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前,該地區經歷了多輪勘探,實施了* * * 21口淺、中、深探井,只有部分井獲得低產工業氣流。
1)前期勘探階段:1955 ~ 1965,1 ∶ 20萬地表地質調查,1 ∶ 5萬構造詳查,1 ∶ 50萬重磁調查,發現雙石廟構造及金礦。1965至1980進行模擬磁帶地震勘探,開始由淺至深鉆探。川1井完鉆於雙石廟構造,進尺2525.08米,在下侏羅統和上三疊統有弱氣顯示。川25井在傅家山構造完成,進尺2865.5米,在嘉陵江組五段發現工業級富鉀鹵水。川64井完成於分水嶺構造,進尺5005米,未發現油氣。1980 ~ 1990,隨著川東石炭系黃龍組天然氣勘探的重大突破,該區油氣勘探壹度成為熱點,開展了覆蓋全區的二維數字地震調查,部分地區測網2km×4km。完成東嶽寨構造地震詳查,測網達到1.5km×1.5km,在雙廟場(席勒)構造進行了25.6km2的實驗三維地震勘探,完成了959.93km的2D地震勘探。在此期間,東嶽寨構造鉆遇川嶽83井,僅在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二段獲得小規模裂縫性氣藏。後來為了進壹步評價東嶽寨構造的含氣性,鉆了川嶽84井,僅在茅口組有氣顯示。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雙石1、席勒1和2完成了三口揭露石炭系的超深井。雙石1石炭系(4m)射孔酸化成幹層,在淺侏羅系有油氣顯示。席勒1井射孔酸化,茅口組見少量水。上二疊統和石炭系都是幹層,產生微氣。席勒2井在侏羅系上沙溪廟組井深測試中途獲得1207m3/d的低產天然氣產量,完井測試後在茅口組出水。此外,第二地質大隊完成了嘉陵江組富鉀鹵水的北2井鉆探。
2)勘探停滯階段:從1990到1999,油氣勘探處於相對停滯階段。在此期間,僅在清溪場構造落實了11條2D地震測線,在傅家山構造鉆了川府85井,但未取得油氣成果。在區塊東南角,原中石油完成了以石炭系為目的層的七裏23井鉆井,僅茅口組見氣,石炭系試水。
3)主要問題:早期勘探以構造圈閉為主要勘探目標,僅忽略了石炭系黃龍組主要目的層,其他層位油氣顯示不足。同時,由於采集年跨度大,測網布設不規則,采集系統和方法差異大,早期地震資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不高,不能滿足儲層橫向預測的基礎資料要求。
4.2.2.2普光大氣場的發現及啟示
21世紀,在“穩定東部、開發西部、突破南部、開拓海外”的上遊發展戰略指導下,中國石化於2000年將普光氣田所在的川東北宣漢-大仙勘探區(面積1116km2)作為戰略開發區。通過紮實的基礎地質研究,加強勘探技術研究,調整理順勘探思路,創新勘探理念,僅用5年時間就實現了普光氣田的重大突破,發現了中國最大海相氣田。截至2007年,普光氣田所在的宣漢-大仙勘探區已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3812.57×108m3,發現普光、大灣和大仙。同時獲得老君、清溪場、雙廟、毛壩溪、雙廟場等4個含氣構造,實現了“普光氣田兩年重大勘探突破、三年整體勘探”的高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普光氣田的高效快速發現得益於紮實的基礎地質研究、勘探理念的創新和勘探技術的進步。同時,勘探管理模式的創新也為該氣田的發現提供了有力支持。
2000年,南部海洋油氣勘探項目管理部接管了宣漢-大仙區塊的勘探工作。通過對前期資料的詳細研究,肯定了該區塊良好的勘探前景,認為前期未能突破可能受到“只有石炭系主要目的層”和“以構造圈閉為主要目的層”的制約,勘探技術手段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從2000年開始,安排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制定了以構造巖性圈閉為主要目標的勘探思路。本期安排的基礎項目包括:老資料復查、宣漢-大仙地區石炭-三疊系石油地質綜合研究、二疊-三疊系精細層序地層和沈積相研究、老地震資料重復處理、精細構造解釋和目標評價等。同時,部署了新壹輪地層巖性圈閉高分辨率地震采集處理。
壹年後,得益於高精度的地震資料處理和解釋,按照新的勘探思路部署了第壹批探井,包括普光1井和毛壩1井,即以長興組-飛仙關組生物礁和灘相孔隙白雲巖儲層為主要勘探對象的構造-巖性復合圈閉。2001 11 10月3日,宣漢-大仙地區東嶽寨-普光構造部署的第壹口探井普光1井正式開鉆。兩個月後,2002年10月9日,65438,部署在毛壩油田構造上的探井毛壩1開鉆。2003年6月5438+10月,毛壩1井在飛仙關組裂縫性油藏率先獲得高產。2003年7月27日至8月10,在普光1井飛仙關組二段5610.3 ~ 5666.24米井段進行常規測試。普光1井鉆遇長興組和飛仙關組礁灘相261.7m優質白雲巖儲層,宣告了普光大氣的勘探發現,證實了勘探家的預測。
普光1井重大發現後,勘探評價工作迅速展開。通過認真評價研究,部署實施了普光2井、普光3井、普光4井三口評價井。普光2井於2003年9月26日完鉆,2004年5月6日完鉆至5353米。長興組-飛仙關組優質白雲巖儲層鉆至410.2m,飛仙關組和長興組多層測試獲得高產工業氣流。普光4井於2003年2月27日65438完鉆,2004年2月30日完鉆至6122米,飛仙關組優質白雲巖儲層233.9米,飛仙關組也獲得高產工業氣流。
為加快普光氣勘探發現,實現三年整體勘探。2003-2004年部署實施了456.06km2高覆蓋、大炮檢距、寬方位的三維地震數據采集。盡快完成數據處理和解釋。基於新三維地震資料部署的普光氣田第二輪評價井為普光5井、普光6井和普光7井(萍萍1)。長興組和飛仙關組鉆遇巨厚優質白雲巖儲層和高產天然氣流,預測深度與實鉆深度誤差小於0.15%,預測孔隙度與測井解釋孔隙度絕對誤差小於0.32。
普光5井於2005年2月1日完鉆,2005年10月29日完鉆至6095.59米。長興組-飛仙關組優質白雲巖儲層鉆至356.3米,長興組獲得高產工業氣流。
普光6井於2005年6月5438+10月23日完鉆,2005年8月20日完鉆至5510m。長興組-飛仙關組優質白雲巖儲層411.2m,飛仙關組和長興組多層測試獲得高產工業氣流。
普光7平1井鉆遇飛仙關組優質白雲巖儲層175.7m,飛仙關組壹段(5571.70 ~ 5590.70m ~ 5590.70m)產氣量28.76×104m3/d。
2006年2月,通過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專家組驗收。在普光氣田,普光1井、2井、3井、4井、5井、6井和普光7井萍萍1計算的累計探明儲量達到2510.7×108m3,技術可采儲量為41km2。
普光氣田的發現和探明不僅極大地緩解了我國油氣資源的短缺,而且成為我國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陣地,為今後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提供了重要啟示。
啟示1科學正確的決策是探索發現的前提。
1998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立後,從緩解國內外油氣供需突出矛盾、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在廣泛聽取和采納國內知名專家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備戰南下”的戰略方針, 並相繼成立了南方海洋油氣勘探項目管理部和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對南方海洋油氣勘探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足夠的投入和具體的指導。 普光氣田發現後,中國石化及時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戰略由“備南”調整為“開發南”,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勘探步伐,並進行具體指揮和協調。正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帶來了普光氣田的大發現和快速勘探。
啟示二:理論認識的創新是探索發現的基礎。
只有創新才能有所突破。在壹個探索程度比較高,沒有突破的領域,如果繼續沿著前人的老路走下去,肯定只有壹條“死路”。我們必須把前人的經驗教訓作為前進的起點,敢於走出以前的認識,敢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打破以前的“結論”,在勘查理論和地質認識上實現根本轉變和徹底創新,才有勘查突破的希望。
正是地質學家在壹系列油氣地質理論上的創新,為普光氣田的發現和勘探奠定了基礎;
突破以往對開江-梁平槽的認識。
建立了有利於礁灘相儲層發育的臺地棚區和臺地邊緣區沈積模式。
建立了深層碳酸鹽巖“三元控藏”模式。
建立了“疊合盆地多期構造疊加控制多元生烴和多期生烴”模式。
建立了深層碳酸鹽巖復合控藏模式。
建立了中國南方海相深層碳酸鹽巖油氣分布及目標分類評價方法。
啟示三技術方法的創新是探索發現的支撐。
普光氣田的發現和實施得益於技術方法的創新。“十五”期間,通過技術方法攻關,形成了壹系列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地震和井筒技術方法,為普光氣田的發現和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對我國乃至世界山區深層碳酸鹽巖油氣勘探也具有借鑒意義。
地震勘探:以面向儲層的采集設計、飽和激發、高精度定位和高密度采樣為核心的山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術,以消除近地表效應、高精度疊前成像和儲層高分辨率成像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成像技術,以及碳酸鹽巖物性參數確定、儲層地球物理響應特征分析、儲層地震識別模型建立、古地貌恢復、生物礁發育區地震識別技術、儲層預測頻譜成像技術、有效性。
井身技術:采用非常規系列井身結構、防斜打直技術、快速鉆井技術和深井小間隙固井技術,實現井身結構優化,提高機械鉆速;在研究海相地層儲層特征和儲層損害機理的基礎上,發展了保護油氣層的廣譜屏蔽暫堵技術和配套解堵技術。垂直鉆井技術和空氣鉆井技術的引入,在實際應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超深層、高壓、高溫、高H2S氣藏的試氣技術,3年內安全完成了14井44層的試氣工作,準確取得了全部數據資料。初步形成了超深、高壓、高含硫化氫氣藏的酸壓技術,為氣井真實產能的體現奠定了基礎。
啟示四:探索思路的創新是探索發現的關鍵。
正確的開拓性思維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在紮實的基礎研究、地質認識和技術方法創新的基礎上,宣漢-大仙地區油氣勘探思路由前期以構造圈閉為主要勘探對象,轉變為“以礁灘孔隙白雲巖儲層為主要勘探對象的構造-巖性復合圈閉”。這種油氣勘探思路的創新是普光氣田發現的關鍵,充分體現了“新勘探區要借鑒成熟勘探區的勘探經驗,走向成熟。”
啟示五管理機制創新是探索發現的保障。
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必由之路。
中國石化集團在實施“準備南部”戰略之初,就明確提出了南部新區探索“集團決策、項目管理、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種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有兩大優勢:壹是在重大問題上集中決策、統壹協調、統壹指揮,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二是在具體實施中按項目管理,施工隊伍和科研力量全部進入市場,具有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優勢。根據中國石化公司管理體制,結合海洋油氣勘探對象復雜、戰線長、作業分散、流動性大、多專業聯合作業等特點,逐步建立了適應自身特點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科研管理模式創新激發的強大科研動力是理論認識和技術方法創新的前提。
在集團公司總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南方海洋油氣勘探堅持“海相”和“大科技”的科研思路。在中國石化內部加強華南海洋科研力量建設的同時,還加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和聯合研究,建立了強大的產學研壹體化科研支撐體系。各級研究單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具體研究內容上各有側重,* * *構成壹對。
科學規範的項目管理模式為高質量的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招標投標和合同管理為核心,制定頒布了招標投標和合同管理條例和細則,規範了招標投標過程中各項工作的操作。加強市場準入管理和施工隊伍考核,確保合格隊伍更加適用先進,結構更加合理多樣。完善了甲方的設計體系,保證了工程質量。加強了對工程全過程的監督管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在工程招標中,將招標單位提供的合格監理作為投標條件之壹,為進壹步提高監理質量、擴大監理選聘範圍、加強監督管理創造了條件;(2)聘請專職監理公司參與現場監理,加強安全管理,確保勘探效益,逐步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