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中國土豬又被記住了。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消費的約7億頭豬中,本地黑豬僅占2%左右。
但在1994之前,中國土豬的市場份額約占90%。
這種巨大的份額差距使得中國本土黑豬的地位岌岌可危。
從占領餐桌到被人記住,中國本土生豬養殖業經歷了什麽?
生豬市場巨變:餐桌上95%的豬攜帶外源基因。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養豬大國,但可能不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豬的國家。
根據充分研究的資料,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
有趣的是,古人對豬的思考不僅僅是吃。他們還用豬來祈求風調雨順,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遺憾的是,中國很大壹部分家養豬種沒有延續這壹習俗。
公開資料顯示,世界上有300多種豬,其中中國有125種,地方有88種。
根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中國特有的88個地方豬種中,已有8個豬種(虹橋豬、楊亞豬、平潭黑豬、福洲黑豬、潘閬豬、北港豬、河西豬、橫涇豬)直接滅絕,處於瀕危和瀕危狀態的有30多個品種,形勢不容樂觀。
說到本地豬的沒落,就不得不提到外地豬的進口。
中國種豬進口貿易始於清末,當時有少量美國漢普種豬傳入中國,但影響不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的生豬市場真的開始吃不消了。
當時國內豬肉消費開始增加,人們更傾向於吃瘦肉。
養殖場需要擴建,但國外豬又具有吃得少、長得快、瘦肉多的特點,於是大量引進種豬,國外豬(長白豬、杜洛克豬、約克夏豬)風靡壹時,迅速占領了中國豬圈的90%,促進了國內養殖業的發展。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當地的生豬市場被反復擠壓。到2007年,中國本土生豬的市場份額不到2%。
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是土豬衰落的全部原因。2010的口蹄疫疫情和2018的非鼠疫入侵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地方生豬的地位。
2010年中國生豬存欄量銳減,直接導致2011年豬肉價格居高不下。當年國內豬肉進口量同比增長3倍,直接超過1萬噸。
當時中國的豬肉進口貿易開放,美國、墨西哥、芬蘭等國都從中分了壹杯羹。
同時,為了恢復產能,大量引進國外種豬。
2018這種情況又重演了。
非鼠疫襲擊後,國內生豬產能驟降,此後進口肉類和進口種豬數量大增。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2020年,我國從國外引進種豬124818頭,其中2020年全年進口量為30530頭,創下十年來最高紀錄。
2021年,我國從國外引進種豬24462頭,耗資2.4億多元。
引進不是壹勞永逸的,因為國外對我們進行了技術封鎖,種子公司賣給我們的是二流種豬。經過壹定的育種過程,每壹代種豬都會退化。
盡管如此,短短40年間,在“引進-育種-退化-引進-育種-退化”的過程中,國內餐桌上95%的豬都帶了國外豬的基因,中國本土豬被邊緣化了。
原生黑豬的兩個缺點:肥而慢。
至於本地豬被邊緣化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兩點:肉肥,生長慢。
壹方面,國內生活水平提高後,瘦肉成為大家的新寵,而中國本土豬的瘦肉率只有35%左右,而外國豬似乎也有自己的瘦肉基因,瘦肉率可以達到65%以上。從商業角度來說,外國豬更占優勢。
另壹方面,在生長周期中,本地豬從出生到出欄大約需要1年,外豬吃4-6公斤飼料增重1公斤肉只需要6-7個月,外豬吃2-3公斤飼料增重1公斤肉只需要6-7個月。
本地豬賺錢的優勢是直接被外地豬碾壓。
當然,土豬也不是壹無是處。經過幾千年的“基因錘煉”,土豬的耐寒、耐熱、高原適應性、耐饑、抗病等性能依然值得肯定。
但養豬是為了盈利,養壹頭本地豬的財力物力可以養兩頭外地豬,市場自然會青睞養外地豬。
說到底,生豬市場大了以後,本地豬商業實力不強,逐漸被市場遺忘。
好在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地方生豬生存形勢的嚴峻性,從1996開始陸續出臺了各種保護政策,比如建立地方生豬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投入科技資源進行各種養殖保護方式。
目前,全國共有79個保護區和37個基因庫,包括寧鄉豬、榮昌豬、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和太湖豬、黃淮海黑豬等35個豬遺傳資源保護場,以保護物種。
捍衛本土豬:全力打造“豬芯片”
僅僅保護物種是不夠的。如何讓土豬在市場上重獲“生機”,是壹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也取得了進展。例如,2009年以來,壹些科研單位以金華豬和國外品種(杜洛克、約克夏、長白豬)為材料,培育出“白金華豬”和“金武豬”新品種,壹些專用品系將瘦肉率提高到56%。
自2011年底以來,廣東企業培育了10年皮毛黑色、肉質優良的“黑豬壹號”新品種。
2018年,成都種豬場成功選育出改良版成華豬,8個月即可出欄,保留了成華豬肉纖維多的特點,同時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國內各大豬企在養殖方面也各顯神通。
新希望六和從2008年開始建設繁育體系,目前已經培育了約12000頭純種豬。
牧源股份公司建立了獨特的輪回二元育種體系,不再依賴進口種豬。
大北農擁有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生豬繁育體系,每年提供超過65438+萬頭優質純種豬。
順鑫農業擁有國家級核心種豬場,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累計供應生豬品種約1萬種。
不僅如此,今年8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支持全國種業組建企業發展的通知》,將大北農、新希望、石聞等25家生豬養殖企業全部納入補短板組建,官方率先加緊培育“豬芯片”。
可以說,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在全力加快種豬育種,努力解決種業卡殼問題。
有專家建議,國內育種應該借鑒壹些發達國家的模式,享受數據聯合育種。
只有解決了育種問題,瀕危豬種才有機會“復活”。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能做研究,不能參與育種,但是可以為市場選擇——吃!生活水平高了以後,除了吃,還要追求吃香!作為中國的初級肉類消費品,本地豬肉選擇越多,市場越大,也越容易商業化。
令人欣慰的是,廣州等沿海地區的土豬市場份額從最低的1%回升至10%。
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未來的某壹天,土豬將再次大規模走上中國人的餐桌,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