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快速發展的供熱形勢,許多南方城市已經開始逐步探索實施集中供熱。上海壹些地方積極探索分布式供能。上海申能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新能源服務企業。該公司已啟動分布式供能示範,通過天然氣分布式供能系統向壹些醫院和大型企業提供冷熱電聯產,並計劃擴展到居民區。2006年,湖北省武漢市啟動“冬暖夏涼”工程,將集中供熱作為民生工程,旨在通過鋪設完善的城市供熱管網,解決居民集中供熱問題。2012年,該項目已惠及20000多個家庭。湖北黃石、江西九江等其他中小城市也開始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
按照現行規定,我國供暖地區壹般為年平均氣溫小於等於5℃且天氣持續90天以上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我國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準為16℃-18℃。(新浪。com)
據統計,自2013,65438年10月4日以來,關於南方是否應該采用集中供暖的討論,在網絡上引發了數千萬網友的熱議。通過調查發現,南方80%的網友認同南方供暖,但都擔心南方供暖不行。就此話題,記者專程采訪了黑龍江省人大代表、中匯地熱董事長尹惠來。
尹惠來說:“溫暖的房子是最大的民生。誰說南方供暖不行了?雖然在南方既有建築上實施集中供暖極其困難,但新建建築沒有問題。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在南方新項目中大力推廣建築節能,達到國家建築節能標準。這樣,無論是夏天的空調,還是冬天的供暖,都會大大降低電、煤、氣的能耗。就像電和水壹樣,壹戶解決,壹戶解決。也可以實現加熱。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大規模使用集中供熱:前蘇聯和中國。我們不會總想著集中供暖,因為建築能耗是南方制約供暖的最大問題。只要解決了建築能耗問題,就可以用很多先進的技術產品來滿足南方分散供暖和集中供暖的市場需求。比如在新材料、新技術、可測量、智能化的供暖產品上下功夫,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中國建築特點,滿足南北供暖市場需求。所以要綜合考慮問題,不能執迷不悟。就南方供暖問題而言,要因地制宜。現在國內外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供暖產品和方案。它們可以實現分戶、分室、集中供暖、集中控制、遠程控制的功能,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隨時調節自己的溫度。這些新型智能供暖產品絕對可以打破南方居民冬季供暖的困局。讓南方的老人、孩子和更多的家庭有壹個更溫暖、更舒適、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在2012年3月5日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四川政協委員張曉梅在《北方集中公共供熱向南方延伸》的提案中指出,傳統的秦嶺-淮河供熱線已經過時,南方的寒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而南方地區從2008年開始多次遭遇‘寒冬’,公共供熱應該向南方延伸。”因為南方雨水太多,濕度大,有時候看起來氣溫只有0℃左右,實際上遠比北方零下5℃的幹冷溫度,甚至零下10℃要冷。“張曉梅4歲時隨父母生活在四川,非常熟悉南方的天氣。”因為沒有公共供暖設施,南方的冬天其實比北方更難過。另外,南方寒冷潮濕,容易得關節炎、風濕病等“區域性疾病”。近年來,中國南方出現了幾次“寒冬”。自2012初霜以來,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數次,江浙大雪,湖南貴州冰凍,就連往年大多溫暖如春的兩廣壹帶北方地區也凍得雪花飛舞。解放初期,國家制定秦嶺淮河供熱線,考慮到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合理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壹些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有道理的。“南方城市普遍使用空調和電暖器來度過寒冷的冬天,這不僅浪費資源,不利於節能減排,增加了人民的經濟負擔,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張曉梅說。
鑒於此,張曉梅建議,向南方地區提供集中供熱,將惠民工程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由國家和省兩級根據重點工程的金額投入建設資金,將城鄉居民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上海、湖北、安徽、江西、貴州、雲南、重慶、四川及其毗鄰地區人口45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5。如果能下決心實行冬季集中供暖,不僅可以提高南方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還可以拉動內需,因為供暖服務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2013,1年初,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偏低。南方供暖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南方是否需要供暖,南方如何供暖,南方供暖有哪些難點,線上線下都在熱議。
著名節目主持人莫菲呼籲南方集中供暖。
Morphy:今年冬天是南京十年來最冷的壹個冬天,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話題再次被擺上臺面。據報道,有專家表示,南方不適合集中供暖,因為南方居民習慣了冬季濕冷的氣候。如果突然進行集中供暖,可能會導致居民不適。拜托各位專家,能不能找個符合正常智力水平的理由?附:能公布壹下這位專家的名字嗎?
墨菲:兩會即將召開。在這個28年來最冷的冬天,如果南方省份的代表委員們沒有更好的提案,不妨再提供壹次熱身服務。此事雖大且復雜,但事關民生,應聽民意;雖然可能說白了,但是要說白了,要爭取!昨天《人民日報》的民意調查顯示,大約80%的人贊成南方集中供暖。妳呢?
經濟學家李自凱:中國南方不適合傳統的集中供熱。
李自凱:南方冬天應該供暖嗎?本來就是南方人冬天願不願意花錢取暖的問題。現在變成了政府是否應該花錢讓南方人冬天取暖的問題。估計以後類似的有預設答案的問題會層出不窮,把稅收越推越高。規律是:壹涉及到公共政策,很多人的智力馬上退化到善變的猴子水平。
李自凱:無法分戶計量的集中供暖,在北方引發了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和人際矛盾。如果擴展到不那麽冷的南方,只會制造更多的麻煩和糾紛。政府拒絕建設這種後患無窮的公共設施是對的。南方想取暖的家庭已經有了獨門取暖器、電暖器等設施。
李自凱:北方集中供熱與單位制相結合。某單位員工住幾棟樓,這些樓的取暖費由單位承擔。這種過時的福利制度在單位制解體後早已難以維持。但是為了維持供暖,不知道政府補貼有多少。但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會有免費的午餐,也不會有免費的暖氣。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中國電采暖之父尹惠來開辟了華南地區采暖的新方向。
尹惠來:在2012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張曉梅提交了壹份提案,建議南方冬季實行集中供暖。但上述提議並未得到政策層面的認可,南方集中供暖的聲音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綜上所述,南方實施集中供暖的難度很大,而南方城市居民對冬季供暖有著迫切的需求。在2012年3月召開的第八屆綠色建築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示,集中供熱不能盲目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的威脅很大。
尹惠來:其實這裏的“集中供暖”指的是北方那樣的傳統集中供暖模式,不適合搬到南方去用照片。大家都在討論的南方是否需要供暖又是壹個問題。而且,這是壹個不容置疑的問題。早在2008年,我就已經提出了南方需要供暖的觀點。但需要的是更環保、更合適的加熱方式。2010中匯地熱作為國內最大的電采暖企業,已經提供了最適合南方采暖的解決方案,並在江西、江蘇、湖南、浙江等地的多個公共及民用建築中成功實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才是真正適合南方的暖氣。
網友:舉手贊成,希望早日實現!
這壹建議壹經張曉梅的博客和微博發布,立即引來壹片掌聲。“好提議,支持!我是壹個從北方來到南方定居的人。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難過多了。我真的希望這項建議能夠盡快獲得通過和實施。南方的冬天真的像壹年,呆在室內就像冷水潑在身上,從皮膚到心臟!冬天去北方或者美國,免得凍死!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麽公共供暖只惠及北方,但是不知道博主的這個提議能不能成為現實。我很期待!!!".....從留言中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網友都投票支持該提案。在留言的網友中,他們來自武漢、蘇州、杭州、成都、廣州等南方城市。
民生慈善
政協委員、貴州省環保廳副廳長曲: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實施供暖是必要的。據統計,從1961到2011,貴州* *共出現104次省級冰凍過程。北方集中供熱室溫標準為16℃-18℃,而南方大部分地區冬季平均氣溫低於16℃。出現雨雪天氣時,長江流域氣溫普遍低於10℃,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下。
政協委員、上海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裏外壹樣冷。睡覺起床都是考驗,這是很多南方人的親身經歷。我在山東老家的時候,腳上從來沒有凍傷。二十年前我到了上海,那壹年我凍傷了。南方壹旦氣溫驟降,醫院門急診量會明顯增加,尤其是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南方供暖是好事。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振樓說:秦嶺-淮河線是壹條籠統的“供暖分界線”,“壹線定南北”並不嚴謹,但如果供暖要向南擴展,下壹條線該劃在哪裏?供熱作為壹項大規模、系統化的公共服務,涉及規劃、建設、能源、金融、技術、人才等多個方面,南方地區也缺乏相應的經驗,應“未雨綢繆”,不可操之過急。
重復勞動,利用率低,建成後能耗巨大。
壹些專家反對南方的集中供暖。除了建設成本高,建成後利用率低,設備浪費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能耗。有專家算了壹筆賬。南方城市居民采用的取暖方式,如電暖器、空調等,每年每平方米耗電6至8度,相當於兩至三公斤煤。而集中供暖每年每平方米要消耗15到20kg的煤。如果在南方推廣集中供暖,會帶來巨大的能源消耗。
無錫市建築研究院設備總工程師沈鶴榮說,“與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時間短,設備建成後利用率低,會造成設備浪費,增加年運行費用。而且對於南方居民來說,習慣了冬天濕冷的氣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會導致居民的不適。”
是“集中整合”還是“統分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全國道德模範”溫華誌說,南方地區應科學規劃,在適宜的地方實行集中供熱,采用“集中供熱,分戶計量”,防止資源浪費。建議將湖南等省的集中供熱項目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設資金由國家和省兩級按重點項目投入,城鄉居民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
曲委員:公共供暖不等於全市“壹刀切”。部分地區可采用“單戶”供暖方式,供暖時間根據氣溫變化而變化。比如南方壹些地區使用的地源熱泵系統,利用淺層地能進行供暖和制冷。冬季熱量從地下土壤傳遞到建築物,夏季再將地下冷能傳遞到建築物,每年形成冷熱循環。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權:供暖很重要,也要註意保暖。要切實提高建築的“暖質”。建造“保溫建築”和“保溫住宅區”可能初期投資很大,但長期效益也很大。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推廣,及時制定標準和規範。
如果城市解決了,農村呢?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水礦集團董事長魏:南方農村供暖條件不具備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居住分散,管道等供暖設備建設成本高,難以實現大規模供暖;二是農村房屋保溫效果不好。地質條件和建築結構不利於保溫。另外,潮濕的空氣無孔不入,只能靠燒煤生火和空調取暖。最現實的辦法是政府在用電和購煤方面給予適當補貼,減輕農民取暖負擔。同時,通過“直接貨幣補貼”,讓群眾改竈,防治地方性氟中毒。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盤縣縣長鄧誌紅:南方廣大農村主要靠燃煤取暖,效果不好,影響環境質量。從長遠來看,隨著城鎮化率的上升,農民集中居住程度的提高,供暖條件的逐步改善,農村供暖是可以逐步實現的。特別是壹些資源能源豐富、已規劃建設集中供熱設施的城市,可以考慮向周邊人口密集、居住相對集中的小城鎮延伸。全國平均氣溫為近28年來最低。
每到冬天,南方集中供暖的聲音就起來了。地雖分南北,人無二異。為什麽北方人有暖氣,四季如春,政府還補貼?南方人要忍,還是自己想辦法?另壹方面,南方壹定要走北方的老路嗎?如果還提供集中供暖,能源能支撐嗎?
本報推出系列調查,今天是第壹個。
南方氣溫也很低。
全國平均氣溫為近28年來最低。中央氣象臺預計,8日起,我國南方地區將再次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
南方有多冷?本報記者奔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漢、長沙、重慶、成都、貴陽等南方10城市,攜帶溫度計在室外、無暖氣家庭、自熱家庭、集中供熱小區、大型商場、省(市)政府大樓等地測量溫度。
大多數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每年最討厭冬天:日照少,多濕多冷,從65438+2月到次年3月要忍受130天左右的冬天。
杭州市民在雨雪中度過數日,氣溫壹再走低,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至6攝氏度。而且南方雨雪天典型的“濕冷”味道比北方同溫度的天氣難喝多了。
這種情況也是千裏之外貴陽的真實寫照。
貴陽的冬天,雖然氣溫和北方相比不是很低,0攝氏度以下的時間也不長,但是由於貴陽的氣候濕度大,每到冬天,寒風凜冽。
元旦前後,貴州遭遇大範圍強降溫天氣過程。走在貴陽街頭,穿著羽絨服、耳罩、雪地靴的行人比比皆是。
記者在成都調查時也發現,僅從數字上看,成都的室內溫度並不是特別低,但是成都的濕度很大,人會感覺特別冷。
重慶主城區天氣陰沈,記者在主城區用酒精溫度計測得的室外溫度為5攝氏度,感覺有明顯的霧化現象。
在長沙,1月以來室外溫度不斷下降,商場成了最熱的地方。商場裏的溫度讓人覺得仿佛又是壹個季節。
沒有暖氣的煎熬
南京的氣溫是3攝氏度。在下關區新民路的壹間低矮平房裏,80多歲的孫穿著厚厚的棉襖坐在門口取暖。這個特別冷的冬天對老人來說特別難熬。
剛到武漢的方先生,在家不管是吃飯還是看電視都穿羽絨服,顯得更加臃腫。
“妳在外面穿多少衣服就得穿多少,有時候還得穿更多。”方先生跺著腳說,武漢的冷夾雜著濕氣,刺骨刺骨,多穿點衣服都受不了。
在上海,很多居民陷入兩難境地:開空調,每個月用電量至少四五百度。要知道,上海階梯電價第壹檔的標準只有1560度,壹個冬天全年額度就沒了;不開空調,只能“低頭縮脖子”,全副武裝。
對於許多杭州市民來說,從寒冷的戶外回到同樣寒冷的家,他們不敢脫下羽絨服。即使開了空調和電暖器,時間長了也會有點熱。經常是空調開了壹晚上,室內溫度不上升幾度。越到晚上,手腳越冷。
在合肥,很多居民都說合肥的冬天很難熬,洗澡和起床都意味著嚴峻的挑戰。
在南昌市民徐萍的家裏,記者看到客廳有1的落地式空調,三個臥室各有壹臺掛式空調;另外還有電暖器和熱水袋。家裏每個人都要穿厚棉衣,這和在戶外穿衣是壹樣的。家裏客廳的空調平時不開,只有特別冷或者有客人來的時候才開。壹般是坐在小電暖器旁邊取暖。
居民呼籲集中供暖。
在杭州本地的網絡論壇上,有不少渴望集中供暖的聲音:“如果杭州用無汙染的天然氣供暖,而且價格合理,老百姓壹定會雙手雙腳歡迎。”“取暖費不貴,但比電費便宜。而且每個房間都是暖氣很暖,不像空調只有壹比壹。”
在合肥,集中供暖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很多從北方來合肥工作生活的人大呼南方冬天太冷,呼籲盡快室內集中供暖。
在貴陽,很多居民反映,冬天家裏電費大幅上漲,大部分是用電器取暖造成的。居民希望提供集中供熱設施,這樣不僅可以節約用電,還可以解決冬季室內供暖的問題。
在南京,對於孫這樣的低收入家庭來說,沒有空調,沒有電暖器,所以禦寒的方式比較原始:白天保暖,晚上用熱水袋。無論是否采用集中供暖,政府還是要考慮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享受不到溫暖的家庭。
南方城市也嘗試了集中供暖,居民從中受益。
南昌滿庭春小區是市區少有的集中供暖小區。記者剛到居民徐春梅的家門口,壹股熱氣撲面而來。在屋裏坐了壹會兒,他覺得全身都暖和了,不得不脫下厚厚的羽絨服。
小區利用淺層地熱資源實現集中供暖,24小時為居民供暖。今年冬天以來,近兩個月,按照每平方米5元的取暖費,徐春梅壹家花了420.40元。
“現在屋裏真暖和。冬天比以前舒服多了。沒想到,我們也享受到了暖氣!”徐春梅的妻子高興地說。建議壹:南方供暖問題要突破體制,按需提供。
對於供暖問題,首先應該在制度和政策上有所突破和改革,與時俱進地根據城市氣溫實際情況動態劃定南北,而不是壹成不變。這樣就可以解決南北供暖特權的地域之爭,把問題的研究還給科學。
南方確實極度濕冷,但這主要是外面的感覺,而室內溫度壹般在零度以上,人體感覺比室外好很多。因為集中供暖只是提高了室內溫度,並不能讓整個城市都熱起來,也就是說供暖並不能解決濕冷的問題。綜合來看,供熱權的普遍性仍需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需要,以科學發展和節約資源的理念來提供。比如在壹些電力供應緊張,無法使用空調供暖的偏遠農村地區可以進行集中供暖,而對於普通的城市建築仍然以電采暖為主,而不是簡單的全面規劃。
建議2:集中供暖不現實,應考慮替代方法。
南方的冬天真的很冷,尤其是長江沿岸。這些年來,全球變暖後,水汽蒸發增加,但冬天變得更冷更潮濕,所以南方供暖是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是供暖和大規模集中供暖是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大規模供暖是非常不經濟的。像北方壹些特別冷的地區,采暖期可能達到210天,有的地方可能達到180天,北京可能達到120天,山東等地可能達到90天左右,而南方有的地方可能達不到60天,有的地方甚至達到40多天。如果在這麽短的采暖期內建設這麽復雜的城市管網系統,全年運行時間很短,而且南方地下水位很高,管網損壞率很高,從經濟角度來說肯定不適合。
而且南方更大的問題很可能不是集中供暖的問題,而是提高建築的保溫水平。南方大部分是單層玻璃,北方是雙層玻璃。東北有些地方已經安裝了三層玻璃,甚至裏面的玻璃也被抽了真空,充了氮氣。墻體內外保溫,部分內外保溫,所以整體保溫系數很高。再加上北方持續供暖,實際每平方米的供暖量非常有限,而南方又非常潮濕,除濕會消耗很多能量。另外,房子窗戶漏風,保溫系數很低,所以能耗很高。因此,提高節能水平,因地制宜解決供暖問題可能更為重要。中國正在經歷28年來最冷的冬天。中國南方多個省區持續低溫天氣,普遍缺乏供暖設施的居民叫苦不叠。南方的供暖問題受到關註。據研究人員介紹,學術界有壹個普遍認識,南方不宜照搬北方“大而全”的集中供熱模式,否則能源供應壓力大,成本高。爭論的焦點是南方如何供暖。壹些專家認為,應該采用分散式供暖,以鼓勵使用新能源。壹些專家認為,十年後,北方將學習南方模式。
國家發改委成立了南方冬季供暖研究小組。該負責人表示,南方冬季供暖仍處於路徑設計階段。據65438+10月初消息,2012165438+10月下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3.8攝氏度,為最近28年來最低。隨著氣溫下降,南方供暖問題受到關註,更有甚者,因為有媒體報道“專家稱南方人習慣濕冷,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南方供暖問題驟然升溫。
在2012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張曉梅提出的“將北方集中供熱延伸到南方”的提案受到媒體關註。65438年10月8日,張曉梅說,近年來,南方省市冰封千裏,長江流域人民飽受寒冬之苦。不僅在張曉梅,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桂陽等地,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CPPCC)紛紛提出供暖線路南遷的議案和建議。武漢市人大代表池莉說:“隨著城市的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標準要提高,不能停留在不凍人的下限。”然而,多年來,南方冬季集中供暖壹直處於呼籲階段。65438+10月11,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已成立南方冬季供暖課題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學會低碳研究中心課題組負責人楊麗敏表示:“這個課題仍處於研究階段,壹些可行的路徑正在探索中。”壹條“線”分冷暖。
由政府補貼的冬季集中供暖是由壹條“線”決定的,這條線沿用了60年,如今頻頻遭到質疑。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介紹,1908年,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從自然地理區劃的角度,提出以秦嶺-淮河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它是中國地理和氣候的邊界地帶。秦嶺可以阻隔冷熱空氣。南方屬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於-5℃,低溫持續時間短。這條線的初衷是為當地的建築和農作物種植提供參考。據主管城市供熱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介紹,上世紀50年代,在“能源緊張”的背景下,周恩來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熱區域。
這就是中國“南北供暖線”的源頭。"用秦嶺-淮河線作為加熱邊界是不夠嚴格的."華東師範大學陳振樓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發,寒流南移,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南方的冰災。“提供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在需要供暖的時候供暖,這是毫無疑問的。”65438+10月11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蔣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