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2.歷史上關於教育的起源有幾種觀點:教育的神話起源、教育的生物學起源、教育的心理學起源和教育的勞動起源。
3.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要求可以概括為:職業道德、文化科學基本素養、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教育能力素養。
4、課堂是壹切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5.影響人類發展的基本因素是遺傳、環境和教育。
6.1922采用的“任旭”學制基本參照美國學制,通常稱為“633”學制,在舊中國使用時間最長。
7.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8.孔子是中國第壹個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人。在國外,啟發式教學始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
9.學生發展是衡量壹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關鍵指標。
10,班主任爭取家長配合,聯系家長的方式主要是家訪、家長會、書面聯系。
二、不確定項的選擇(橫線上填寫正確答案題號,***10分)
1.教育學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其標誌是誇美紐斯的大教學理論的發表。
2、下列屬於原始社會教育特征的是(。沒課)
3.學生是人,是教育的對象,所以對外部教育有選擇性的影響。
4.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外實際操作,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方法為實踐方法。
5.與壹般的體育鍛煉相比,學校體育更具系統性。
6.塗爾幹是社會導向教育目的論的代表。
7.我國教學組織的主要形式是班級授課制。
8.“教學與發展”的思想是贊科夫提出的。
9.班主任的工作是從了解和研究學生開始的。
10,在課外活動中,老師處於啟發和指導的地位。教育和教育學
教育學精要
在我國,孟子是第壹個把“教”和“教”並用的人。
《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樂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施之,下效之”;“教養,養子使善也”。
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學校教育體制類型:雙軌制、單軌制、分校制。
1902年,中國頒布了第壹部現代學制《仁音學制》,即《國子監章程》;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並正式實施,即《奏校章程》;1922年,“任旭學制”頒布實施,也就是現在的“633”學制,沿用至今。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式。
西周時期有“國學”和“鄉學”之分。形成了以文武雙全為中心的六藝教育(禮、樂、射、禦、書、數)。其典型特征是“學在政府”、“政教合壹”。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私學規模最大。
漢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隋唐以後科舉制度盛行。
宋代以後,朱成的理學成為國學,“四書”和“五經”被作為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
明代以後,八股文被規定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模式。
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興辦學校。
在古埃及,設立了最多的文士學校;“學而優則仕”成為壹般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以僧為師”、“以官為師”成為古埃及教育的壹大特色。
在古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受婆羅門教和佛教控制。
古希臘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頭,斯巴達和雅典城邦的教育成為兩種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中世紀西歐的學校類型主要是教會學校,分為修道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和教區學校。
騎士教育是壹種融合了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宮廷學校是壹所位於宮廷中的學校,為王室的孩子提供教育。
現代學校教育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
資本主義制度下建立國民教育體系的主要措施是:國家建立公立教育體系,實行義務教育,重視教育立法。
現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基本標誌: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
65438-0965年,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理論。
實現終身教育的基礎條件:建立學習型社會。
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終身教育、普及教育、民主教育、多元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現代化。
教育的多元化表現為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教育學是研究教師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學科。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反映在《論語》中。教育提倡“有教無類”,希望把人培養成“聖人”和“君子”。教育內容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教學強調“學而知”,提出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與思並重、知行結合、學以致用等教學原則。
中國最早的教育書籍是《學記》,出現在戰爭後期。其中的取長補短、啟發教學、嚴師重道等思想仍有積極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重要來源。
英國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培根對教育學的獨立性作出了重要貢獻,最早於1623提出。誇美紐斯是第壹個使教育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人。1632出版的《大教學論》被視為教育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誌。
盧梭、裴斯泰洛齊等人繼承和發展了誇美紐斯的自然教育思想。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自然和自由教育的思想。別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最寶貴的是自由。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根據自然規律,全面和諧地發展兒童所有的自然才能。教育要把智育、德育、體育融為壹體,讓頭、心、手都得到發展。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白板理論”,認為“人類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教育”。提出(1)廢除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2)認為紳士教育最重要,甚至反對資產階級子弟和勞動人民子弟* * *在學校接受教育,主張在家庭中實行紳士教育。洛克的思想體現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談》中。
標準化教學的形成以赫爾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的出版為標誌。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極大地推動了規範教育學的發展。
赫爾巴特是對後世影響最大,明確構建教育學體系的人。他第壹個提出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以使教育學成為壹門科學。教育目的:培養真正善良的人。四段教學法:理解、聯想、系統、方法。後來,他的學生把理解分為兩部分:準備和提示。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創始人,現代教育理論的主要代表。教育的本質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轉化和重組”。“做中學”的教育觀點強調教學方法與教材的統壹、目的與活動的統壹、智慧與探究的統壹。“兒童中心”、“活動課程”和“做中學”的教學理念
65438年至0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發表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育學。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強調教育過程中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提出了早期學習和發現學習理論。
蘇聯教育家紮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了五條教學原則,即“難教”、“高速教”、“理論知識在認識中起作用”、“理解學習過程”、“發展所有學生,包括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