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的選取方法是:對樣本空間內的股票最近壹年(新股上市以來)的日均成交量進行排序,剔除後50%的股票,然後對剩余股票按照日均總市值排序,選取前300名的股票作為成份股。
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的調整:指數按照樣本穩定、動態跟蹤的原則,每半年調整壹次,每次調整次數不超過10%。
滬深300指數采用派格加權法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報告期調整後成份股市值/基準日調整後成份股市值×1000。
調整後市值= ∑(市場價格×調整後股本數),其中基準日成份股的調整後市值也叫除數。通過分級調整股本數量。例如,如果壹只股票的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總股本)為7%,小於10%,則以流通股本為權重。壹只股票的流通比例是35%,落在區間(30,40)內,對應的加權比例是40%,所以總股本的40%作為權重。具體權重比例見下表:
循環率(%)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 gt80
加權比例(%)
循環比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指數修訂:當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發生更換或股權結構發生變化,或因非交易因素導致成份股市值發生變化時,需要對指數進行修訂,以保證指數價格的連續性。修正方法采用“除數修正法”,即通過壹定的方法重新計算新的除數,用新的除數計算指數價格。除數修正公式如下:
修正前市值/原始除數=修正後市值/新除數
其中修正後的市場價值=修正前的市場價值+新的(減少的)市場價值。
2.滬深300指數與整體市場的相關性。
截至2006年6月5438+10月65438+3月,滬深300指數總市值為3521.927億元,流通市值為1.00231.01億元,而滬深兩市a股總市值為51.34392億元。
據統計,按照每日收盤價計算,2005年6月4日至2006年6月3日,滬深300指數與上證綜指的相關系數為0.9962,與深證綜指的相關系數為0.9942,表明滬深300指數與市場整體的相關性較高。根據每日收盤價計算,滬深300指數與上證綜指的相關系數為0.9650,與滬深綜指的相關系數為0.9748。從點數上看,滬深300指數的相關性低於深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的相關性。原因是上證指數上市首日納入指數,導致指數失真,因為上證指數的波動幅度與平均值的偏差明顯大於深證和滬深300指數。
3.滬深300指數的行業代表性
截止到2006年10和13日,滬深300指數中,成份股數量最多的前三個行業分別是制造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分別為156、28和22只,制造業占300只成份股的比重超過50%。
從指數中成份股的行業權重來看,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制造業、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和倉儲,占比分別為41.93%、15.05%和8.16%。雖然制造業在指數中成份股的數量和權重上都占有絕對優勢,但制造業的子行業眾多,經營環境和經營周期差異較大,使得其在股市中的走勢也大相徑庭。因此,從市場的行業板塊來看,金融、保險、運輸倉儲的板塊效應更強。考慮到滬深300指數中只有9只金融保險股,金融保險行業的整體走勢對指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從滬深300指數的行業分布可以看出,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倉儲業的比重遠高於這些行業在S&中的比重;P500指數,而第三產業的比重遠遠小於S & amp;P500指數。這壹特征準確地反映了中國在工業化初期的工業特征。
4.滬深300指數的金融特征
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具有良好的投資性,市盈率、市凈率等估值指標明顯低於市場平均水平。2006年三季報顯示,滬深300指數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和成長性均好於市場平均水平。2006年前8個月,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分紅超過市場總分紅的80%,明顯高於同期滬深300成份股總市值的市場份額。
5.股指期貨常用術語及滬深300相關條款。
基差風險
基差風險是股指期貨相對於其他金融衍生品(期權、互換等)的特殊風險。).
基差本質上反映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壹般應在壹定範圍內保持正值(即遠期價格大於現貨價格)。例如,美國S & P500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的基差壹般是2到3個點。
但在巨大的市場波動中,也可能出現基差倒掛甚至長期倒掛的異常現象。
基差的異常變化說明股指期貨交易中的價格信息已經完全失真,將產生巨大的交易風險。
大戶申報持倉標準
大戶申報持倉的標準和持倉限額緊密匹配。
參與者持有的頭寸壹旦達到交易所規定的申報數量,就必須向交易所申報。大戶申報的內容包括參與者的開戶、交易、資金來源、交易動機等。例如,香港交易所規定,參與者的每個賬戶,如果在任何合約月份有超過500個多頭或空頭頭寸,就必須報告。
滬深300期貨仿真交易對會員和投資者的合約持倉限額具體規定如下:同壹品種單個合約月內投資者單邊持倉限額為絕對,投資者持倉限額為2500手。當某月合約市場總持倉量超過20萬手(雙邊)時,結算會員在該合約中的總持倉量不得超過總量的25%。
交易所對滬深300股指期貨實行大宗申報制度。當投資者持倉達到交易所規定的水平(含本數)時,投資者應當通過結算或交易會員向交易所報告。交易所可以根據市場風險情況制定和調整持倉報告標準。
最終結算價格
由於結算價格涉及合同雙方的利益,其確定方式至關重要。
國際上目前有兩種?美式和歐式。
美式是由最後壹個交易日後第二天的特殊開盤價決定,主要是為了避免現貨、期貨、期權三重結算帶來的過度波動。但研究發現,第二天的特別開盤報價仍然波動較大。這種方法主要被美國、新加坡、中國和臺灣省采用。
歐式由最後壹個交易日壹段時間的平均價格決定,歐洲、中國、香港都采用這種方法。
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最終結算價是到期日滬深300指數最後兩小時所有指數點的算術平均價格,屬於歐式最終結算價確定方法。這樣更科學,可以避免人為制造收盤價的情況。
最後交易日
最後交易日是指股指期貨合約在到期月份交易的最後壹天。最後壹個交易日收盤後,所有未平倉合約都要交割。國際上大多數合約的最終結算日都是周末或者到期月的月末,最後交易日往往定在最終結算日的前壹個工作日。
滬深300合約最後交易日的設計與國外不同,在模擬交易中初步設定在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五,以避開現貨中壹些特殊的時間點,比如假期效應較強的時間點。因此,股指期貨合約的最後壹個交易日基本落在15和每月22之間。這壹條款的設計符合中國的國情。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也稱為每日價格限制或每日價格波動,是交易所設定的每日價格波動的最大範圍,即當價格波動超過這壹限制時,交易會立即停止,從而穩定市場,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1987年6月全球股市大跌前,除富時100指數期貨外,其他股指期貨均沒有每日價格波動限制。1987年股災後,大部分交易所的股指期貨都規定了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限制每日價格波動是壹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直接影響股指期貨交易的風險及其套期保值功能。幅度過大,不僅期貨合約交易風險過大,而且限制效果不明顯;如果幅度過小,不僅投資者難以對沖,市場也容易頻繁停盤,破壞市場內部運行的壹致性。
滬深300模擬交易中,每日價格漲跌幅限制為前壹交易日的正負10%,達到6%時自動熔斷,最後壹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最低浮動價格
最低浮動價格是指交易中允許的最小價格變動,是指交易中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允許的最小差價。最小波動價格既可以用標的指數的點數來表示,也可以用壹定的金額來表示。
例如,金融時報100期貨合約的最小波動價格為0.5個指數點,即5英鎊(10× 0.5 = 5英鎊);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的最小變動單位為1指數點,50港元。
滬深300股指期貨模擬交易的最低波動價格為0.1個指數點,即30元人民幣。
如果投標價格的變化大於最小波動價格,也必須是最小波動價格的倍數。
最低浮動價格也是參與者的最低收入。
因此,如何確定最小波動價格與參與者的活躍度和市場的深度有關。
如果最小波動價格太小,會降低對投機者的吸引力,或者增加搶單的可能性。投機者會因為利潤減少而不願意提供實時交易,從而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降低市場的深度。最小波動價格過大,無法形成平滑的供求曲線,不利於反映真實的市場走勢。
目標指數
股指期貨的合約對象是股票指數。
指數化投資,即以權重為配置比例的指數樣本股組合。
國內首個股指期貨合約是基於滬深300指數,這是壹個統壹的市場指數。其總市值約占滬深市場的70%,流通市值占滬深市場的近60%。市值覆蓋率高,代表性強,市場認可度高,是目前深滬市場最適合股指期貨的指數。
結算價格
股指期貨與股票市場的另壹個重要區別是,股指期貨不僅有收盤價,還有結算價。
結算價格是壹種旨在有效降低期貨市場價格操縱風險的制度。
滬深300指數期貨條例:
當天的結算價格是期貨合約最後壹小時交易量的加權平均價格。最後壹小時無成交,價格在漲跌幅限制上的,以止損價作為當日結算價。如果最後壹小時沒有成交,且價格不在漲跌幅限制上,則取前壹小時成交量的加權平均價格。如果這段時間還是沒有成交,就再往前推壹個小時,以此類推。交易時間不足壹小時的,取全時段加權平均價。
最後壹個交易日的結算價為期貨合約的平倉價格,采用最後壹個交易日現貨指數最後兩個小時所有指數點的算術平均價格。由於現貨指數的收盤價容易被操縱,為了防止操縱,國際市場上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都采用壹段時間的平均價格。
合同月份
與股市不同的是,投資者買入股票後,理論上可以無限期持有,而股指期貨合約是有期限的。
滬深300指數期貨將同時上市4個月合約,即當月、下月及以下兩個季度和月度合約。如果當月的月份是7月,那麽下月的合約是8月,季度月份的合約是9月和65438+2月。合約的最後壹個交易日是到期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當合約到期時,所有頭寸必須平倉。
斷路器機構
熔斷機制是指在合約達到漲跌幅限制之前為其設定壹個熔斷價格,使合約交易報價在壹段時間內只能在這個價格區間內交易。
當波動達到交易所規定的熔斷點時,交易所將暫停交易壹段時間,然後開始正常交易,並重置下壹個熔斷點。
熔斷機制是股指期貨市場大幅波動時,交易所為控制風險而采取的壹種手段。
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的熔斷價格為前壹交易日結算價的±6%。當市價達到6%並持續1分鐘時,熔斷機制啟動。在隨後的10分鐘內,買賣申報價格只能在6%以內,交易繼續,超過6%的申報將被拒絕。10分鐘後,漲跌停板放大至10%。
期貨市場最大的風險是市場往往呈現單向走勢,連續的漲停或跌停會讓虧損方沒有止損的機會,給交易所乃至整個期貨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熔斷機制的采用,可以將兩股對立的力量帶入市場對沖風險:壹是短線投機者此時會有落袋為安的想法,於是在熔斷價6%的位置湧出部分獲利頭寸;此外,壹些套利者也會考慮進場。因為期貨價格在觸及熔斷價格後暫時停止上漲或下跌,但現貨指數的漲跌沒有6%的限制,所以有可能現貨指數的漲跌幅度小於6%,套利投資者的資金就可能進入市場,獲得現貨和期貨之間的套利機會。
交易費用
買賣期貨合約產生的費用自動從客戶賬戶中扣除。
根據已公布的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交易手續費未定。
根據證監會相關規定,交易所在期貨合約中向會員收取的單邊交易手續費基本為合約面值的萬分之二,每個會員單邊交易手續按照654.38+萬面值20元/張。
按照慣例,預計交易所會員將向期貨合約持有人多收取萬分之三的手續費,壹份合約的交易成本預計為交易額的萬分之五。
滬深300指數期貨模擬交易的交易結算手續費標準為20元/手,但在實際交易過程中,期貨經紀公司要在交易所收取手續費的基礎上收取壹定比例的手續費。假設額外收取10元/手,投資者壹次往返實際支付的手續費為60元/手。相對於30元這個最低價格區間,這個收費標準是很高的。因為指數只有0.2個點以上的變化,投資者平倉才能獲利,否則不足以支付手續費,這對於短線投資者進出非常不利,對於提高市場流動性也是不利的。
保證金
保證金是結算機構為了防止股指期貨交易者違約,要求交易者在購買合約時繳納的壹部分資金。根據性質不同,可分為初始保證金和追加保證金。
當會員保證金余額低於期貨交易所規定的最低余額時,期貨交易所應當通知會員按照期貨交易所章程規定的方式和時間追加保證金,會員應當按時補足保證金;逾期未補足的,期貨交易所應當強制平倉,直至剩余保證金達到規定的最低余額。強行平倉產生的相關費用和損失由會員承擔。
保證金的高低將決定股指期貨的杠桿效應。如果保證金水平過高,會抑制市場的交易量,而如果保證金水平過低,很可能會導致過度投機,增加市場風險。
目前,設計滬深300指數期貨的交易所收取的保證金水平是合約價值的8%。
假設現在滬深300的指數是1.350點,那麽投資者在交易1股指期貨時需要繳納的保證金就是1.350×300×0.8 = 3.24萬元。如果出現虧損,客戶需要做好隨時追加資金的準備,以彌補虧損造成的保證金缺口。
為了更直觀的了解股指期貨的特性,我們假設某投資者有65438+萬元資金,以654.38+0.350點的價格買入654.38+0手股指期貨合約。此時,投資人需要支付32.400元保證金。如果滬深300指數當天下跌120點,客戶第壹天虧損36000元,那麽客戶賬面權益就剩下64000元。如果第二天繼續下跌120點,客戶賬面權益仍為28000元。此時客戶資金不足以支付保證金,期貨經紀公司會要求妳在第三天開盤前追加保證金,否則第二天開盤後,妳將采取強制平倉。
我們假設第三天客戶追加保證金失敗,但股指期貨價格開盤後暴漲10點,開盤1000點,期貨公司在1000點強行平倉。在28000元的基礎上,客戶賬面權益損失10× 300 = 3000元,賬戶權益降至2000元。從指數的跌幅來看,指數只跌了18.5%,但客戶的資金權益卻跌了76%,是指數跌幅的4倍。
6.最小變化單位
最小變化單位(即壹個標度)通常用點來表示,最小變化單位的貨幣形式可以通過最小變化單位乘以契約乘數來獲得。最小變化單位對市場交易的活躍度有重要影響。如果變更單位過大,可能會挫傷投資者的積極性。確定最小變化單位的原則主要是在保證市場交易活躍度的同時降低交易成本。
滬深300指數期貨的最小變動單位為0.1點。按照每點300元計算,最低價格變動相當於合同價值變動的30元。
7.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價值。
滬深300指數期貨的合約價值是滬深300指數期貨的報價點乘以合約乘數。合約乘數是指每個指標點對應的人民幣金額。目前合同乘數暫定為300元/點。如果當時股指期貨報價為1500點,那麽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價值為1500點×300元/點= 45萬元。
8、滬深300指數期貨保證金
目前,設計滬深300指數期貨的交易所收取的保證金水平是合約價值的8%。交易所有權根據市場風險進行必要的調整。按照這個比例,如果滬深300指數期貨的結算價是1500點,那麽交易所第二天收取的每份合約的保證金就是1500點×300元/點×8% = 36000元。投資者向會員繳納的交易保證金將在交易所規定的基礎上向上浮動。如果滬深300指數從1.500點上漲到1.600點,那麽1.000點的浮盈,對於看好未來,買入合約的做多投資者來說,就是3萬元;看空賣出合約的空頭投資者,100點的浮虧為3萬元。
制定和調整崗位報告標準。
最終結算價格
由於結算價格涉及合同雙方的利益,其確定方式至關重要。
國際上目前有兩種?美式和歐式。
美式是由最後壹個交易日後第二天的特別開盤價決定,主要是為了避免現貨、期貨、期權三重結算帶來的過度波動。但研究發現,第二天的特別開盤報價仍然波動較大。這種方法主要被美國、新加坡、中國和臺灣省采用。
歐式由最後壹個交易日壹段時間的平均價格決定,歐洲、中國、香港都采用這種方法。
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最終結算價是到期日滬深300指數最後兩小時所有指數點的算術平均價格,屬於歐式最終結算價確定方法。這樣更科學,可以避免人為制造收盤價的情況。
滬深300合約最後交易日的設計與國外不同,在模擬交易中初步設定在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五,以避開現貨中壹些特殊的時間點,比如假期效應較強的時間點。因此,股指期貨合約的最後壹個交易日基本落在15和每月22之間。這壹條款的設計符合中國的國情。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也稱為每日價格限制或每日價格波動,是交易所設定的每日價格波動的最大範圍,即當價格波動超過這壹限制時,交易會立即停止,從而穩定市場,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1987年6月全球股市大跌前,除富時100指數期貨外,其他股指期貨均沒有每日價格波動限制。1987年股災後,大部分交易所的股指期貨都規定了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限制每日價格波動是壹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直接影響股指期貨交易的風險及其套期保值功能。幅度過大,不僅期貨合約交易風險過大,而且限制效果不明顯;如果幅度過小,不僅投資者難以對沖,市場也容易頻繁停盤,破壞市場內部運行的壹致性。
滬深300模擬交易中,每日價格漲跌幅限制為前壹交易日的正負10%,達到6%時自動熔斷,最後壹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最低浮動價格
最低浮動價格是指交易中允許的最小價格變動,是指交易中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允許的最小差價。最小波動價格既可以用標的指數的點數來表示,也可以用壹定的金額來表示。
例如,金融時報100期貨合約的最小波動價格為0.5個指數點,即5英鎊(10× 0.5 = 5英鎊);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的最小變動單位為1指數點,50港元。
滬深300股指期貨模擬交易的最低波動價格為0.1個指數點,即30元人民幣。
如果投標價格的變化大於最小波動價格,也必須是最小波動價格的倍數。
最低浮動價格也是參與者的最低收入。
因此,如何確定最小波動價格與參與者的活躍度和市場的深度有關。
如果最小波動價格太小,會降低對投機者的吸引力,或者增加搶單的可能性。投機者會因為利潤減少而不願意提供實時交易,從而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降低市場的深度。最小波動價格過大,無法形成平滑的供求曲線,不利於反映真實的市場走勢。
目標指數
股指期貨的合約對象是股票指數。
指數化投資,即以權重為配置比例的指數樣本股組合。
我國首個股指期采用壹段時間的平均價格。
合同月份
與股市不同的是,投資者買入股票後,理論上可以無限期持有,而股指期貨合約是有期限的。
滬深300指數期貨將同時上市4個月合約,即當月、下月及以下兩個季度和月度合約。如果當月的月份是7月,那麽下月的合約是8月,季度月份的合約是9月和65438+2月。合約的最後壹個交易日是到期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當合約到期時,所有頭寸必須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