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年2月2日,江淮大眾宣布公司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大眾中國由持股50%變更為持股75%,獲得合資公司的主導地位。此外,大眾將正式持有江淮汽車股東姜奇控股50%的股權,而姜奇控股持有江淮25%的股權,相當於大眾間接持有江淮12.5%的股權。
不到壹周後,大眾(安徽)舉行揭牌儀式,宣布投資200億元在合肥建設產能30萬輛的新工廠。其產品以集團為基礎?MEB?模塊化電驅動平臺,首款車型將於2023年投產。
回顧大眾和江淮在壹起的三年,似乎可以用壹條雙向主線串聯起來:大眾在華盈利,江淮尋求支持。但讓我沒想到的是,兩個“奇怪的同床異夢”的合作變化如此之快。
“江淮大眾要黃了”這次是真的。
大眾與江淮合作之初,壹度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2017至12,大眾和JAC各持股50%,成立了JAC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這是繼上汽大眾和壹汽大眾之後,大眾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工廠。
根據協議,JAC大眾將合作研發、生產和銷售基於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
合作敲定後,JAC大眾的項目進展迅速。首款新車於2018年4月上市。思豪E20X,但新品沒有使用大眾車標或江淮車標,而是作為新品牌思豪出現;2018年2月,江淮大眾R&D中心奠基。公司還在安徽合肥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計劃於2018年底前開工建設。
然而,這兩個項目的進展速度遠遠不夠。作為JAC大眾推出的首款車,思豪E20X直到2019年9月才正式上市。原因據說是大眾認為“成品技術質量不達標”。其次,江淮大眾的R&D中心並沒有按計劃在2018年底開工,接下來的2019也沒有太大的進展。
從JAC公布的2019財報來看,JAC大眾的主要資產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對工廠等固定資產的投入很少,可見當時JAC大眾的合作並沒有實質性進展。
當時“江淮大眾要黃了”的聲音此起彼伏,後來大眾也確實表現出拋棄江淮的想法,機會來自西雅特。
按照原計劃,JAC大眾將在2021年引入西雅特品牌,生產西雅特純電動汽車。然而,今年5月初,大眾集團對全球業務進行了調整,宣布將接管代號為“MEB?參賽作品“電動車項目。大眾集團表示:“西雅特的退出與西雅特推遲進入中國有關。到那時,與JAC的合作將不再有意義。”
這意味著江淮間接出局了。
用股權換技術,“去江淮”也無妨。
當然,並不僅僅是西亞特的曲線入華計劃失敗,JAC大眾的表現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市場表現來看,江淮大眾推出的思豪品牌初期發展十分乏力,上市的思豪E20X也不被市場看好。數據顯示,上市4個月,思豪E20X累計銷量僅為3875輛。2020年銷量直接達到低谷,從1到10,思豪E20X銷量只有1輛。
與此同時,江淮還處於連年虧損的窘境。在JAC發布的三季報中,JAC總營收為401億元,同比增長7.7%,但利潤下滑迅速,凈利潤為4200萬元,同比下降651.8%。更為嚴重的是,扣非凈利潤為虧損9654.38+0億元,同比下滑985.38+02%。這說明JAC嚴重入不敷出。
但現在看來,可能正是因為合作夥伴的弱勢,大眾才成功促成了股比的拉開。
今年5月,大眾中國與姜奇控股就江淮大眾的增資項目達成協議。大眾中國將持有姜奇控股50%的股份,然後將其在江淮大眾的股份增加到75%。合資公司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
談判桌上總是免不了妳來我往,但面對江淮大眾的步步“去江淮”,江淮並沒有表現出拒絕。從表面上看,大眾獲得了控制權,但從江淮的角度來看,這次合作並不虧。
近兩年,大眾將德國VDA質量管理體系引入江淮,投資2億元升級生產線。從江淮佳悅系列的佳悅A5到佳悅X7、X4等車型,無壹例外都能看到“德系品質”的影子。此外,實現技術和品牌升級也符合JAC最初的合資訴求。
此外,根據協議,大眾集團還承諾授予江淮大眾4~5大眾集團品牌產品。計劃中的產品將基於其純電動平臺打造,大眾集團也將優先向江淮大眾引入b級車和C級車,包括純電動汽車、燃油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及潛在的商用車產品。
再造壹個"新江淮",郝的思想已成為歷史。
但大眾(安徽)的股比變更塵埃落定後,大眾(安徽)將不再與江淮新能源團隊合作,江淮汽車需要開始尋找出路。另壹方面,對於大眾集團來說,75%的股比意味著絕對的話語權,其計劃中的第壹件事似乎就是盤活產品和銷售渠道,迅速抹去江淮的痕跡。
四號品牌已被大眾汽車(安徽)召回JAC。目前大眾(安徽)已無產品在售,營銷工作正式進入暫停狀態,等待大眾(安徽)新產品投產銷售。據了解,原四好新能源經銷商在江淮大眾股比變更前已被“辭退”,江淮和大眾等額支付經銷商建設和運營費用。不出意外的話,大眾(安徽)成立後將重建渠道。
如果所有計劃都能達到預期,就相當於再造了壹個完全大眾化的“新江淮”。
根據大眾汽車集團發布的最新計劃,中國汽車市場將實現大規模電動化,到2025年將在當地生產65,438+05輛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在集團產品組合中的比例將提升至35%。其中,江淮大眾,即現在的大眾(安徽)計劃在2025年前再推出5款純電動汽車,同時建立和完善電動車工廠和R&D中心。
目前,大眾集團已分別在壹汽和SAIC推出基於MEB平臺的新車ID.4。x和ID.4?卷發.也就是說,加上大眾(安徽),三者將在中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大眾(安徽)很可能是更“受寵”的壹方。
此外,“精打細算”的大眾也支持國產電池方案。今年5月,它入股郭萱高科,並啟動了電池生產的布局...
在合肥,歷史名城廬州,現在也是新能源產業鏈的聚集地。對於大眾(安徽)來說,無論是“新江淮”的轉型,還是話語權的爭奪,深諳中國市場的大眾都不得不以“花式”的方式牢牢把握中國市場,而已經被乘用車束縛、依賴大眾的江淮也必須開始靠自己“生存”。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