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區域重點分為A、B、C三類,即以範靜為主體的A類區——金頂風景區、九龍池風景、爛茶頂杜鵑林、鳳凰山風景、沿線寺廟、亭臺樓閣、碑林絕壁、黑灣河漂流、鳳凰山寨、豆腐幹街、黃家壩水上公園等。縣城及其他景區輔助的B類區域——原始林帶風光、太平河沿岸風光、甘溪溝峽谷、黃庫山風光、魚梁溪峽谷、三星拜月、桑木溝水上樂園、金南橋攀巖等C類區-棉絮嶺景觀、槐峰和岑莽犀牛洞、範靜山博物館、馬槽河民族村景點等。
整個範靜風景區的特點可以用“雄偉、險峻、神奇”六個字來概括。正是回應了著名港籍攝影家陳復禮先生對山的評價“無嶽之奇險,山清水秀,氣薄,故為天下第壹。”這片生存在地球同壹緯度的綠洲,在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是人們回歸自然、回歸自然的最佳選擇。因此,範靜旅遊資源的挖掘潛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必將成為新世紀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範靜位於江口、印江和松桃三縣交界處。金頂海拔2493米。自明代以來,它壹直是佛教崇拜的聖地。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所作《重修範靜金頂序》稱其為“名揚天下之嶽派”。從明朝到民國三百多年,“信男善女,時來運轉,若市自然”。可見香火是亮點之壹。山上有壹些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明程健恩寺、金頂崖、榆次紀念碑、清道光山林碑和紅軍三角莊基地遺址。山景壯麗,有無數險峰怪石,有取之不盡的奇花異草,有雲海日出,有流水飛瀑,有佛光幻影供人觀賞。這個山區保存著40多萬畝原始森林。森林中生長著許多國內外瀕臨滅絕的珍稀動植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被科學家譽為重要的“天然基因庫”。
明朝萬歷年間,貴州巡撫郭平定亳州(今遵義)叛亂時,範靜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山中的寺廟遭到了徹底的破壞。萬歷皇帝的母親李,信奉佛教。她捐款後,重建,由馬爾斯,王子的國舅,和妙媛,壹個和尚主持。重修了金頂上的承恩殿、九皇洞、九皇殿、童淵殿、釋迦牟尼殿和天橋,以及老井頂腳下的承恩殿(八美殿),並於萬歷四十六年(1618)立碑紀念。重建後,朝聖者的數量逐年增加,範靜進入全盛時期。根據山區現存的碑刻,崖上記載香客不僅來自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甚至還有來自遙遠的江西、安徽、江浙等地。茶堂碑文記載“男女百年拜香,時代如市”,歷時二百余年。
清鹹豐五年(1855),銅仁地區爆發了徐廷傑、梅領導的紅軍起義。起義軍以範靜山為根據地,堅持鬥爭了11年。這壹時期,山上的寺廟相繼被毀,僧人散了,香客停了,範靜再次“香火冷清”。同治九年(1870),銅仁東山寺的沈龍和尚負責修復工作。在他的十方籌款之後,五年之內建起了像弘治和回香坪這樣的寺廟。光緒元年(1875),清軍未能參加格爾維起義的部分士兵在黑土地王劉滿率領下進入範靜山,依危與清軍作戰。同年,貴州巡撫岑於穎奉命征討,次年平定。和尚沈龍繼續努力修復山上受損的寺廟,還在河口修建了三條面向山的道路。民國初年,朝拜者如常。民國末年,土匪橫行,香客多遭搶劫,上山活動驟然減少。
解放後,上山的活動停止了,山上的寺廟經不起風吹雨打,山下的許多寺廟被建成學校、食堂、倉庫或被拆除燒毀。截至目前,全縣僅存1座朝陽寺廟。然而,範靜以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和壯麗的旅遊資源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壹直在研究它。1978年7月,省裏批準建立自然保護區後,在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主持下,科學考察更加頻繁和系統化。為滿足科研和旅遊的需要,在省資金的支持下,投資55.3萬元改造上山便道,重點是延長和修復玉嶴至金頂5公裏。1984年6月,整個便道修建,坡陡險窄。陡峭處理鏈條或鋼和鋼筋混凝土護欄,修建9座入山橋梁和涵洞,38個休息平臺和2個住宿站。65438-0985年,省文物廳撥款在金頂修建了釋迦牟尼殿、彌勒殿、天仙橋。現在,每年都有壹萬多人去山上進行科研、旅遊和朝聖,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範靜佛教的發展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壹直自稱是彌勒道場,與文殊道場五臺山、地藏王道場九華山、普賢道場峨眉山、觀音道場普陀山齊名。也被稱為“中國第五佛教名山”,也遭到了社會上壹些人的質疑(另壹種觀點認為浙江奉化的雪竇山是真正的彌勒道場,原因之壹是布袋和尚是奉化人。據貴州都市報2006年6月5438+10月4日報道,共有9人,包括江口縣文廣局局長、銅仁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釋佛法師、江口範靜山佛教協會會長釋祖德法師。範靜山腳下的太平鄉白鶴山上有兩座保存完好的古僧塔和彌勒佛道場遺址。據當地80歲的老人吳英德介紹,白鶴山的彌勒古佛道場在明清時期興盛壹時。山上曾經有壹座古廟,朝北,屬於壹座四合院,有48間房子。大雄寶殿供奉著高大的彌勒佛像,兩側供奉著24位天王和18位羅漢。正殿左側300米處,有壹口“鯉魚”井,魚眼。早晨,太陽出來了,魚的右眼閃閃發光。下午,太陽落山,魚的左眼閃閃發光。它的景觀很奇特,很奇怪。不幸的是,這座古老的寺廟被摧毀了,只剩下廢墟和“鯉魚”井。白鶴山古佛塔分七級五級,八角形塔尖,其中七級佛塔高9米多,壹級直徑4米。共有19座佛塔,高約5米,直徑2米,全部分布在兩個球形山坡上。白鶴山的古僧塔被茂密的竹子、樹木和多刺的植被所覆蓋。兩座並排的五級僧塔,塔上的旁白,塔前石碑上的碑文,都已風化得面目全非。根據佛教禮儀,從佛塔和寺廟的建築規模分析,能享受七五級佛塔待遇的,都是德高望重、有成就的僧人。古佛塔和彌勒道場遺址的發現引起了有關專家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所獲資料有待進壹步考證。然而,古僧塔的發現告訴我們,範靜的佛教文化仍然有著不可估量的深度。
為了促進佛教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給落後的江口縣帶來經濟發展,縣政府也采取了相關措施,打著佛教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資。據貴州日報2007年6月5438+10月8日報道,江口縣人民政府縣長與貴州梵凈山佛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正式簽署《梵凈山佛教文化園建設項目協議書》,標誌著梵凈山佛教文化園建設項目正式實施。海南三亞金玉觀音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與江口縣人民政府於9月16日在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貴陽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簽署了投資2.8億元在江口建設梵凈山佛教文化園的項目,公司董事長曾先生次月再次到訪江口縣。梵凈山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以及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觀深深吸引了他們。此外,飛機、鐵路、公路在範靜山交匯,他當即決定投資500萬元註冊成立貴州範靜山佛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並將投資規模擴大到4.6億元。建設內容是修復範靜山佛寺(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雕像:擁有近110公斤的黃金,140克拉的鉆石和),法華寺,建設範靜山遊客接待服務中心,佛教文化廣場等。可以看出,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江口範靜的開發正在進壹步發展。但值得擔憂的是,在範靜山的佛教地位正在被進壹步研究,尚未被明確認知的情況下,過度繁榮的商業氛圍是否會被範靜山的佛香所玷汙?毫無疑問,通過良好的商業開發,可以讓中國佛教文化的香火燃燒起來,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信教群眾找到自己心中的凈土。我只能默默為這片養育過我的土地祈禱。江口縣怒溪鄉大灣的土家族,流行著農歷八月15偷瓜的習俗。相傳很久以前,有壹對善良的土家族夫婦,無兒無女,孤苦伶仃。村民們非常同情他們。有壹年8月15,幾個好心的婦女偷了壹個冬瓜,用紅布包好,放在老兩口的床上。他們告訴兩位老人,他們在路上撿到了壹個孩子,帶給了他們。這對老夫婦非常高興。他們解開紅布,看到那是壹個冬瓜。這時,只見瓜瓤突然裂開,壹個又白又胖的男孩從瓜瓤裏爬出來,嘲笑著兩位老人。老兩口看了很開心,村裏人都很驚訝,互相轉告。從那以後,每年中秋之夜,人們都要去瓜田裏偷瓜,把偷來的瓜用紅布包起來,敲鑼打鼓,放鞭炮,送到缺孩子的家庭。收瓜的也要敲鑼打鼓迎接,擺酒席。所以中秋節誰偷瓜都不算偷。
土家族服飾風格獨特。最突出的是女裝和兒童頭飾、采花等。怒西土家族婦女的服飾工藝,主要表現在胸罩、頭帶和銀飾上,是土家族人民長期創造形成的,樣式簡單、大方、美觀,做工精致。連衣裙的款式更加豐富。上衣分左右兩種,圓領或短領。袖口和下擺的款式從八維裙變成了筒裙和百褶裙,有的還穿了大腳褲。裙子還是用八塊布縫的。兩片之間的縫和下擺用黃藍色的花裝飾,腰部不縫。兩雙紐扣,兩條腰帶用來系腰。百褶裙大而長,多為紅緞,鑲有綠布邊和黃色小花。在“還鄉”之前,男女都喜歡穿八分裙,後來改穿長褲。女褲也喜歡穿藍色、藍布白布的褲腰,以及藍藍褲或藍藍邊。最突出的是女性用手在褲子膝蓋處銹出圖案。除了圖案,還有“喜鵲打梅花”、“雙龍打鳳凰”。女鞋也比較講究。鞋面除了在鞋口邊緣卷花邊、挑“狗牙”圖案外,還喜歡用藍色、藍色、粉色的絲綢,鞋頭正面繡上花朵或蝴蝶、蜜蜂等圖案。女孩梳著長長的辮子,系著紅色的羊毛繩,以示未婚。她頭上梳著各種發夾和金銀花,耳朵上戴著瓜子、燈籠、龍鳳、樹葉等金銀耳環,胸前戴著項圈、手環、腳環、金銀環、銀鐲或玉鐲。
男裝,突出的就是頭上包著手帕,有七尺八尺長。手絹要圍幾層,垂肩掛在耳後,在額頭裹成“人”字形。老人們喜歡穿無領的長衫,衣服和褲子,多為自織的青藍色土布,褲腰為白布。鞋子是高梁藍面布鞋,白色鞋底。男女服裝都是大袖短袖,衣長而肥,褲短而寬,上下和諧,適合在氣候炎熱,山高坡陡的地方穿著。
土家族的風味和飲食獨特、豐富、傳統,歷史悠久。象征喜慶節日的含義有很多,比如“巴巴”、“開心巴巴”、“長壽巴巴”、“扔梁粑粑”等。其用途之壹是逢年過節饋贈親友,有“拜年上前線”的習俗;二是招待客人;第三,在農村蓋梁時使用,稱為“拋梁”,有喜慶之意。壹些雕刻銀赫把刷子放在壹個盒子裏,壓制成型,這被稱為銀赫刷。若過生日,則刻“壽”字;如果是慶祝,會刻上“幸福”二字;如果是周年慶,就刻“豐”字,所有字都是紅色的。土家糍粑是用糯米洗凈,浸泡,蒸熟,在木槽或石槽中用木錘打碎,捏成餅。如果是臨時吃的話,在調味的同時,用優質的黃豆和芝麻炒熟,用白糖磨成細粉。吃起來又軟又粘,又香又舒服又好吃。如果儲存的話,可以在谷殼水分幹透後,在缸裏用清水浸泡。只要勤換水,幾個月甚至半年都不會變味。除了糍粑,土家族的傳統食品還包括麻婆(俗稱炸年糕)、綿菜巴、馬小豬滾滾、糖丸、毛豆腐、脆米粉、油茶、糖醋芝麻涼粉、米豆腐、社會米、白菜、木姜油、雪棗和糯米包子。
除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他們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如趕年、過會、清明節、長夏、仙歌會(三月三)、打春節、牛王節、4月8日、6月6日、7月30日、梳頭節(6月15日夏歷)、偷瓜節。大灣是土家族的博物館,在這裏妳可以欣賞古樸神秘的儺戲,聽悲泣的婚歌,體驗歡樂祥和的建築禮儀等等。多年來,這裏的人們還流行著打鬧歌、上梁歌、巴山歌(土家族民歌)、情歌、菜歌、把玩閥、花燈(團茶)、龍燈祈福、孟姜女哭長城、苦情歌、勸世歌、金錢桿、儺舞歌、搖旗歌、喪歌等等。農事之後,村民最大的樂趣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進行表演。毛格斯
茅古斯——反映了土家族社會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內容,記錄了各個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毛古斯不是土家語的音譯,而是根據其表演內容和文字確定的中文名稱。它的意思是毛人的故事。由於漢語的影響,“故事”逐漸變成了“格斯”。
有10到20人表演《毛古斯》。壹人身著土家族服飾,代表土家族祖先,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動。其余的是小“毛古斯”,代表後代。他們都穿著草衣,光著腳,臉上戴著草帽,頭上用稻草和棕櫚葉編成奇數的辮子,四條單辮子象征著牛。《毛格斯》的演員們提前打扮好,在舞動的舞場不遠處的樹林裏等候。當搖擺舞跳到壹定的時候,他們就沖進會場,馬上制止了搖擺舞,說是“祖宗”。《茅古斯》的表演內容主要反映了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產生活。表演者模擬古人原始粗獷的動作,說土家語,唱土家歌,集唱、跳、說於壹體。其程序分為幾大段,如“掃堂(意為掃除壹切瘟疫鬼怪,以保後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示全家生存繁衍)”、“祈求萬事如意”,每壹段都有很多細節。比如在祝願萬事如意的表演中,有破露、爬山、打鐵、耕田、播種、收割、粑粑、迎親等等。
《毛古斯》的表演粗獷豪放,渾厚激昂。它讓人領略到五荒時代的原始藝術之美,是人們研究土家族歷史的“活化石”。土家族雖然沒有文字,但“茅古斯”代代相傳,並在傳承中不斷完善,成為土家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
搖擺舞
擺手舞——擺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土家語稱之為舍巴日。它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祈福新年、慶祝節日等活動中的群眾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舉行,也在春末三月舉行。擺手舞在土家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據考證,土家族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搖擺舞有兩種形式:大搖擺舞和小搖擺舞。大浪主要用於祭祀,壹年或五年舉行壹次,多在野外。小浪用於壹般喜慶活動,多在浪廳。人數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擺手舞有兩個基本動作:單擺和雙擺。跳舞時,壹人在中央敲鑼打鼓,熟悉表演的人領舞,大家圍成壹圈跳舞。它的主要動作是雙手沿側面向壹個方向擺動,身體左右扭動。擺手舞與其他民間舞蹈形式最大的區別是四肢同側行走,左手左腳,右手右腳,手臂手腕不動,雙手直拋,動作幅度小;整個腿部動作都是屈腿:屈膝,下蹲,頂部再拍,底部弱拍。舞動的舞蹈粗獷、樸實、穩重,原始氣息十分濃郁。舞步中時而表現鳥獸,時而播種紡線,內容豐富。土家族人民銘記先人創業的艱辛,銘記先人的業績,在揮手中展現土家族先人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充滿了祖先崇拜的痕跡。
金錢柱
錢桿——又名霸王鞭、打洋錢、趕山鞭、打錢桿、打花棍,民間又稱為“蓮花鬧”,是江口地區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民間特色、舞蹈表達最獨立的自成壹派的舞蹈。它有土家絕技表演(舞蹈)有《壹度醜》、《雙旦雙醜》、《更醜》2007年,江口縣的“錢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錢柱是迎接遊客的亮點節目。當地土家族制作的錢桿長約80厘米,由紫竹和古銅錢制成。兩串小硬幣在兩端剪開打孔,水平懸掛,形成壹個十字,這樣在跳舞的時候,它們互相敲打、撞擊,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歌唱的節奏合拍。桿子兩端系著紅繩,隨著舞蹈飛舞,很有意思。
作為江口縣範靜山民族旅遊文化園中壹朵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鬧蓮花”主要流傳於怒西土家族、苗族、仡佬族鄉的大灣村、老屋基村、劉家寨村、拉巖當村等20多個土家族村落,並組建了專業的“鬧蓮花洋錢隊”。英濤、肖敏、太平等鄉鎮的壹些村莊都有。經過不斷的繼承和發展,金錢桿已經演變成壹種慶祝幸福生活和甜蜜愛情的活動。玩錢桿時,可邊玩邊跳邊唱,舞蹈表演中男女對望,或壹前壹後唱跳,或壹左壹右,堪稱“南國二人轉”。牛幹巴
江口牛肉幹是這個地區的傳統食品,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是居家旅行和拜訪朋友的必備禮品。
江口牛肉幹主要以江口本地生產的環保生態黃牛肉為原料,以植物油、糖、精制碘鹽、辣椒、白酒為佐料,通過傳統工藝精心烹制而成。成品色澤鮮美,是正宗的原生態產品。
江口牛肉幹已成為省內外著名的地方產品,其中以高家牛肉幹和兆豐牛肉幹最為著名。
江口茶花
油茶不是“茶”。江口當地人娶女人時,結婚前壹天晚上要坐在花宴上唱婚歌。為了獎勵客人和親友,主人在晚飯後花幾個小時做夜宵粥。但主人謙虛地說是壹杯茶,所以叫“油茶”
油茶的主要原料有玉米、綠豆、黃豆、大米、骨頭湯、花椒、辣椒、生姜。將玉米用水煮透,然後洗凈,磨掉皮。將綠豆和黃豆炒至黃色,然後放入油中炸熟。大約10分鐘後,將所有原料混合在壹起,加入骨頭湯煮。大約半個小時後,鍋就可以吃了。
油茶從外觀上看像粥,但它既有骨頭湯的辣味,又有五谷的清香,極其美味。現在,每當妳去酒店或農家樂,來江的客人都能品嘗到壹碗美味的油茶。
藤茶
藤茶是由晉江源頭霧靈山山頂範靜的野生藤茶嫩葉精制而成。範靜被譽為“鎮黔之寶”,是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峰,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壹,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地球同緯度唯壹的“綠色明珠”,森林覆蓋率達80%。範靜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的土壤氣候條件造就了貴州藤茶的獨特品質。相傳早在明朝萬歷年間,人們就開始喝這種茶,壹直延續至今。已飲用數百年,是珍貴稀有的保健古茶。
經國家茶葉、營養、醫藥研究機構檢驗檢測,此茶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E、維生素B6、鈣、鐵、鋅、鈉、鉀、鎂、硒等營養成分,多種微量元素和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其中天然抗氧化劑二氫楊梅素含量最高。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藤茶實驗表明,該提取物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的廣譜抗菌活性,對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可用於輔助治療和預防流感、肺炎、咽喉炎、結膜炎及其他病毒和細菌感染。對心律失常、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還具有護肝、美容、抗衰老、改善睡眠質量、預防骨質疏松、提高免疫力、醒酒的保健作用。經常喝這種茶有益健康長壽。
米豆腐
米豆腐淡黃色明亮,晶瑩剔透,可切成片、條、塊或做成蝦米豆腐。酸、香、辣、滑、味,可涼拌,也可熱食。是江口老少皆宜的風味小吃之壹。
江口米豆腐的主要原料是梵凈山貢米、稻草灰或桐殼灰。首先,將稻草灰或桐殼灰浸泡在適量的水中,使其成為堿性水。然後,範靜山的貢米在堿水中浸泡幾個小時,然後磨成漿,煮熟,揉成壹條又壹條的米豆腐,用大火蒸熟。
吃了米豆腐後,江的客人們都稱贊它,它已成為省內外著名的土特產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