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內,申花奪冠,在近4萬球迷的見證下歡呼慶祝;球場外,由於徐家匯體育公園的建設,球場周邊的絕大多數店鋪早已關門歇業,給初冬的夜晚增添了幾分寒意。
2016之前,上海體育場(又稱“八萬人體育場”)、上海體育館(又稱“萬人體育館”)和上海遊泳館等“壹館兩館”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區,入駐了世紀聯華超市、品牌體育用品店、各類餐廳等數百家商戶。場館運營多年來壹直盈利。據《財經》記者了解,2014年,僅這方面的租金和配套收入就接近8000萬元。
然而,我國大部分體育場館的商業化運營並沒有完全開展,長期閑置,虧損嚴重,需要國家補貼才能維持運營。
以國家體育場——鳥巢為例。2017年鳥巢有21場演出,平均每月不到2場。除了70天歡樂冰雪季,鳥巢全年只舉辦了4場體育賽事和2場體育相關的論壇和峰會,其余都是表演和展覽。
同時,國務院國資委規定,鳥巢不允許零售、餐飲等店鋪入駐。鳥巢失去了商鋪可能帶來的人流和租金收入。
“這只是壹個‘白象’。它只是裝飾性的。妳不知道怎麽用。”《文匯報》體育版總編輯沈磊評論道。白象被泰國人民視為聖物。嚴禁服侍,只能膜拜。
作為場館早期商業化運營的示範代表,盈利的“壹館兩館”在過去引起了其他省市相關人士的關註。
上海久事體育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冷告訴《財經》,“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後運營壹直是世界性難題。在當時專業賽事少、場館運營成本高、健身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上海率先嘗試‘商業為主’的模式,將基本未被充分利用的體育輔助用房商業化。”
然而,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體育場地區逐漸出現了商業聚集的現象。在壹些普通人看來,商業氣息太濃,“球場不再命名”。
如果真的要把兩館及其周邊商業化,大概600畝地要變成商業用地,光是稅收就比場館租金還多。所以這個區域要回歸體育,成為兼顧群眾體育和專業賽事的體育文化地標。
東亞體育某部門前經理對此略顯遺憾。“8萬個座位的體育場(曾經是盈利的)是壹個奇葩,但現在可能要回到以前的道路上去了。”
2016年初,原本負責經營壹個兩館的東亞集團並入上海久事(集團)有限公司,隨後開始徐家匯體育公園的規劃設計,以漕溪北路-零陵路-天鑰橋路-中山南二路為界,共40.6公頃包括壹個兩館。
今年3月,上海市國土局公布了《上海市徐家匯體育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局部調整及補充規劃編制(公眾參與規劃草案)》,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東亞大廈4個主體建築保留重建,其余建築基本拆除。
商店從去年開始被清理和拆除。今年春節後開始談判,500多家商戶被遷出徐家匯體育公園規劃區。據東方。com,直接與原責任公司簽約的租賃商戶有98家,轉租的商戶有40家。截至今年9月,已有96人退役,退役率達98%。
該項目於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八萬人體育場旁邊已經建了壹圈,旁邊的足球訓練場還能踢球。除了富豪東亞酒店樓下的臺球廳、太極廳和幾家餐廳外,其他所有店鋪,包括餐廳、服裝和運動器材店都關門了。
因為目前8萬人是上海上港足球隊的主場,所以九獅俱樂部會“轉型運營”,保證上海的主場比賽和主客球隊的熱身訓練。姚冷說,“原則上我們暫時不承辦其他文化娛樂活動。”
徐家匯體育公園計劃2019年底基本改造完成,2020年底全面建成投入運營。九石還將在滿足體育賽事和市民健身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基於體育主題的徐匯體育公園市場化運營,包括場館命名、尋找合作夥伴和指定供應商、舉辦大型國際賽事、開展體育文化相關大型活動、做好功能配套服務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