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經濟發展最快,社會事業進步最明顯,人民受益最多。
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地方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8.42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75億元,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長265.438±0.4%。人均水平躍上了兩個大臺階:2002年人均GDP按匯率折算達到1,000美元,2005年達到2,000美元;五年兩大步。“十五”期間,隨著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出現了兩個可喜的變化:壹是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縣(市、區)綜合實力在國家統計局排名靠前。平原縣在全國的排名從2000年的553位上升到335位,四年前移了218位,平均每年50位。二是三次產業結構由“213”向“231”轉變,平原縣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大投入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使地方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工業強縣戰略成效顯著。五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6543.8+062億元,是“九五”的五倍,相當於過去30年的總和。地方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1.1.6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23億元,年均增長1.4%。工商稅收收入從2000年的1.1.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2.3億元,年均增長20.5%。
過去五年,平原縣發展最顯著的標誌是:
壹是以培育骨幹企業和結構調整為特征的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年來,工業固定資產凈值從2000年的6543.8+0.7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75億元,是2000年的4.3倍,年均增長33.9%。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30.0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6543.8+0.07億元,是2000年的3.5倍,年均增長28.6%。工業用電量從2000年的3.9億千瓦時增長到2005年的165438+2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3.3%,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壹。
規模以上企業從2000年的45家增加到2005年的130家,比2000年增加85家。利稅超億元企業由1家增加到5家,利稅超千萬元企業由3家增加到17家。重點企業對金融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德啟龍集團2000年固定資產只有2億元,現在固定資產654.38+0.5億元,增長7倍多,銷售收入654.38+0.7億元,利稅3億元,居全國第三,全省第壹。2006年實現合成氨和尿素兩百萬噸後,可居全國同行業第壹。據東方、胡平永發、鄭達紙業等。,他們每年都大踏步前進,上了壹個新臺階,都創造了五年翻兩番、四倍的奇跡。
在鞏固、擴大、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以新材料、生物制藥、機電壹體化為主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新興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05年的38%。
二是以解放思想、吸引巨大力量為特征的兩個“天字號”工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營經濟發展達到新的高潮。2002年,溫州招收600名農民;2003年,農民代表溫州當老師;2004年,百名浙商大走訪平原,解放思想“三部曲”,讓幹部群眾發展民營經濟的熱情空前高漲。到2005年底,全縣私營企業發展到1980家,比2000年增加6000家,私營企業1750家,比2000年增加1325家。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占全縣人口的比重由12%提高到20%,民營經濟繳納的稅收占全縣稅收的比重由37%提高到83%。
堅持科學、務實、理性招商,堅決杜絕汙染項目,著力引進高新技術項目,5年引進縣外資金50億元以上,500萬元以上項目120多個落戶我縣。特別是近幾年,壹大批大、高層、外資、新項目落戶平原。德帕克公司由國際知名企業Cornex Norcom投資14萬多美元建成,曾創下該市壹次到位資金的最高紀錄。臺資獨資企業金德股份的高檔五金項目,壹次性註冊資金5000萬美元,兩年投資可超過2億美元。
“十五”期間,外經貿躍上新臺階。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8830萬美元,是“九五”的4.7倍,年均增長20.4%。自營出口達41.83億美元,是“九五”的2.8倍,年均增長34.7%,經濟外向度進壹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