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短短幾個月,壹場疫情讓整個新能源市場和資本環境突變。對於那些抗風險能力弱,掙紮在“生死線”上的新生力量來說,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因此,由於資金鏈斷裂、內耗嚴重、錯過“風口”等壹系列因素,拜騰轟然倒塌。最終,員工們等待的只是壹個停工半年的通知和繼續拖欠工資。
此時此刻,讓我們回憶壹下拜騰創始人戴雷博士的自信承諾。“在全球團隊的全力配合下,拜騰的第壹輛試制車已經下線。未來幾個月,工廠將對產品、工藝設備、生產流程和配套零部件質量進行壹系列驗證和優化工作,集中精力於2020年實現量產。”早已成為壹句空話。白騰,從黎明前到再次墜入深淵,用時如此之短,不禁讓人嘆息,註定被賦予“失敗者”的角色。
但是,即使死了,也必須承認,拜騰還是讓外界看到了壹些更“驚艷”的設計和概念。相比之下,壹些新生力量從誕生之日起,或許只能用“平庸”來形容。隨後,在產品布局、上市節奏、公司運營、品牌營銷等方面漏洞百出。更讓人不解的是,他們居然還能在這個下行的市場中悄無聲息地“存活”下來,奇點汽車就是最典型的壹個。
有壹次,我討論了壹個有趣的話題。新車最大的悲哀是什麽?我個人的回答是:“當妳犯了壹個錯誤的時候,整個行業似乎都無動於衷,甚至連舉報和提建議的欲望都不強烈。也許那才是真正的失敗。”
此刻,奇點似乎就處於這樣的尷尬境地。至於原因,還是因為過去的偏見,外界對其新聞已經麻木厭倦,也可能成為下壹個“膜拜”?
“不務正業”的沈是誰
說實話,討論奇點汽車現狀的出發點是不久前看到這樣壹則新聞:近日有媒體報道,奇點汽車創始人兼CEO沈接連發了兩個好友,但關鍵詞都是藍鯊智能電動摩托車。外界難免猜測後者應該放棄造車,開始進入行業門檻較低的兩輪電動摩托車市場。
對此,沈海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藍鯊是其之前的投資項目,與奇點汽車共同構成了“4輪+2輪”的出行戰略。”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奇點汽車創始人兼CEO的身份,沈海軍還是鯊灣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後壹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8月,是壹家生產智能電動摩托車的創業公司。
同時,奇點汽車的出行地圖包括“大車+小車、4輪+2輪、騎行+商務”三種組合,分別是SUV車型iS6、MPV車型iM8、微型車iC3的“大車+小車”組合,四輪汽車和兩輪摩托車的“4輪+2輪”組合,以及這三種車輛與智電系列電動商用車的“騎行”組合。此外,申海均還表示希望利用電動汽車的技術來改造電動兩輪車,以減小尺寸。
看到這裏,我只想說,沈的“旅行夢”在概念層面的確是完美的,但在具體落地過程中卻有點太拖沓了。無論是純電動SUV還是兩輪電動摩托車,我們都沒有真正見過。至於能否達到前者所說的“降維打擊”,不如用終端銷售的表現來證明。
此外,疫情期間,安徽起點智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已進行工商變更,經營範圍增加了體溫計、監控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和進出口貿易。對此,奇點官方回應稱“生產口罩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內部員工及其家屬的日常防護需求。在此基礎上,還將向全國和海外供貨。”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生產銷售防疫用品其實是為了解決廠裏部分員工的工資。
平心而論,從選擇進入兩輪電動摩托車市場,到生產防疫用品,賣“自保”,此時此刻,在沈的帶領下,每壹步的發展或許都有自己的考量,但好歹也有“無為”的味道。從紮紮實實的造車目標出發,有時候感覺觸手可及,但又似乎遙不可及。
依稀記得三年前,虎嗅寫過壹篇《五個造車中年人的壹天》,闡述了當時五家新車公司負責人的情況,包括、何、、、、沈。時代變了。三年後,他們有的已經帶領公司進入頭部梯隊,有的已經跌入深淵,被行業淘汰。另壹方面,沈和他身後的奇點汽車依然迷茫,未來依然未知。
五年“燒”6543.8+07億?
很多新勢力在面對什麽時候推新的問題時,總喜歡用“慢就是快”這種略顯矛盾的回答來回復。同樣,對於奇點汽車來說,從2014年2月創立到量產車型交付,它用最真實的例子向我們解釋了上述悖論。在5年多的時間裏,這家新車公司* * *“燒”了100多億元的融資,卻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回報。
據企業調查,從2015至今,奇點汽車* * *進行了6次股權融資。雖然沒有詳細披露具體的融資金額,但根據其第五大股東薄永誌東在2019年轉讓其全部股份時發布的招標公告,當時的融資總額超過170億元。目前奇點汽車的投資方有奇虎360、聯想之星、韜蘊資本、博永基金等。最新壹輪融資時間為2019 10 10月12,投資方為伊藤忠商事,融資金額近1億美元。
上述融資的目的是什麽?按照沈的計劃,主要是推進首款車型的研發、量產和後續的市場推廣。因此,根據奇點汽車披露的安徽銅陵工廠建設計劃,產業園項目總投資80億元,年產能將達到20萬輛。壹期工程占地400畝,主廠房於2017年6月開工建設,壹期廠房建設於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
2019年3月,沈再次宣布與蘇州市相城區、高鐵新城開展全方位合作,未來5年投資15億元建設奇點汽車全球R&D中心和奇點汽車蘇州生產基地,共同設立10億元智能電動車產業投資基金。
然而,就在表面上看起來並不缺錢的沈正在大張旗鼓地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時候,危機也在慢慢顯現。今年5月28日,據相關資料顯示,奇點汽車母公司智車友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為被執行人,約8703萬元股權金額被凍結。
此外,智車友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安徽起點智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近期也發生了多項變化。其中,銅陵欣榮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合夥)已退出股東行列。
這可能與沈兩年前的宣傳有關,他已經和長和定下了合作合同。2019年6月,他再次表示,BAIC昌河在江西景德鎮的工廠可以為奇點汽車提供654.38+萬輛汽車。此外,其官方表示:“公司現在的整體重點是第壹款汽車的量產。太早建廠沒有意義。”可見安徽銅陵工廠對奇點的實際作用可能在減弱。
雖然其後其官方回復稱上述變更為正常的業務變更,但此次地方政府退出股東,不免讓外界質疑奇點在安徽銅陵的發展和支持。並且根據相關媒體的實地走訪發現,奇點汽車在安徽銅陵的工廠還是壹片荒地。
前不久有消息稱,汽車運營主體智車友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獲得股權融資,投資方為珠海奧東投資有限公司和國厚資本。隨後,其創始人兼CEO沈表示:“目前融資金額為6543.8+0億元。”至於參與此輪融資的珠海敖東和國厚資本,背後依然可以看到安徽國資的身影。
奇點汽車再融資的消息傳出後不久,其官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述關於奇點汽車融資6543.8億元及股權融資的信息不實,公司CEO沈的發言也不實。”
壹個大股東的退出,壹次融資上的“烏龍”,足以說明曾經在資本市場上順風順水的奇點汽車也難以避免這個“寒冬”的到來。同時,令人驚訝的是,按照常理,在五年“燒”了6543.8+07億元之後,參考同時期的蔚來、小鵬、威馬,奇點應該能獲得壹定的行業認可度和品牌話語權。
現實是,後者在消耗各行各業諸多資源的背景下,更像是壹張充滿漏洞的“白紙”。沒有任何量產車型的支撐,沈的造車夢顯得那麽虛無縹緲。
IS6頻繁“跳票”
五年,170元融資,壹個巨大的“造車夢”,最終落地實踐的是奇點iS6車型。相比之下,幾乎同時推出的蔚來ES8、小鵬G3、威馬EX5都已經過了年度改款階段。另壹方面,奇點iS6給市場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其頻繁的“跳票”。
其實早在17年4月,13年,奇點首款電動量產機型——奇點iS6預覽版就正式亮相,當時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天奇點開始預訂20-30萬元價格區間的新車,計劃2017年底進行小批量生產,2018實現量產交付。
但之後,該模式陷入了頻繁“跳票”的怪圈。2018年10月,沈宣布奇點iS6將於當年年底量產。2018,10,沈再次宣布奇點iS6上市延期,預計在2019春節前後。
然而新年過去了,“跳票”又發生了。2065438+2009年7月,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iS6由昌河在江西景德鎮的工廠制造,今年肯定會上市。不過,或許是受疫情影響,iS6的準確時間表至今未能獲得。
不可否認,如果奇點iS6能按原計劃在2018年上市,或許還有壹戰之力搶占先機。畢竟當時20-30萬元的新能源市場終端競爭遠沒有那麽激烈,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審視標準也沒有那麽嚴格。
現在,以特斯拉的國產車型?3以及壹系列試圖“品牌升級”的新車公司的到來,這條賽道早已變得擁擠不堪。奇點iS6在沒有品牌光環加持的前提下,無論是產品力還是性價比都沒有優勢,因此“突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對於新勢力來說非常重要的線下營銷渠道建設,按照2018 1的規劃,奇點汽車首家體驗館在北京三裏屯亮相時,就宣布要在三年內在全國建設200家線下體驗店。最終的現狀是,北京、上海、杭州,奇點汽車位於全國只有上述三家直營體驗店。
周末,記者親自走訪了其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世紀匯商場壹樓的門店。第壹印象只能用“很冷清”來形容。因為除了店員,半個小時沒有其他顧客進店了解奇點iS6的情況。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壹墻之隔的李體驗店內人頭攢動,而在奇點汽車正對面的店內,則是另壹個新的頭部力量——Xpeng Motors的第二款量產車型——小鵬P7。
同時,店內擺放的藍色奇點iS6“展車”,無論內外飾設計還是整體造型語言,都無法給人帶來鮮明的“高級感”,上述觀點也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另外,對比李ONE和的P7,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試裝的原因,奇點iS6的做工細節差距很大。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產品層面還是營銷層面,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加持下,或許也預示著頻繁跳票、晚點的奇點iS6,前景早已日漸黯淡。
簡而言之,如果用壹句話來形容沈和他的奇點汽車,“早起趕晚集”可能顯得相當貼切。回到2014年,在首創集團和互聯網行業“引爆”的造車新運動中,早已實現財富自由的企業高管沈投身汽車行業。
在過去的六年裏,不管出於什麽原因,2020年成了新生力量的分水嶺。在多次產品跳票、量產遙遙無期之後,行業前景已經開始變得灰暗,沈曾經火熱的“造車夢”也在不斷降溫。
至於這家命運多舛的新車公司,會成為下壹個嗎?還是繼續堅持做更好的自己?選擇權仍在沈手裏。
文/崔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和“壹句話評論”關註微信微信官方賬號,或訪問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