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出生日期:1942 10月
出生於河南溫縣。
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教學專業:工程-光學工程
在職情況:* * *
李-現任同濟大學研究員,中國計量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光輻射測量。
李院士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000K-2854K色溫的臨床工作標準;
高照度標準和高精度數字照度計;
最大光譜光效率(Km值)的實驗測定;
500K-1000K總輻照標準;
利用矽光電二極管的自校準技術,實現了400-900nm到900nm光譜輻射的絕對測量。
李院士主要指導光輻射測量工作,爭取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爭取在上海建立光電檢測中心,指導新型LED光源的研發。
代表作品
代表論文:光源和照明中的測量問題
專業(網站用):
教授的課程:光輻射測量
研究方向:光輻射測量
簡介1983-05 1999在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從事光輻射計量測試技術的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理事、副會長、院長、名譽院長、中國計量學會副理事長、光輻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4入選中國工程院第壹批。65438-0999調入同濟大學,現為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計量學會理事長,中國照明學會理事。
李長期從事光輻射測量技術的研究。他是世界上最早從事量子輻射研究的科學家之壹,研制了多項光輻射測量標準和儀器,填補了國內空白。20世紀60年代,研制了2000 K-2854 K色溫臨時工作標準,滿足了光電探測器光度、色度和積分靈敏度標定的迫切需要。由他研制的弱光行進標準測試裝置提出了壹種測量極低透過率(nx l0-6)的新方法,使測量l0-6Lx級的微光照度成為可能,不確定度為5%,滿足了夜視微光器件、發光材料等國防科研生產的迫切需要。70年代研制出我國第壹臺精密數字照度計,在V(λ)函數校正、余弦特性校準、線性度校準、準確度和長期穩定性等方面達到國際同類儀器水平。在建立500K - 1000K K總輻照度標準的過程中,改進了輻射腔的測溫結構和測量方案,顯著提高了黑體輻射器的質量,為我國紅外制導和紅外武器系統的科研生產提供了技術基礎。65438-0977年主持了最大光譜光效(Km值)的實驗測定,測得值與同期9個國家標準實驗室測得的Km值平均值非常接近。這項工作得到了國際計量局和國際光度學和輻射度咨詢委員會的重視和贊揚。20世紀80年代初,他利用Kr+和Ar+激光、倍頻技術和自校準矽光電二極管測量了紫外區矽的量和產量,不確定度為0.5%-1%,比國際上常用的christensen數據高出約5倍。在未來的“利用矽光電二極管自校準技術實現400 - 900nm光譜輻射的絕對測量”研究中,深入研究了零偏壓下的動態電阻,結合外特性參數的精確測量,提出了有效的器件預選判據。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李主持並參與的科研項目,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他的30多篇研究論文引起了國際光輻射計量界的關註,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