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電流的條件:第壹,要有電流;第二,電路是路徑(或閉環);
3.電壓的單位:伏特(V)是國際單位,常用的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kV = 103v;1V = 103mv = 106μV;
4.常用電壓:幹電池的電壓為1.5V;;電池的電壓是2V;人的安全電壓不高於36V;家用照明電壓為220V;
5.電壓表的連接
(1)電壓表應並聯在被測電路的兩端;
(2)電流必須從電壓表正極流入,負極流出(電壓表正極靠近電池正極;負極柱靠近電池負極);
(3)被測電壓不得超過電壓表的量程(0 ~ 3v0 ~ 15v),每個量程的分壓值為0.1V和0.5V反過來;電壓表的讀數等於指針偏轉的方格數乘以分度值;
註意:使用電壓表前,首先要看清電壓表的量程,指針是否指向零刻度;閱讀時要看清範圍,認清每個範圍的分度值。串聯電池組電壓等於所有電池電壓之和,並聯電池組電壓等於所有電池電壓;電磁學的正極聚集正電荷,負極聚集負電荷。
6.串並聯電路的電壓定律: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等於所有部分的電壓之和;並聯電路各支路電壓相等,等於總電壓(電源電壓)。
7、R
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電阻的物理量。電阻越大,對電流的阻力越大。電阻用r表示;它的單位是歐姆(ω);
8.決定阻力大小的因素:決定阻力大小的因素:
(1)在材料和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導體越長,電阻越大。
(2)材料和長度相同,截面積越小,阻力越大。
(3)在長度和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電阻率(即材料)越大,電阻越大。
9.溫度影響導體電阻的大小:
(1)大多數導體的電阻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對於少數導體(如碳),電阻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3)某些合金(如錳銅)的電阻隨溫度變化不大。
10.電阻率:用某種材料制成的長度為1m,截面積為1m2的導線,在20℃時的電阻值稱為該材料的電阻率。
(4)測量:伏安法(電壓表和電流表)。
(5)等效電阻:a .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於串聯導體的電阻之和。即總R =R1+R2+…+Rn如果所有電阻都是R,則R=nrb。並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於所有並聯電阻的倒數之和。若各並聯導體的電阻為R,則得到1/R = n/R:R = R/n。
11.半導體:其導電性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體。常見的有矽、鍺、砷化鎵。
12.三種半導體元件的特性:
(1)壓敏元件:受壓後電阻變化很大。
(2)熱敏電阻:加熱後電阻隨溫度升高而迅速下降。
(3)光敏電阻:在光照下電阻大大減小的電阻。
13.超導現象:
當溫度下降到壹定溫度時,某些金屬或合金的電阻變為零的現象。
超導體:具有超導性的物體稱為超導體。
超導轉變溫度(超導臨界溫度):材料電阻變為零的溫度。
14.壓敏電阻
電阻可以改變的電阻器;常見的變阻器有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
滑動變阻器原理:通常通過改變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特點:所接電路的電阻值不能精確表示,但所接電阻可以連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