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似乎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這樣做的壹個結果就是,所有能節省人力的地方都盡可能用機器代替,比如無人駕駛,比如這兩天刷屏的無人超市。
技術還不成熟
事實上,無人超市的出現並不只是最近的事情。2016年初,瑞典出現了壹家無人便利店Nraffr,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進門,用信用卡支付。去年下半年,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無人便利店”計劃,在便利店中引入無人收銀臺和“電子標簽”。日本便利店巨頭羅森成為第壹家采用這項技術的公司。此後,7-11、全家福等日本5家大型便利店宣布將引進該系統。今年5月,韓國樂天集團在高配版7-11 " 7-11?簽名”,開始試驗使用生物技術“刷手”付款。
相比瑞典、韓國、日本的無人便利店,亞馬遜去年年底推出了亞馬遜。技術更先進的Go便利店,采用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圖像分析等智能技術。這些技術也應用在無人駕駛汽車上。簡單來說,亞馬遜的無人便利店是通過感應人與貨架的相對位置以及貨架上商品的移動來計算誰拿走了哪件商品。
這幾天刷屏的杭州無人超市,使用了視覺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物聯網支付等技術。其中,關鍵在於給每個商品加上RFID(俗稱電子標簽)標簽,這是壹種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它可以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物體並獲取相關數據,可以在各種惡劣環境下工作,無需人工幹預。目前,類似的技術將在壹些圖書館和線下商店的磁扣中使用。可以說這是壹個相對成熟且廉價的解決方案。
然而,這種RFID標簽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問題。例如,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料制成的商品。如果緊緊握住標簽,它將不會被識別。所以相對於亞馬遜采用的計算機視覺,雖然這種技術已經成熟且便宜,但要滿足未來的無人超市恐怕還有壹定的距離。
當然,從技術上來說,目前即使是計算機視覺也存在壹些問題。比如人多擁擠的時候,很容易認不出來。亞馬遜的亞馬遜?去,目前只能應付不到20人的情況。
運營成本不低。
但是隨著技術的提高,相信這些細節會逐步解決。更關鍵的問題是,這種無人超市會是線下零售的新方式還是新趨勢?
從商業角度來說,無人超市應該以節省人力、提升購物體驗、能夠大規模復制和規模化為目標。比如日本的無人便利店計劃,就是因為日本的人力成本太高。中國零售業未來必然面臨同樣的問題。
但是,從服務的角度來看,零售店的營收是否應該只考慮人工成本這壹單壹因素呢?恐怕不行。某投資機構投資人以7-11為例做了成本分析。目前7-11是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但其人力成本僅占總營收的1.8%,即使加上房租也不到5%。如果砍掉了人力,需要人做的項目和服務就做不成了。相反,這些項目和服務是其利潤結構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相比之下,這就不劃算了。
其實不管是亞馬遜的亞馬遜?Go還在“淘咖啡”。想要真正做到無人駕駛,不影響用戶體驗,它采用的技術和管理成本必然會非常高。除非大規模復制使用,才有可能降低其成本。但問題是,這類無人店對人流、用戶群體、產品結構都有壹定的要求,比如至少要在人流密集的商圈、住宅區,否則可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都是無人超市的門檻。
隨著新技術的推動,線下消費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場景不斷湧現。不過,這種無人超市是會成為新的趨勢,還是會取代傳統的零售模式,還有待時間的檢驗。然而,在這個智能時代,也許壹切都充滿了可能性。
總有壹個探索新事物的過程。是否真的劃算,只有運營壹段時間後才能掌握真實情況,只能等壹段時間再看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