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監管層首次表態支持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符合條件的財富管理機構上市,立即引起業內廣泛關註。但筆者認為,對於國內基金公司來說,是否上市需要慎重考慮。眾所周知,上市意味著快速、低成本地獲得資本,也意味著讓更多人了解公司,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上市也為基金公司員工提供了便捷的退出機制,員工股權激勵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實現。從海外市場來看,與基金管理公司上市已經出現,如貝萊德、富蘭克林鄧普頓、普信等全球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都是公眾公司。不過,基金公司上市雖然有很多好處,但也可能帶來壹些負面影響。從美國上市基金公司的經驗來看,基金公司上市後會面臨公眾股東的壓力,公眾股東可能會要求基金公司追求短期利益,以獲得股價上漲。同樣為了回報股東,上市基金公司傾向於提高基金費率水平以獲取更高的利潤。當然,國內基金公司的情況和美國不壹樣。即使不上市,股東對基金公司的業績壓力仍然很大,對短期利潤要求也很高。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市對基金公司短期利益的影響沒有美國那麽明顯,很可能會將壓力的來源從原始股東轉移到公眾股東身上。而國內基金公司現有的雙重代理問題(股東與經理、經理與基金持有人),上市並不能很好的解決。對於國內基金公司來說,上市的真正動機是增資,以應對子公司等業務發展帶來的資本消耗。但基金公司作為輕資產公司,對資金的需求相對有限。而且目前監管層也沒有像券商壹樣對基金公司開展各項業務提出資本要求。因此,大型基金公司多年積累的現有資本基本可以滿足拓展業務的需要。而中小型基金公司通常盈利能力較差,難以達到上市要求。這就可能造成能做的人不想做,想做的人做不到的窘境。其實決定基金公司成功的標準是業績和規模,上市對它們沒有直接影響。美國的基金公司通常是做大了才上市,而不是因為上市了,基金上市後業績也沒有明顯改善。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的基金公司應該把精力放在提高管理業績上,而不是想著怎麽上市,這樣對公司的成長更有幫助。
上一篇:金榜下一篇:GoPro:從《極品》到《曇花壹現》才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