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及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實施“科學發展、加快趕超”戰略,堅持產業引領、基礎先行、項目帶動、協調發展,以學習、對接、融合、服務為發展路徑。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工作目標13%,力爭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13.8%和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工作目標40%;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每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4以下,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
為此,今年要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壹)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轉變發展方式。
擴大工業經濟總量。繼續開展“工業企業服務年”活動,加強重點骨幹企業運行監測,保障煤、電、油、運等生產要素,穩定和提高產能。加強對新建成投產企業的後續服務,爭取盡快實現投產。加強在建項目推進,爭取早竣工早投產。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重點扶持市場前景好、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力爭新增工業企業100戶,確保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
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圍繞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抓好呂林燕漣鋼產品結構調整和薄板深加工,力爭完成工業技改投資6543.8+06億元以上。抓緊實施十大產業集群規劃,著力打造鋼鐵產品及深加工500億產業集群、煤炭深加工6543.8+00億產業集群、有色冶煉及深加工、機械制造及鑄造、建材、農機4個50億產業集群、煤機、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工業陶瓷4個6543.8+00億產業集群。
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依托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技支撐,重點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資源綜合利用業、清潔產品制造業和環境服務業。積極承接沿海和省內產業轉移,發展壯大服裝、制鞋、皮革、食品、醫藥等終端消費品產業。
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標準廠房建設,確保全市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以上。做好園區發展規劃,強化功能定位,堅持園區特色,加快產業集聚。進壹步落實促進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破解瓶頸,理順體制,優化環境,強化考核,突出招商引資,積極對接央企和承接產業轉移,推進項目建設,發展壯大園區經濟,確保婁底經開區工業增加值增長30%以上,縣市區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繼續開展“科技創新年”活動,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積極引進各類優秀人才。建立建材、煤機、農機、工業陶瓷等1個省級技術中心,加快建立銻制品、工業陶瓷兩個國家級檢測中心,組建鋼鐵、有色冶煉兩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申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推進“質量興企、品牌強市”,支持湖南宜化等企業創建中國名牌產品。重點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薄板深加工產業園,爭取婁底經開區進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行列,冷水江、漣源、雙峰工業園進入省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行列。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積極引進低碳技術,培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連剛、烏江集團兩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為重點,重點推進冷剛、湖南宜化、邢珊銻業、海螺等縣市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加快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年內啟用市醫療廢物處理處置中心,嚴格監管各類企業脫硫設施正常運行。加強節能、工程節能、結構節能和淘汰落後產能的管理。有序開采礦產資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壹步落實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加強資水、漣水、孫水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圓滿完成城市生活汙水治理三年行動任務,重點抓好村莊周邊(水邊、路邊、房前)綠化和退耕還林,全面推進城鄉綠化,努力建設美好家園。
(二)有效推進項目建設,提升投資作用。
加強項目開發,爭取和儲備。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突出長株潭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電力機車、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休閑旅遊、物流等產業對接,精心謀劃壹批戰略性、基礎性項目,發展重大產業項目50個以上,確保項目庫更新率達到20%以上。重點抓好安張衡鐵路婁底段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發展規劃,湘中物流園、婁底民用支線機場、新化核電站等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十二五”規劃,全力做好賽海水庫、婁底水土保持工程、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工程婁底項目區等項目前期工作, 全市煤炭棚戶區搬遷避讓工程、冷鋼節能降耗改造、湖南煤炭儲備物流中心。
搞好項目建設。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0億元以上,爭取430億元,重點抓好105重大建設項目。
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90多億元,力爭6543.8+00億元。做好滬昆客運專線婁底段建設、婁邵鐵路擴能改造、安邵高速、婁新高速、新羅高速、婁宜高速、婁衡高速、婁長高速、幹線公路改造、冷水江東站、農村公路、天然氣管道、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庫、加油站建設。
工業項目已完成投資6543.8+08億元,力爭完成200億元。重點抓好漣源鋼鐵、呂林燕安賽樂汽車板電工鋼、300萬噸冷鋼65438+20萬噸焦炭、金華車輛、漣源機械公司軋輥生產線、農友機械、金豐機械、中興液壓、三星鍛造、紅帆鋁業、中原新材、紅太陽電力新材料、華新水泥、漣源國業、湖南宜化60萬噸尿素等產品結構調整和薄板深加工。湖南安石集團CDQ余熱發電技改、雙峰凱蒂生物質發電、雙峰臺資鞋園成品鞋生產線、華潤煤業、桑子大嶽煤礦、橋頭河煤礦復采、新華工業陶瓷、雙峰定遠機械技改擴建、新華鐵合金工業技改升級、匯源焦化煤氣綜合利用等項目。
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超過25億元。在中心城區,抓好S209線城區段改造、吉星路路網改擴建、甘貴路路網、滬昆高速連接線、紅帆鋁業天然氣供應項目、竹山公園、邊興公園、第二汙水處理廠、第二水廠等項目,帶動縣市基礎設施建設。
農林水利工程投資6543.8+04億元以上。抓好糧食增產、油茶高產基地生產、中藥材開發、黑豬黑牛產業化、小I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退耕還林、城市防洪工程、白馬、大梅山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飲用水源保護、農村安全飲水、大中型水庫移民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
社會事業等項目投資達到65438億元以上。抓好市體育中心、市有線數字電視、市文化藝術中心建設,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婁底技師學院(籌建)、婁底衛生學校(升格為專科)基礎設施建設,新華、雙峰、冷水江人民醫院整體搬遷。
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0多億元。
城鎮以下固定資產投資60多億元。
努力拓寬項目融資渠道。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25億元以上,爭取全市銀行機構新增貸款6543.8+00億元以上,確保中小企業和“三農”貸款增長25%以上。年內,婁星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新化設立1村鎮銀行,冷水江、新化、雙峰分別設立1小額貸款公司,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使我市成為全省首個“金融生態示範市”。擴大省級上市企業儲備庫資源,重點推進婁底紅太陽新材料、三泰軋輥上市。加快投融資平臺建設,進壹步做大做強市城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力爭實現融資總額超過6543.8+0.8億元。
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認真總結“十壹五”規劃實施情況,深入分析“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新背景、新形勢,立足我市發展定位,整合服務長株潭,集中民智,加強研究,更高起點科學規劃未來,加快我市“三基地壹中心壹樞紐”(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特色裝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文化生態旅遊休閑基地、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建設。
(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為“三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規模化,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遏制耕地拋荒,改造中低產田,確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0萬畝,總產量654.38+0.65萬噸以上。做好糧食收儲工作,確保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進土地依法有序流轉,繼續培育種養大戶,抓好養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重點扶持壹批實力強、勢頭好的龍頭企業,確保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20%以上。加快組建畜牧業、米業、特色水果、蔬菜、永豐醬業和林業等產業集團,力爭年內創建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加快農業標準化工作,逐步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動植物病蟲害防控,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面向“三農”的氣象水文服務水平,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60萬千瓦以上。積極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全面搞活農村經濟。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積極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培訓農民26萬多人,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165438+萬人,增加了農民工資性收入。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和在家鄉創業,支持農民創業增收。加大扶貧和水庫開發力度,加強對庫區移民的扶持。
加快新農村建設。進壹步完善“領導辦、幫扶部門、幹部駐村”工作機制,繼續抓好78個省級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重點建設6個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片),加大財政投入和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加強農村住宅建設規劃管理,增強新農村建設整體實效。落實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水利的決定,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計劃的17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等各項水利建設任務。加強農村道路、能源、水毀工程修復和物流、通信等設施建設,加快新化、漣源農村電網改造。加快推進農村清潔工程省級示範村建設,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著力改善村容村貌,逐步實現“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的目標。
(四)努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增強區域經濟承載能力。
積極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城市、交通樞紐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和諧文明城市”的目標,切實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帶動力、輻射力和競爭力。完善城市規劃,加強規劃管理,嚴格執行規劃。加快環路和幹道改擴建,完善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客運、垃圾處理、汙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力爭三年內從根本上解決城市飲用水水質問題,基本實現城市汙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啟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活動,強化城市管理,加強基層社區建設和基礎工作,大力實施“凈化、有序、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加快縣城、城市和小城鎮的擴容提質。推進冷水江市東擴和漣源市東擴,加快雙峰北新區、沿江風光帶和新華環城西路、北塔綜合區等重點項目建設。以重點鎮和示範鎮為突破口,加強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發揮小城鎮連接城鄉、輻射農村、擴大就業的功能。探索放寬城鎮戶籍限制,創造條件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充分發揮城鎮化在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中的積極作用。
(5)有效促進城鄉消費,培育壯大第三產業。
努力促進消費。繼續推進“千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繼續實施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和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擴大城鄉消費。加快生活服務業升級,積極引導和培育汽車、文化、健康醫療、餐飲等消費熱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保險證券、信息咨詢、會計法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和使用,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進壹步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旅遊業發展。鞏固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成果,改造旅遊幹道,進壹步完善等級景區服務支撐體系,促進景區旅遊、農業觀光旅遊、工業旅遊協調發展,實現旅遊接待人數突破7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增長30%以上,努力把旅遊業打造成為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積極推進曾國藩故裏、熊山、梅江、龍山等景區的統壹開發,以及水富旅遊示範區、神仙村景區的整體招商,實現景區建設的大跨越。舉辦婁底(長沙)旅遊文化宣傳月、湖南大梅山文化旅遊經濟圈高峰論壇等活動。加強旅遊資源保護,落實《湖南省紫鵲界梯田眉山龍宮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支持新化創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六)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搞好“兩型”社會建設試點。加快編制《婁底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婁底市“兩型”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水富示範區總體規劃》、《水富示範區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狠抓工業項目前期工作,跟進“兩型”工業項目建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創新資源開發管理機制,促進體制機制對接。積極開展“兩型”示範活動。
積極擴大招商引資。辦好第三屆中國中南建材家居博覽會和首屆樓商大會,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湘臺經貿洽談會等重大招商引資和貿易活動,爭取機械裝備制造、新能源原材料、生態休閑旅遊、環境保護等壹批重大產業項目落戶我市。進壹步創新服務方式,強化目標管理,完善獎懲機制,形成招商引資合力,註重招商引資實效,確保內聯投資6543.8+000億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6543.8+050億美元以上。紮實做好外事僑務工作,充分發揮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作用,積極招商引資、引智引智。加強項目履約調度和跟蹤,提高簽約項目履約率。加快婁底鐵路口岸建設,改善外貿基礎條件,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
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穩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做好第二輪農村土地延伸後續完善工作。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抓好婁星區、冷水江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和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改革,探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壹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建立國有資產預算制度,加強企業改制後的社會管理,加快市屬國有企業和省屬企業改制。完成市、縣、市、區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推進“直管縣”財政改革,落實財政、投融資、價格等各項改革政策措施。完善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機制,鞏固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成果。
(七)繼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積極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各類服務業加快發展,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求職,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和中小企業就業創業,新增城鎮就業2.9萬人,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1.6萬人,繼續保持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切實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著力加強民生保障。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整體生活水平。做好失地農民保障工作。推進婁星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參保率達到80%以上,積極爭取擴大試點覆蓋面,努力保障農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推進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擴面和基金征繳,新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75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登記人數63萬人以上。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新增8000套廉租房和2500套租賃補貼,支持農村危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為老百姓辦實事,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建設教育強市,著力加強基礎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進壹步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制度改革,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加快基礎教育設施建設,三年內解決城區閱讀困難問題。逐步完善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支持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迎接教育部合格學校評估驗收,支持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瀟湘職業學院發展,進壹步加強婁底衛生學校、婁底技師學院的升格準備。推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快社區衛生和農村衛生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以上。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做好紅十字工作。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全面推進文化強市戰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農村書屋、鄉鎮文化站和社區文化建設,加大網吧整治力度,繼續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和新聞出版,不斷完善文化服務體系。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積極申辦湖南省12運動會。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完善管理機制,提供優質服務,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確保公眾食品藥品使用安全。繼續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和“雙擁”活動,搞好民兵預備役,密切軍民關系。加強人防工作,發展老齡事業,重視革命老區工作,認真組織實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啟動第二輪地方誌編纂,做好民族、宗教、地震、臺灣、檔案和保密工作,重視和支持工會、* *共青團、婦聯工作,大力發展婦女兒童事業。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創新信訪維穩機制,開展“信訪基礎年”活動,強化信訪責任,對重大信訪事項跟蹤督辦,限期辦結,著力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建設信訪接待中心。強化安全發展理念,推進“平安鄉鎮”、“平安縣市”創建,加快科技興煤步伐,加強瓦斯治理基礎工作,提高煤礦開采機械化水平,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落實治安措施,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繼續深化道路交通、非煤礦山、煙花爆竹、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消防等重點行業安全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夯實治安巡邏、電子監控、社區和農村警務等防控基礎,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增強控制違法犯罪源頭的能力。重點打擊暴力恐怖、涉黑涉惡、黃、賭、毒、搶,進壹步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