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的停運也讓我們看到了背後的壹些問題。京醫通的出現是社會的趨勢和形勢。人們需要高效、便捷、低成本的醫療,醫療機構也需要節約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所以,京醫通無疑是壹個利民惠民的好項目。但是企業承擔這樣的公益項目?付款人?成了大問題,資金如何長期支持,是防止這類項目掉鏈子的關鍵問題。
就像京醫通事件壹樣,有知情人士曾透露,京醫通項目啟動之初,出資方並非只有北京銀行,多家銀行都想和政府紅利分壹杯羹。但由於出資復雜,經營模式逐漸偏離了原來,加上北京銀行付款周期長等原因,造成了雙方的矛盾,隨後發酵成了現在這樣的社會問題。
也有網友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醫療條件的過度傾斜,很多小城市醫療條件不足,紛紛湧向壹二線城市就醫,加劇了城市原有的就醫壓力。如果國家的醫療資源是平等的,那麽就不會有高成本低效率的醫療。事實上,解決醫療數據不對等的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條件。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加快醫保卡全網合並或者開發壹個全國通用的產品,發放到各個城市,從而為各地患者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