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之壹德國英飛淩科技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在《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 Review)披露其已“暫停向華為供貨”後,出面澄清。
據彭博20日報道,英飛淩發言人當天表示,該公司向華為提供的大部分產品不受美國限制,可以“在我們的國際供應鏈中進行調整”。
另壹家歐洲公司奧地利艾姆斯半導體公司(AMS)也表示,沒有暫停向華為發貨。
截至記者發稿時,英飛淩股價當日跌幅超過5%,為德國DAX指數30只成份股中最高。日經報道的ST微電子股價暴跌超過9%,是法國CAC40指數表現最差的壹次。
《日經亞洲評論》20日援引兩名知情人士的話稱,英飛淩已暫停向華為供貨。
報道稱,這是華盛頓對中國科技巨頭的打壓開始扼殺美國以外重要芯片供應的第壹個跡象。
在英飛淩被曝停止出貨之前,美國商務部上周計劃將華為及其70家分公司列入“實體名單”,禁止美國供應商向華為供貨。那麽,這樣的“禁令”對非美國公司有什麽影響呢?
按照日經律師的解釋,如果外國公司賣給華為的產品中,美國技術占壹定比例,那麽這些公司也會成為美方限制的對象。如果他們不遵守“禁令”,可能會受到美國法律的懲罰。
IC照片中的英飛淩標誌
兩家歐洲芯片巨頭的股價面臨壓力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英飛淩決定采取“更加謹慎的措施”,首先停止向華為發貨。本周將召開壹次會議來討論形勢並做出評估。目前還不清楚英飛淩在本周澄清法律問題後是否會恢復與華為的業務。
據悉,英飛淩出售給華為的產品包括微控制器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僅占前者收入的壹小部分,年銷售額約為6543.8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分析,英飛淩此舉可能會影響到歐洲和亞洲的其他主要供應商,並采取了類似的謹慎態度。根據美國的規定,未能獲得向清單所列實體供貨許可的企業也有被列入黑名單的風險。
英飛淩沒有回應對上述消息的置評請求。
消息人士還透露,歐洲另壹家關鍵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定於本周召開會議,討論是否繼續向華為發貨。目前,意法半導體的供應沒有中斷。
據《紐約時報》最新消息,意法半導體也拒絕對日經報道發表評論。
受上述消息影響,歐洲股市周壹早盤開盤,英飛淩和意法半導體的股價分別下跌3.8%和3.9%。
另壹方面,華為在亞洲的主要芯片供應商臺積電沒有停止供應,但表示正在進行“盡職調查”,以評估潛在影響。其他供應商,如東芝存儲器和日本顯示器(JDI)也表示,他們正在調查美國的行動對他們業務的影響。
觀察人士上周在網上報道稱,美國試圖阻止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這使得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也“抱怨”日本公司可能也會受到影響,該國經濟增長面臨壓力。
任:華為很好。
據《日經新聞》和《彭博新聞》報道,包括高通、Qorvo、美光科技和西部數據在內的美國芯片公司在美國政府的“禁令”下,已經暫停向華為供貨。
此外,路透社今天援引壹名消息人士的話稱,在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後,谷歌已經暫停了與華為的部分業務聯系,華為只能使用公共的Android操作系統,無法訪問谷歌專有的應用和服務。谷歌也將停止向華為提供涉及所有應用和未來服務的技術支持和合作。
對此消息,華為回應稱,公司有能力繼續開發和使用Android生態系統。華為和榮耀品牌產品,包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和服務在中國市場不受影響,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和購買。
上周六(18),華為創始人任在該公司深圳總部對日本媒體表示,即使等美國供應商不能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有問題”,“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路透社報道截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半導體產業鏈人士的話稱,華為已經將核心元器件庫存了半年到壹年。從去年開始,華為就已經做好了提前做庫存的準備,以應對今年的挑戰,備胎策略也可以保護華為免受壹些風險。
本文為《觀察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