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1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戰後國際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的發展。

2.第三世界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戰後,第三世界國家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為了鞏固民族獨立的成果,發展經濟,我們必須尋求和平的國際環境。

捍衛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壹直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要任務。戰後半個世紀沒有世界大戰,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反對是重要原因之壹。

3.壹大批第三世界國家加入了聯合國,大大改變了這個國際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4.第三世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它的發展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的面貌。

此外,在解決生態平衡、環境汙染、人口增長失控、糧食、能源、難民、禁毒等關系人類命運的全球性問題上,也離不開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今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第三世界國家將越來越需要參與解決這些問題。

所謂弱國無外交。世界政治舞臺上,強國眾多,是大國爭奪利益的外交。弱國在國際組織中沒有多少話語權。這可以參考伊拉克戰爭,印度支那戰爭等等。過去由大國操縱的聯合國,被發展中國家視為與發達國家對話的舞臺,地位很高。

發展中國家也有較高的國際地位。但還是沒有太大影響,主要看八國集團。

發展中國家曾經以相對完整的群體規模和相對統壹的實力,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如推動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推動召開關於原材料與發展的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並通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

第四次中東戰爭後,用石油武器制裁西方國家,導致了持續三年的“第壹次石油危機”。

冷戰結束前,發展中國家主要依靠跨區域和區域性組織發揮作用,特別是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非加太集團、石油輸出國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阿拉伯聯盟、非統組織(非盟前身)等。所有這些都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可以在重大問題上用壹個聲音說話。

他們的著眼點主要是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獨立,反對美蘇霸權損害自身利益,非殖民化和消除種族隔離,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知識經濟和信息革命日新月異,世界大國對比劇烈變化,全球利益格局多元化,格局復雜化,國際規則發生新的演變,各種力量競相重塑秩序。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發展中國家集團發生了巨大的分化和重組。

由宗教、種族、地緣因素或相似的政治經濟訴求形成的發展中大國集團,大多正在失去活力,難以影響全球重大熱點問題的解決,無法引導世界重大經濟政治走向。他們的首腦會晤或外長會議仍然定期舉行,仍然發表大量宣言、聲明或公報,但很少有實質性的合作行動,更談不上統壹的戰略努力,言而無信。

比如有幾十上百個成員國的團體組織,在全球化、反恐、伊拉克戰爭、伊朗核計劃、阿以爭端、達爾富爾、科索沃、多哈回合、氣候、環境、聯合國改革、油價飆升等問題上難以形成統壹立場,甚至陷入爭吵。

內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導致利益不同,甚至相互沖突。例如,在伊斯蘭會議組織(OIC)的57個成員國中,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尼日利亞、巴基斯坦、阿聯酋、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等10個國家2007年的GDP總和約為20442億美元,占伊斯蘭世界的72%。

除巴林、卡塔爾、阿曼、科威特、文萊外的其他47個國家都是富國,其他42個國家的財力總和都比不上沙特。他們欠下7300億美元的長期外債,占其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總額的87%,他們無力償還。海合會六國和文萊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壹些發達國家,其中卡塔爾的人均年收入為66063美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壹。

與此同時,在聯合國劃定的49個最不發達國家中,有22個是伊斯蘭國家,另有7個伊斯蘭國家因經濟衰退而接近最不發達國家的主要指標。上述情況必然導致利益沖突。根據世貿組織2007年的評估,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仍然很高,全球50%的反傾銷調查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之間。

內部矛盾沖突進入多發期,各種力量的組合在不斷變化。壹半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受到邊界爭端、資源爭端、部落摩擦、教派矛盾、戰爭、瘟疫、極端主義、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困擾,出現了數以千萬計的難民。

小國、弱國、窮國不得不根據生存需要,在大國、強國、富國周圍劃線,或者頻繁“造反”,改變“陣營歸屬”。相當壹部分人對國家的未來失去了信心,通過合法或非法渠道移居或留在了發達國家。

壹些經濟、科技、教育、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急於改變國家定位,擺脫“發展中國家”的標簽。除了已經成為歐盟新成員的12“原始”發展中國家之外,韓國、新加坡、土耳其、烏克蘭、馬其頓和克羅地亞等壹批國家已經不願意被稱為“發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

他們“引進”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法律制度,他們對所謂“民主”、“人權”、“新聞自由”、“民族自決”的價值判斷也在逐漸與西方趨同。

擴展數據

經濟發展的成就和問題

1,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第三世界國家大多是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壹,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貧困。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發展中國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總的來說,前30年經濟發展迅速,然後到了80年代就停滯不前了(被稱為“失去的10年”)。

90年代以後,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表現為:壹是創造了比獨立前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創造了比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二是畸形的經濟結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第三,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第四,它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增加了。

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有所增強。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體上快速發展,實力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顯著增加。特別是東亞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拉美經濟也在快速發展。非洲現在已經開始擺脫很多困難。

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期間,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陷入經濟衰退,而發展中國家卻持續快速發展。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開始減弱,對世界經濟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斷增加。這將有助於他們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壹直在調整經濟政策,改革經濟體制。其經驗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壹是根據本國國情制定和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為了取得更好的發展效果,壹般采用出口導向與進口替代相結合的發展戰略,以取代過去以進口替代為主的發展戰略。

第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包括減少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幹預,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造國有企業和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

第三,調整產業結構。許多國家從強調發展工業轉向重視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重視第三產業(服務業)和第四產業(信息產業)的發展,加強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努力實現各部門的均衡發展。第四,實行開放政策。不同程度地參與國際經濟大潮,爭取發展自身的有利機會。

4.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其面臨的問題。

雖然從整體上看,發展中國家在戰後5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於各國原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內政局穩定程度、發展戰略和改革調整水平、對科技、教育和文化的重視程度以及其他地理條件、人口條件等因素的差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

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可以分為四類:壹是中東等地區的高收入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第二,中等收入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包括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亞洲的韓國和新加坡以及中國的臺灣省和香港。

第三,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和地區。他們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數,而且大多是農業國。他們處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存的階段,正在努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第四,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高於經濟增長率,很多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百度百科-發展中國家

  • 上一篇: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 下一篇:2020年9月上市車企產銷快報-商用車:卡車繼續是增長主力。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