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上市公司只是中國經濟韌性的縮影。今年以來,“六穩”措施全面發力,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經濟指標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部分指標表現很好。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對內部和外部沖擊的抵禦能力很強。
壹些經濟指標超出預期。
壹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21.3萬億元,超過2005年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6.4%,超出市場預期。與此同時,第壹季度的工業和消費數據也好於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認為,這表明隨著各項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效果開始顯現,經濟企穩超預期。雖然仍面臨結構性壓力,但二三季度經濟將進壹步企穩。
最近公布了壹些4月份的經濟數據。制造業PMI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非制造業PMI連續四個月處於較高擴張區間。作為觀察經濟的先行指標,PMI的持續擴張表明經濟運行良好。
比如4月份CPI漲幅基本符合甚至略低於預期。多數市場機構的分析報告指出,高通脹預期緩解,年內CPI漲幅超過3%的概率不大,不會對貨幣政策形成約束。從外貿來看,考慮到前期搶出口因素的消退,4月出口增速回落符合預期,但進口修復速度超出市場預期。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告訴記者,數據顯示短期內內需企穩,進口增速快速回升,得益於逆周期調控政策的持續發力。
在企業領域,央企和上市公司也取得了好於預期的開局。央企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壹季度,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8萬億元,同比增長6.3%,實現利潤4265億元,同比增長13.1%。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認為,央企利潤保持高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全面改革工作的推進。國有企業大力盤活存量,增加增量,聚焦產業,突出主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也得到了加強。
上市公司方面,六成公司今年壹季度實現利潤正增長。其中,畜牧業、基建行業、5G產業鏈、證券行業等相關公司表現突出。從綜合分析來看,上市公司業績向好主要是受行業景氣度改善的推動。
中小企業方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生產指數為51.2%,已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4月份,購進價格指數與出廠價格指數之差連續兩個月收窄。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董亞秀表示,這說明相關行業企業利潤率有所提高。減免稅費、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小企業生產經營有所好轉。
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超出預期。
減稅降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是今年財政政策的重點。劉認為,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的反周期調整力度明顯加大,如財政支出進壹步加快,這是近年來的最高水平。
數據顯示,壹季度公共支出同比增長15%,比去年全年增速高6.3個百分點。壹季度財政赤字達4973億元,為歷年同期較高水平;同時,壹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長55.9%,政府性基金赤字4586543.8億元;兩項赤字合計9554億元,接近萬億元規模。4月份,壹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上月增長0.5個百分點。
更值得壹提的是,前4個月財政支出的重點主要覆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具有“基建先行,科技跟上”的特點。4月份數據顯示,基礎設施支出結構性回落,城鄉社區支出、農林水支出繼續高速增長,交通支出增速回落。與此同時,科技支出開始發力。4月份,財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長78%。
財政支出的投入促進了相關行業的投資熱情。數據顯示,壹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1.4%和19.3%。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6.9%,比全部投資快10.6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0.2個百分點。
地方債發行進度也比去年快很多。截至4月底,各地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券6543.8+0633.3億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債券6543.8+0294.0億元,占提前發行新增債務限額的93%,占年度債務限額的42%。財政部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底前提前完成新增債券額度發行,力爭9月底前完成全年新增債券發行。據悉,這些資金將主要用於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對穩定投資、促進消費將起到積極作用。
劉預計,今年二三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回升至6%左右。
此外,減稅降費對刺激生產和消費的作用也在不斷積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進壹步推進結構性減稅。
5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海信集團、三壹重工、TBEA、中建壹局、ZTO快遞、順豐控股、中國鐵建、江淮汽車等企業負責人結合自身稅費變化進行了發言。普遍認為,今年國家減稅降費超預期,是惠及企業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措施,企業負擔明顯減輕,帶動了投資增加和R&D投資、就業擴大。
蘇劍認為,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培育國內市場,必須擴大消費需求,前提是收入增長。針對個人的各種專項稅收扣除政策的出臺,相當於間接增加了中低收入群體的個人收入,促進了消費需求的擴大。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5438-4月,全國累計壹般公共預算收入726565438+億元,同比增長5.3%,比壹季度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受減稅政策影響,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30.9%。今年就業形勢穩定,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也有利於提振消費信心。
劉表示,減稅降費的壹系列改革措施既有長期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導向,又能在短期內有效拉動總需求。數據顯示,今年“五壹”小長假的消費數據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減稅降費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今年“五壹”小長假,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654.38+0.9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654.38+0.3%;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同比增長16.1%。
市場參與者信心修復速度超預期。
2019壹季度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數據明顯好於市場預期,寬松的貨幣環境導致市場參與者信心和預期的恢復。
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張文泓指出,當前實體經濟融資狀況較2018有明顯改善。今年6-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加9.5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93萬億元。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6個百分點。總體來看,當前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合理,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除了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從貸款結構也可以看出市場參與者信心的超預期修復。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新增中長期貸款占比68.6%,較前三個月提高0.5個百分點。
據張文泓介紹,從壹季度中長期貸款實際投向看,除房地產業以外的工業、基礎設施業、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升,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放緩,金融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加大。
資金需求方面,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鋒透露,從央行了解的情況來看,信貸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總體來看,穩健貨幣政策逆周期調整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信貸收縮風險明顯緩解,市場信心得到提振,社會預期得到扭轉。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企業對市場發展的持續樂觀。數據顯示,4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已連續3個月處於高景氣區間。這表明中國努力加強法治建設,切實改善營商環境,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有力提振了市場參與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