲、龍潭瀑布、咆哮仙石、胡雲嶽躍、十陵古寺被稱為揭西八景。近年來,新開發了大洋旅遊度假區、龍山風景區、黃曼陀瀑布、棉湖古大鐵街等景點。還有周恩模、蔣介石、廖東征時駐足的棉湖星島書院、河婆大光學校、大同醫院、中華醫院等重要歷史古跡。
林田家祠據說建於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明祖寺,又稱三山祖廟,俗稱大廟。在玉峰東麓,河婆鎮西2公裏處。寺前有拱形石橋,石門內有院落,有正殿、後殿、斜殿,塑像59尊。廣東、福建、臺灣省和東南亞各國的數百座三山王廟,都起源於此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各界人士已捐款500多萬元用於修繕祠堂。三山祖廟現在正成為粵東的旅遊勝地,吸引著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
小區和潮汕地區遊客絡繹不絕,被汕頭市旅遊局定為重點旅遊點。
天柱巖位於河坡鎮西南4公裏的陰山半山腰。寺內有壹天然巖洞,巖洞上布滿巨石,刻有“天柱巖”二字。巖石中的後殿供奉著如來佛、十八羅漢和四尊大金剛。據《廣東通誌》記載,這塊巖石建於宋代嘉定中期,1981年被縣裏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安位於河婆鎮東2公裏的老虎澤山腰。這座尼姑庵建於清初,安堂建在壹塊完整的石頭上。尼姑庵下奇石如林,古樹參天。尼姑庵前的山崖下,有壹個名為“別穴天”的洞,走上洞內迂回的臺階,直達尼姑庵大門。坐在尼姑庵門口,妳可以鳥瞰整個河婆。寺廟裏供奉著佛、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在尼姑庵的左側,有壹座供奉上帝母親的廟宇。離尼姑庵壹百多米,有壹個供奉“羅浮山”寶座的石窟,也叫“安夏”。尼姑庵後面有許多石窟,寬數百米,蜿蜒曲折,深不可測。這座寺廟已經重建,更加壯觀。1981被定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瀑布位於南山鎮西北部。有兩個龍潭:壹個是上龍潭,又名條河龍潭;第二個是下龍潭,又名田心龍潭。上龍潭位於龍潭河上遊,水流湍急,飛石高懸。這塊巖石有50米高,兩邊立著巨大的石頭,看起來像壹扇石門。壹頭紮進深潭,水直線飛下,激起狂浪,沖入深潭。池子很寬,深不見底,池水是黑色的,讓人感到心悸。古代若遇春旱,池旁有求雨祭祀儀式,世稱“打龍潭”。下龍潭位於回寨河上遊,流向田心村以北,成為瀑布和深潭。下龍潭上遊已建北山水庫和電站,水管長1.200m,落差500m,是潮汕落差最高的電站。
大洋旅遊度假區大洋鄉位於揭西縣城東北30公裏,海拔800多米。高海拔和亞熱帶氣候相互作用的特點,使該地區美麗而多霧,盛夏涼爽如秋,是避暑勝地。在20世紀20年代,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在這裏建造了別墅、教堂和學校。從65438到0994,居住在馬來西亞的鄒順達先生投巨資興建了海洋旅遊度假區。規劃項目包括:國際高爾夫球場、度假村、會議中心、直升機場等。目前,36洞國際高爾夫球場前18洞已經完工,大洋國際高爾夫俱樂部正式開業。度假村、會議中心、娛樂中心等配套設施也逐步完善。
近年來,揭西縣旅遊業發展迅速,以“獨特魅力、綠色生態、西遊”為品牌,遊客數量逐年增加。1990以來,來揭西縣旅遊的外國、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遊客越來越多,2006年5438+0,全縣接待遊客26.2萬人次。揭西已成為粵東的旅遊勝地之壹。
社會發展概況
文化藝術在縣城有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鄉鎮有20個文化站。縣圖書館藏書2萬余冊,縣博物館收藏舊石器時代以來的文物428件。全縣有劇院14個,潮劇團1個,演職人員38人,業余劇團2個。他還出版了《淩潔》、《懷舊》、《北山文藝》、《揭西民間故事》等刊物。
教育2001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08所,在職教師7546人,在校學生171576人。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全民教育意識增強,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95通過省市“普九”達標驗收,1996被評為全國“兩基”先進縣。2001,做好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工作。
階段免書雜費,解決了15033學生入學難,有效控制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流失。
科技1976成立縣科協,1978成立縣科委,1994成立揭西縣科技進步基金會,1999成立揭西縣科技信息網絡中心。全縣現有科研機構2個,科研群體10個,科技人員13642人,其中高級職稱273人,中級職稱2197人,初級職稱165438人,農民技術員84人。
縣人民醫院、中醫院、棉湖華僑醫院、骨傷科醫院、慢性病防治站、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藥品檢驗所、衛生技術培訓中心等醫療防疫單位。鄉鎮有中心醫院6所,醫院14所,農村衛生室357所。全縣有醫院床位694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86人。1999年,投資10多萬元的棉湖華僑醫院建成。縣人民醫院門診樓和住院樓已投入使用,醫療衛生事業實現了初級衛生保健。
目標。
廣播電視全縣有縣級電視臺1個,廣播電臺1個,有線電視臺1個。揭西電視臺於1994國慶正式開播。有調頻臺10座,鄉鎮有電視差轉臺14座,7.7萬戶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視覆蓋率達90%。
體育全縣有400米標準田徑場、燈光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級裁判員92人,其中壹級裁判員4人;有107級運動員,其中運動員3人。1976建縣少兒業余體校,分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班,為上級輸送了129名運動員。2001,揭西運動員在九運會上獲得兩項冠軍。
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與創建國家生態示範縣結合起來,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2001年,我縣將生態縣建設列入十五計劃綱要,全面啟動項目建設。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目標任期責任制,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加強環境管理和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目前,我縣已建成新的環境保護中心大樓,並配備了壹些環境監督和監測儀器。
設備。組織榕江南河綜合整治,大幅度減少水汙染。大北山森林公園也開始開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