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娛樂市場流水線生產的黃金作品。近年來,每年都會有大量同類型的電影上映,但沒有壹部能達到《無間道》的高度。
原因歸結到壹點,就是“貪”,貪速度,貪金錢,貪方便。
妳可以在其他電影裏找到類似的劇情,配角,僵硬的友情,這已經成為標準模板。這樣拍可以賺錢。問題是演員在這個商業鏈條上只是走過場,怎麽會有經典?
沒看過使徒行傳的電視劇。我不知道余詩曼在電視上表現如何,但她在電影裏是個災難。
文似乎不明白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壹開始余詩曼濃濃的TVB風格讓人懷疑她是在看電視,後來表現的很膚淺很尷尬。
我很高興看到余詩曼在整部電影中遊戲結束,但後來我知道她又活了,有壹種想死的沖動。
導演最大的問題是不用力拍子,而是要把握所有的元素。結果竹籃打水壹場空。
當初有摩托追逐,有賽車,有地下基地,有高科技犯罪,什麽都有。但對於電影來說,商業娛樂元素與其情緒和臥底的悲劇相沖突。
這就像壹碗加了糖和鹽的面條,很別扭,很難下咽。
巴西毒窟的場景從全景開始,從高空俯瞰鏡頭。
在陌生而孤獨的環境中,毒販驕橫跋扈,能明顯感受到危機感。
但是,打完之後,有壹種賣燒餅的熱潮。
遠不及《上帝之城》的沖擊力,主角的冷靜讓人懷疑內容的真實性,過多不必要的鏡頭打破了敘事的平衡。
很明顯,這是導演的問題。
電影還是以兄弟倆為主,還是打了壹手爛牌。
我以為《禁毒》給了港導演壹個教訓,沒想到文又重蹈覆轍。
港片裏的兄弟情,只能用特別直白的方式表現出來。他們在《禁毒》裏唱過,但在這部電影裏他們直接說:“做兄弟,在妳心裏。”
以前叫兄弟,現在只能算基友。
張家輝和古天樂之間有曲折。
臥底身份的不斷反轉,讓背叛和相互算計的戲碼不斷上演。雖然這些反轉讓觀眾燒腦甚至驚艷,但是滿滿的設計感毀了這道菜。
“工匠精神”讓兄弟情顯得不真實,人物情感邏輯行為的選擇讓人覺得不可信。
電影中莫爾斯電碼的濫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無間道》中莫爾斯電碼的使用有針對性,有偶然性,有說服力。
影片中,在不知道身份的情況下意外使用莫爾斯電碼,讓觀眾對這樣的小概率事件產生了懷疑。
真巧。每次都讓妳發現?拍電影也要講科學!
至於本片中的反派,顯然導演無意豐富這個形象。
不如《禁毒》裏的反派。
這明顯就是壹個吊的情況。
最終,兩兄弟被顏能石打得壹死壹傷草草收場,明顯頭重腳輕,虎頭蛇尾,結局難以令人信服。
這顯然是導演的潛臺詞:“該死,我編不出來。妳們兩個去死吧。”
張家輝和顏能石同歸於盡,跪下磕頭,讓人很難感受到兄弟情,就像禁毒的結局,設計感很強。
遠不如《無間道》裏傻強和梁朝偉的小支線真誠。
說到支線,當女秘書和吳鎮宇去世時,他們反而被感動了。
因為沒有重復設計,所以讓這兩個角色簡單真實。
地下通道女秘書這出戲的構圖可謂是影片的壹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