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簡介
《商業創新現場》是用友和鈦媒體聯合推出的壹檔技術型商業綜藝視頻節目。通過代表性行業的真實創新場景,以企業家王文靜的視角,走進中國極具創造力的代表性企業;與創業者對話創業者,進行壹場觸及商業靈魂的對話,還原產業互聯網時代商業創新的方法論。首播於用友微信官方賬號,視頻號。和鈦媒體App每周壹。
《商業創新場景》第壹期聚焦“‘止血藥’的產業互聯網之旅”。這種神奇的“止血之藥”就是我國傳統的珍貴藥材三七。節目組在總結第壹期為什麽特別選“三七”的時候,大家壹致認為“三七”有四個特別的代表:特別偏遠的地區,特別落後的產業,特別大的困難,特別少的資源。然而,就是這樣壹個特別冷門的“三七”,卻走在了數字智能的前沿。
本期節目特別邀請在雲南種植三七三代的文山市苗鄉三七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直擊中國傳統名貴中藥材產地,看數字智能技術的應用和工業互聯網的構建如何賦能農業和流通服務,重建更廣闊的產業生態。與此同時,王文靜和余也進行了壹次有趣的談話。
“其實我們是在殺死自己,我們還在用我們的技術幫助別人殺死我們。”文山市苗鄉三七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笑著說,搭建三七產業平臺,就是把公司原有的流通業務砍掉了。然而,他卻毫不猶豫地“殺死”了自己。對他來說,這是走上產業升級之路的必然意識。
然而,當理想照進現實,當先進的數字技術遇上傳統的中草藥,對話語言和思維邏輯就完全不同了。苗鄉三七和用友這兩種完全不同經濟形態的代表,將如何跨越農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鴻溝?
古老中藥材的商業創新圖景正在慢慢展開。
“止血藥”壹直難以產業化。
“仙人傳世,絕命仙丹無價。”明代的出版物《神仙傳術方集》(公元1378年)是這樣描述三七的價值的,並將三七命名為“奪命之龍”。200多年後,嘗遍各種草藥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三七。“此藥性溫味甘,為陽明厥陰之藥,故能治諸血病,猶如竭麒麟、紫礦。
這裏的三七是指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幹燥根和根莖。三七因其止血、抗血栓、補血等功效,在中國作為傳統中藥材流傳了幾千年。基於現代藥理學對三七成分的研究,相當數量的三七中成藥用於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心絞痛患者常用的復方丹參滴丸的主要成分是三七,雲南白藥集團旗下的壹系列藥物的主要成分也是三七,尤其是郭超的牙膏田七。三七已經成為現代生活離不開的珍貴藥材。
三七那麽值錢,生長條件卻極其苛刻。主要局限在北緯23.5度附近的中高海拔地區。它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全球分布範圍極窄。可視為中國特有物種,全國三七產量90%在雲南。
在種植上,三七也有兩個難點,壹是種植周期長,二是連作障礙。三七種植後,壹般需要三年挖掘,種植年份不到三年,藥用價值很低。三七連作障礙主要是指壹次收獲後,三七的地塊要休耕20年以上才能再次種植,不休耕就會發生根腐等病蟲害。因此,如何找到下壹次播種的土地,是三七種植戶的壹大難題。
另壹個問題會出現在三七的采季。三七從采挖到被買家拿走,要經過儲存、修剪、烘焙等等很多程序。壹般這個時候,三七種植戶都會到處尋找加工場地。如果他們租不到加工場地,就只能在路邊或者露天加工。下雨的時候三七會發黴發臭。種植者還需要找零工下車,放置,修剪三七。采礦季節很難雇到零工,成本也很高。
工業互聯網來了。
於家從祖父那代開始種植三七,至今已有75年歷史。從祖父於在抗戰時期用三七治病救人的理念,到父親於種植無公害三七,作為第三代傳人,於如今已經將三七帶上了技術驅動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創新之路。“妙香三七品牌創立20年來,產業基礎和產業能力都在,但我們沒有數字技術能力。”後來,余找到了用友數碼科技的同事。
“2018年4月,我們公司管理層齊聚壹堂。當時是討論現場。10年後這個行業的場景會是怎樣的?我們畫了壹張圖,後來變成了工業互聯網地圖。”在本次《商業創新現場》采訪中,於回憶了參與搭建智慧農業平臺的全過程。
“他(於)希望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升級這個行業,這種情緒對我們很有感染力。”用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文靜說。壹年多後,用友派出十余名工程師紮根苗鄉三七工業現場,開始了智慧農業平臺的重建進程。
現在從雙方背景來看,壹邊是接地氣的農業科學家代表,壹邊是已經遠離田間地頭的數字技術專家,背景不同,話語不同,立場不同。“我們非常非常傳統,用友走在互聯網數字技術的最前沿。”於不言而喻,雙方的對話語言和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在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碰撞,有時甚至爭吵,然後不斷融合,互相理解。”
最後,三七產業互聯網平臺,在整合用友商業創新平臺(用友BIP)和妙享三七產業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采用共創共建的模式,搭建行業級和社會級商業創新平臺。平臺基於精準的用戶場景,從企業到行業重構傳統作坊式運營模式,整合三七種植、加工、倉儲、交易等產業要素,打通三七產業鏈農工商端全流程。
目前,平臺已積累生態會員8000余家,三七產業參與者近30000人,服務面積16983.51畝,交易商品和服務3600余種,活躍率超過70%。加工、倉儲、銷售、貿易各項指標快速增長,極大推動了三七產業新的轉型升級。
通過三七產業的互聯網平臺,三七的傳統養殖&;經過壹系列的轉型升級,貿易模式實現了業務創新和轉型,促進了其行業的高質量和智能化發展。該平臺也成為雲南省委、省政府建設“數字雲南”的最佳實踐之壹。
回憶起這段歷程,王文靜總結道:“三七智慧服務平臺的後端其實采用了‘平臺+中間平臺’的思路,然後根據苗鄉三七的業務需求,對前端應用進行了徹底的重構。經過探索,我認為這種模式仍然是正確的。”王文靜認為,苗鄉三七的創新之處在於,三七智能服務平臺對苗鄉三七業務的幫助,不是幫助其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數字經濟,而是實現從農業經濟直接到數字經濟的跨越。
更多精彩內容,打開用友視頻號或鈦媒體App觀看專題視頻,歡迎在評論區參與討論。
(溫馨提示:三七雖然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但並不是“適合所有人,可以長期服用”。有禁忌癥。建議遵醫囑科學服用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