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多年來激烈的價格戰總是讓消費者困惑:汽車價格的底線在哪裏?入世多年,當進口車價格依然居高不下時,總有消費者疑惑:中國消費者什麽時候才能不再當冤大頭?
現實告訴我們,只要核心技術和品牌號召力還欠缺,中國汽車價格的底線就是資源承受極限。
持續多年的價格戰使得汽車價格迅速接近底線,因此2008年中國汽車降價力度將有所減弱;在政策利好消息尚不明朗的現實下,進口車降價還是壹種假象。
關稅逐年降低。為什麽去年進口車價格漲幅超過8%?原因是《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實施兩年來,進口車的經銷權基本被國外總經銷商控制,導致進口車價格不降反升。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修改《辦法》,準備適當放開進口車平行進口渠道,以遏制國外總經銷商對進口車價格的壟斷力量,但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主要原因是,在放寬進口渠道的同時,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3月1日起,我國將對進口汽車實施VIN碼驗證管理。從邏輯上講,這是壹項規範汽車市場秩序,防止汽車走私的政策。但由於VIN碼備案手續復雜,成本高,普通銷售商很難做成,進壹步提高了進口車的經銷門檻,短期內也會使國外總經銷商維持壟斷。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進口車的經銷權還在國外總經銷商手裏,2008年進口車的價格很難降低。
2008年,由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國產汽車的降價空間也將受到更大的限制。汽車是用鋼大戶,汽車用鋼比例高達60%-70%。在世界鐵礦石價格上漲的推動下,中國的鋼鐵價格成為增加汽車成本的重錘。目前寶鋼每噸鋼價格漲幅達到600元左右,漲幅為15%。相對於用鋼較少的家電行業,汽車行業鋼材漲價引起的價格連鎖反應會更明顯。去年以來的CPI上漲今年還會繼續,可能會帶來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漲,會從攤薄的利潤中再切壹塊。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資源是中國汽車工業最強的競爭力,但在全球資源短缺恐慌中,這兩大優勢正在迅速消失。
為了抵禦成本的快速上漲,汽車行業將采取與鋼鐵行業聯姻融資的策略。SAIC、寶鋼和上汽控股的東華公司近日簽署了模具項目合作協議,增資重組南汽模具設備有限公司,自然,CPI走高對汽車行業並不總是副作用。當CPI帶動汽車售後服務價格上漲時,汽車產業鏈豐富的後端利潤源將成為中國汽車後市場發展壯大的契機。資源漲價會帶來行業利益的重新分配。當消費者不得不為售後服務付出更多時,中國汽車後市場將逐漸走上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過去幾年,隨著鋼價上漲,汽車企業采取了強有力的成本控制模式來應對激烈的價格戰,成本空間被迅速擠壓甚至達到底線。其中,小排量車企對成本最為敏感,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苦苦掙紮,多年來壹直無法降價。雖然中高級車還能依靠技術和品牌價值,但由於原材料成本和價格的上漲,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中高端產品將更多以個性化設計取勝,環保技術將成為汽車企業最強的競爭力。比如全新奧迪AL8搭載了奧迪最新的FSI發動機,每公裏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199g,遠比同級車環保。由此可見,2008年中高檔車的競爭將更多體現在高新技術上,而不是競相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