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矽星大腦裏的搜索雷達似乎徘徊了很久,終於慢慢擠出幾個“老公司”:“Airbnb?優步?縮放?……"
被稱為全球創新之源,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似乎每十年就有壹批創新公司誕生:七八十年代的微軟、英特爾、蘋果,90年代的谷歌、亞馬遜、雅虎,20世紀初的臉書、特斯拉,2010左右的Airbnb、優步。
現在,時間的指針已經來到了2021。按照矽谷的創新規律,壹些全新的、顛覆性的公司應該已經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了。然而,當我們談論矽谷的創新時,似乎仍然只能關註那些誕生於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公司。最受歡迎的報紙是蘋果、微軟、臉書(現在是Meta)和亞馬遜等巨頭。壹些新的公司和模式,比如Clubhouse,總是曇花壹現,很難登上世界級的創新舞臺。
那麽,是誰按下了矽谷創新的暫停鍵,又是什麽阻礙了矽谷新巨頭誕生的步伐?這壹次,我們試圖找到這背後的答案。
回顧五六年前的矽谷,壹方面初創公司風生水起,壹方面大公司攻城略地,略有擴張。優步、Airbnb、Pinterest等壹批公司如火如荼,爆炸性融資消息接踵而至:Pinterest五年估值超116億,Airbnb五年估值超250億,優步五年單輪融資超600億,來福車半年兩輪合計近20億,三年估值超50億。
大家忙著在各個公司的發布會會場和各個孵化器的路演上跑來跑去,甚至在壹個公司門口蹲了壹晚上,生怕壹不小心錯過明日之星或者什麽大新聞。
然而,就在那壹波繁榮過後,矽谷的創業氛圍似乎開始降溫了。根據Pitchbook的統計,在2015到2017的兩年間,矽谷的種子融資額下降了約40%,季度平均融資交易數量從201500下降到2017的900,並且這種下降趨勢壹直延續至今。雖然2020年美國整體風險投資規模仍將創下新高,但矽谷的比例將大幅降低,2021年甚至可能降低到20%以下。
換句話說,資金開始從矽谷流向美國其他地區。
創業領域的這種下降趨勢,從矽谷新創公司數量的變化中也可見壹斑。
根據矽谷指標網站對新創業公司的統計,從2000年開始,整個矽谷地區迎來了約15年的創業繁榮期,每年新創業公司的數量都在不斷上升,在2012-2015年左右達到峰值。之後,創業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並持續至今。最近兩年,新創業公司的數量已經回到了2000家的水平。
盤點近年來發展迅速、頗具規模的矽谷公司,從* * *單車享受到外賣送餐,從移動支付到短視頻直播,都是從矽谷之外,比如中國吸收模式,然後進行本土化改造和復制。在Crunchbase實時更新的全球獨角獸榜單中,截至2021、11,榜單前20名的公司中,只有4家公司總部位於矽谷,分別是Stripe、Instacart、Databricks和Chime,3家位於美國其他城市,其余13家分別來自中國和印度。
而如果我們回看2015,獨角獸榜單前10的公司占據了6家。這六個名字是誰?優步、Airbnb、Palantir、Snapchat、Pinterest、Dropbox。他們的創新模式都在隨後的幾年裏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國掀起了模仿優步和Airbnb的熱潮,閱後即焚席卷年輕人,Pinterest的瀑布生活分享開辟了新的社交戰場...
近年來,很少有初創企業能夠復制優步、Airbnb等爆發式的融資和估值增長路徑,大公司的燒錢擴張也越來越漸進,甚至有跡可循。從2000年到2015年,經歷了15年那個朝氣蓬勃、鬥誌昂揚的時代,現在的矽谷似乎正在從壹個朝氣蓬勃的青年走向中年——更加穩重,卻少了壹些激情。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矽谷的創新活力降低了?
如今,當我們談論技術和創新時,擁有技術話語權的壹定是那些科技巨頭。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以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和微軟為代表的頭部科技公司在矽谷和整個美國收購了數百家中小型創業公司。它們都遵循類似的模式——首先收購原有業務中的公司以鞏固其主導地位,然後增長觸角,在新的領域進行收購,以增加收入來源,包抄競爭對手。
近日,《華盛頓郵報》對蘋果、谷歌、亞馬遜和臉書的收購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向我們展示了過去二十年來科技領域巨頭們的壓迫式擴張。
自1988年第壹次收購以來,蘋果已經在消費類硬件的主要業務線上完成了27次收購,在其他業務領域完成了96次收購。其中包括收購Siri將其發展為語音助手,收購Beats拓展Apple Music進而與Spotify競爭,收購健康監測公司Gliimpse布局健康業務。
自1998第壹次收購以來,亞馬遜在圖書和電子商務領域完成了40次收購,在其他業務領域完成了71次收購。包括從2012收購Peritor、ClusterK等壹系列雲計算公司啟動公司第二個業務增長極,2018收購全食的線下零售行業2013.7億美元,2018連續收購Echo、Blink、Eero等物聯網潛力企業,大舉進軍智能家居。
最近兩年,亞馬遜還將觸角伸向了媒體和遊戲(收購米高梅、本影3D和Wondery)、健康(收購健康導航器)和自動駕駛(收購Zoox),業務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谷歌的收購歷史更大。到目前為止,谷歌在原有的搜索、地圖和廣告業務中完成了865,438+0次收購,在其他領域完成了65,438+087次收購。在鞏固了搜索引擎的霸主地位後,谷歌的每壹次華麗轉型似乎都與收購有關。
比如,為了在辦公工具領域與微軟競爭,谷歌收購了Writerly和Tonic Systems,轉型為Google Docs和Google Slides,逐步構建了谷歌的在線辦公生態系統。為了搶占視頻廣告領域的市場,谷歌在2007年以6543.8+06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YouTube。為了保護自己的硬件產品,2011以123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又布局人工智能、雲計算健康、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收購了包括Deepmind、Fitbit、North等壹大批知名獨角獸。
社交巨頭臉書,單就收購數量而言,可能還不如幾個大佬,但卻有不少大動作。先是在2011年以1億美元收購了只有13名員工的Instagram,然後在2013年以16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從而構建了社交王國的三駕馬車,成為全球社交之王。
此後,臉書將觸角伸向硬件和虛擬現實領域,以20億美元收購了Oculus,並開始收購大量與元宇宙概念相關的中小型公司。上個月,臉書正式更名為Meta,全面改造元宇宙,試圖在虛擬時代率先搶占市場份額。
回顧這些巨頭的收購歷史,他們收購的大多是擁有專利或增長潛力巨大的中小型初創企業,其中不乏獨角獸榜單上的“明日之星”。在科技巨頭拋出的誘人收購金額下,很少有創業公司能抵擋住拒絕的誘惑。
即使有些公司勇敢拒絕,也難逃被巨頭包抄的壓力。比如Snapchat曾經拒絕了臉書30億美元的收購提議,但臉書很快推出了模仿Snapchat的閱後即焚功能,還在Instagram上推出了幾乎抄襲Snap的Stories模式,對Snap的業務發展造成了長期的嚴重打擊。
此外,科技巨頭龐大的規模賦予了他們無與倫比的抗風險能力,他們憑借“賺錢能力”挖走了大量人才。據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矽谷大量中小企業倒閉,但大型科技公司效益不降反升。體量最大的前15家科技公司,2020年收入1.35萬億美元,在全球GDP中排名15。在矽谷和舊金山的665,438+09,000個科技崗位中,有38%被65,438+05家最大的科技公司雇傭。
近年來,美國監管機構也註意到並采取行動反對科技巨頭憑借優勢構築壁壘、阻礙創新的做法,遏制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成為美國兩黨的共識。
自2019起,美國國會和司法部開始對科技巨頭進行反壟斷調查。20438年6月至2020年10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發布了壹份長達450頁的數字市場競爭調查報告,通過多重證據展示了科技巨頭對行業健康競爭和技術創新的阻礙。今年6月,美國眾議院以草案形式公布了5項法案。如果它們最終被通過,未來科技巨頭將很難收購,並可能面臨業務拆分。
然而,盡管處於反壟斷的風口浪尖,巨頭們的收購步伐卻絲毫沒有放緩。今年以來,價值低於6543.8億美元的科技公司收購的初創企業數量再次創下紀錄,比2000年同期增長約40%。美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調查人員表示,不斷收購大型科技公司是壹種“吃豆人戰略”。單個來看,每壹筆收購看似影響不大,但幾百筆較小的收購的集體效應,會導致巨頭壟斷。
巨頭不斷向上下遊延伸觸角,打造生態,豎起高墻,留給創業者的空間越來越少。
科技巨頭壟斷的另壹面,還有矽谷創業者的減少。創新的唯壹方法是讓人們。任何創新模式的發生,歸根結底都是人類思維的創新。然而,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富裕地區的矽谷,創新動力卻隨著財富的增長而逐漸喪失。
“車庫文化”曾被認為是矽谷精神的縮影。惠普、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壹代又壹代頂尖科技公司從車庫誕生,走向世界。如今,位於帕洛阿爾托安迪森大道的惠普車庫被官方認證為“矽谷的誕生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科技從業者在此朝聖。
“車庫文化”代表了企業家在那個沒有錢、沒有資源、沒有員工的時代,因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在強大的內生動力驅動下的創造、創新和拼搏精神。比如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夫·帕卡德(Dave Packard)只用538美元就開發組裝了惠普的第壹臺電子振蕩器,喬布斯(Jobs)湊了65,438美元+0,300美元才做出了第壹臺蘋果電腦。
如今的矽谷,科技公司員工的平均年薪中位數已經超過654.38美元+20萬,公司的福利待遇足以讓人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壹邊是輕松獲得財富和安逸的生活,壹邊是充滿不確定性和九死壹生的商業領域。如果是妳,妳會怎麽選擇?
艱難困苦,玉成。今天想在矽谷創業的創業者,顯然比過去需要更多的勇氣和魄力。我們不僅要敢於拒絕高薪的誘惑,還要努力在巨頭的版圖下尋找生存空間。壹窮二白車庫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風起雲湧的資本競爭。
此外,矽谷不斷上漲的創業成本也讓很多創業者望而卻步。過去二十年,矽谷的科技繁榮催生了巨大的財富,但同時也讓矽谷迅速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地區之壹。上個月,合資公司剛剛完成了壹項關於矽谷人才吸引力的調查。其中,7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矽谷的生活質量比5年前更差,56%的人表示會在未來幾年考慮離開矽谷。生活成本高成為主要推動因素。
對於創業者來說,員工工資、場地租金、運營成本成為在矽谷創業不可回避的問題。想做車庫生意,首先得有錢買車庫吧?但是現在,矽谷的房價中位數已經達到了654.38美元+0.4萬,這對於剛畢業、最有創業想法的年輕創業者來說,顯然是壹個天文數字。
甚至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等巨頭。在矽谷運營成本飆升的情況下,這些公司近年來把新辦公室和招聘重點放在了成本較低的地區。
現在的創業者都想在矽谷的創業領域生存。除了壹個優秀的創業創意,資金和人脈成為了最重要的武器。以前靠自己殺出壹條血路的成功之路很難復制,還要奔波於路演和投資人之間,這讓創業變得復雜了很多。
從上面可以看出,近年來,無論是技術環境還是創業者本身,矽谷的創業生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便如此,不可否認的是,矽谷仍然是世界科技中心,擁有最多的科技公司,最頂尖的風險投資機構和最優秀的人才。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英雄,科技的變革也需要時間的沈澱。近年來,矽谷並不是沒有優秀的創業公司,但很多都從眾所周知的消費者端轉向了看不見的企業端,很多都在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上提前布局,等待技術奇點的到來。
隨著市場競爭環境逐漸走向規範化,我們也期待很快看到下壹個矽谷巨星的出現。
參考鏈接:
1./technology/interactive/2021/亞馬遜-蘋果-Facebook-谷歌-收購/
2.數字市場競爭調查報告全文:markets.pdf數字慶典。
註:封面圖片來自HBO矽谷,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同意使用,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