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落]
白暨豚是壹種生活在長江中約2500萬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老遺跡。白鰭豚是鯨目動物家族中的中小型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存的五種淡水海豚(河豚、亞洲河豚、恒常河豚、印度河豚和白鰭豚)中頭部存活最少的壹種。由於數量極小,白暨豚不僅被列為中國壹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最瀕危動物之壹。白暨豚家族最初屬於淡水豚類,於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下成立。鯨目白暨豚屬的唯壹物種。
中文名:白鰭豚
拉丁學名:Lipotes vexillifer(米勒,1918)
俗名:白海豚、白暨豚、白旗,簡稱白暨豚。
英文名:長江海豚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壹級(1995被列為壹級瀕危動物)
IUCN:瀕危
特有物種:是
瀕危等級:瀕危動物
瀕危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壹
生態環境:淡水和鹹淡水的交匯處。
風險因素:遷徙被切斷,過度捕撈,環境汙染和繁忙的航運。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長江、錢塘江【洞庭湖及長江中下遊】
分類狀態:
動物界中的動物
脊索動物門
哺乳動物
鯨目動物
齒顎亞目
白鰭豚科
白暨豚屬的脂足類
白鰭豚
外觀特征
[編輯此段落]
白暨豚呈紡錘形,長約2-2.5米,體重可達200多公斤。口細長,背部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純白色,背鰭呈小三角形,胸鰭如兩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遊泳,時速約80公裏。由於長期生活在泥濘的河流中,白暨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的眼睛像盲人壹樣小,耳孔像針眼,位於雙眼的後部和底部。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其靈敏,頭部還具有超聲波功能,能迅速將江面上幾萬米內的聲音傳到大腦。在緊急情況下,立即潛水尋找避難所。白暨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分布範圍
[編輯此段落]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其相連的水域,如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通常是成雙成對或者10以上,喜歡在深水和水流快的地方活動。現存數量稀少,20年前估計只有300頭左右,當時已瀕臨滅絕。
生活習慣
[編輯此段落]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季交配季節,群體行為更為明顯。每組壹般有2-6頭。它的活動範圍很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很高。它往往在壹個固定的區域停留壹段時間,然後在水文條件發生變化後,再轉移到另壹個區域。以魚為食。
喜歡生活在河流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只,但它經常遊到淺水區,追逐魚蝦來充饑。它的吻部寬大細長,上下頜骨有130多顆圓錐形牙齒,但它懶得咀嚼,只是張著嘴吞咽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暨豚經常三五成群或成雙成對地壹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當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壹瞥。
白暨豚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河段,從湖北枝城到長江口約1,600 km。他們以魚為食,喜歡社交活動。大概有2-3個小團體,9-65,438+06個大團體。白暨豚是壹種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它的頭頂和呼吸孔首先露出水面,然後露出背部和低矮的三角形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每次潛水時間約20秒,長時間潛水可達200秒。成熟個體壹般最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 ~ 150公斤。它有壹個恒定的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生殖習性
[編輯此段落]
白暨豚每兩年繁殖壹次,每只後代1,出生時體長約80厘米。新生幼蟲顏色略深。成年白暨豚壹般背部為淺青灰色,腹部為幹凈的白色,在陽光下特別明亮。水平延伸的鰭狀肢和尾鰭的上下表面分別與背部和腹面顏色相同,所以顏色分布剛好符合環境顏色。從水面往下看,背面的青灰色和河水很難區分;從水底往上看,很難發現白腹類似於水面反射的強光。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離敵人、接近獵物時,有著天然的隱蔽屏障。白鰭豚的壽命可以達到30年以上。壹般來說,雌性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性在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是3月至5月和8月至10。妊娠期為10-11月,壹胎壹窩,偶爾兩窩。在野外,成年白暨豚的雌雄比例為1: 1,但雌性的懷孕率壹般只有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的交配期為每年的冬末至初春,母海豚的懷孕期約為1年,因此大部分幼豚都在第二年的春天出生。出生後,小白和海豚靠母親的乳汁餵養,直到五六歲才發育成熟。平均壽命是30年。
身體結構
[編輯此段落]
白鰭豚是壹種食肉動物,口中大約有130顆鋒利的牙齒,屬於同壹類型。經常在清晨和黃昏遊到岸邊的淺水處捕食。壹般以體長小於6.5厘米的整條淡水魚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先出水,然後全部出水,在水面上遊2米,再入水。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然而,白暨豚生性膽小,容易受到驚嚇。壹般遠離船只,難以靠近。另外,它的種群數量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對野生狀態下的白鰭豚的研究非常有限。
白暨豚的皮膚光滑細膩,有壹種特殊的彈性。原理和競技遊泳服使用的彈性尼龍面料壹樣,可以減少在水中快速遊泳時身體周圍的湍流。它的尾鰭分為兩叉,兩側的胸鰭呈扁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個鰭為白暨豚在水中遊泳時提供了極好的方向和平衡控制。再加上光滑有彈性的皮膚和流線型的身體,白暨豚在躲避危險時可以以每小時60公裏的速度遊動。通常它保持每小時10到15公裏的遊泳速度。
白鰭豚長期生活在長江渾濁的水中,因此視力和聽力嚴重退化。在水中,它主要利用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三對獨特的氣囊和壹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因為它生活在水中,靠水發聲,所以它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聲所需的聲帶。通過壹種特殊的水聽器,妳可以聽到幾十種不同的聲音,如白暨豚發出的“回答”和“嘎嘎”聲。白暨豚經常兩兩壹組發出聲音。發出聲音後,它們會靜靜地等待回聲,從而分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和大小,考慮是否遊向目標。它會在收到回聲後很快發出新的壹對聲音,然後靜靜地等待回聲壹會兒。接收到第二次回波後,它可以分析目標遊泳的方向和速度。這就是白暨豚如何像人工聲納壹樣進行回聲定位。憑借這種獨特的聲納系統,它可以經常在河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還可以發出人們聽不到的高頻聲波,與十幾公裏外的同伴聯系。
白鰭豚的大腦表面積比海豚大,大腦重量約占整體的0.5%。其中,壹只體重95公斤的雄性海豚平均體重為470克。這個重量接近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有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聰明。
人口狀況
[編輯此段落]
根據化石記錄,白暨豚在2500萬年前從太平洋遷徙到長江。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籍《爾雅》也將白暨豚描述為河神。白鰭豚曾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陽湖,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遊35公裏處和上海附近的長江口都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只之多。但長期以來,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逐漸縮小。
1980 65438+10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洞庭湖入海口附近捕獲世界首例活體雄性白暨豚,並立即送往湖北省武漢市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人工繁殖。2002年7月14日,這只白暨豚死亡。1986捕捉到壹頭母牛犢。兩年半後,雌海豚死於肺炎。
1995期間,在湖北石首江段捕獲壹只成熟雌性白暨豚,飼養於老長江航道白暨豚自然保護區石首天鵝島。在1996的夏季洪水期間,這條白暨豚因為觸網而死亡。
165438+10月6日~ 65438+2月65438+2006年3月3日期間,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瑞士的近40名科學家考察了宜昌-上海長江中下遊1700 km斷面,未發現白暨豚。從1997到1999,農業部連續三年組織了大規模的白暨豚監測行動,三年發現的白暨豚分別為13、4和4只。這次調查的結果是0。
1979: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立法禁止獵殺白暨豚。
1986:剩余300頭。
1997:不到50(找到23個)
1998:只找到7個頭。
2004年:7月,擱淺的白暨豚屍體在長江南京段被發現。
2006年:幾乎為零
2007年:8月8日,長江白暨豚被正式宣布滅絕。
2007年:8月19日,安徽銅陵壹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段意外發現壹只白暨豚,並用數碼相機拍下。
中國拯救白暨豚大事記
[編輯此段落]
1978: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暨豚研究組。正式開始了白暨豚的科學研究。
1978;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和《關於嚴格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通令》,都將白暨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湖北省政府發布《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通告》。
1986:淡水海豚生物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武漢召開,白暨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註的焦點。
1992:農業部批準建立湖北石首、洪湖2個國家級白暨豚自然保護區,批準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保護白暨豚國際會議在南京召開。
1996:65438+2月25日武漢白暨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6:2月,農業部召開白暨豚保護緊急會議,討論保護對策。
1997: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專家和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提議將1997定為拯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8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長江瑰寶白鰭豚展”。
2000年:4月,“艾柏芬”網站在北京開通。
2002年:3月,政協委員陶行石在CPPCC會議上提交了壹份加強保護白暨豚的提案。
保護價值
[編輯此段落]
白暨豚是研究鯨目動物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白暨豚,鯨目淡水豚,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它被譽為“水中熊貓”,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
瀕危狀態與保護
[編輯此段落]
據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調查,長江白暨豚總數已下降到不足200只,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遊,主要棲息在曲流河段或曲流支河段的大回水區。
由於人類活動的增加或不當活動,白鰭豚意外死亡的數量有所增加。據統計,1973 ~ 1985期間,意外死亡59 * *人,其中因魚鉤或其他漁具致死29人,占48.8%;11頭在河中爆破作業死亡,占18.6%;12頭被船舶螺旋槳打死,占20%;6頭擱淺死亡,占10%;1頭誤入水閘,占1.6%。據統計,長江下遊白暨豚意外死亡中,有三分之壹是被船只螺旋槳殺死的。
1997 165438+10月4日~ 10,由農業部組織,分別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六省市的200余名科研、漁業工作者,從湖北枝城出發,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0。經過7天的艱苦觀察,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不足100只。分布範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上遊、南京下遊、洞庭湖、鄱陽湖都很難見到白暨豚。十幾年間,白暨豚數量下降了近100只,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據專家分析,白鰭豚銳減的另壹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汙染日益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得白鰭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日益匱乏。
目前的情況告訴人們,無論三峽工程何時完工,大家都必須緊急行動起來,采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期長江中下遊流量和水深將增加,對白暨豚越冬極為有利,有望避免擱淺死亡。加強管理可以大大減少漁業活動造成的意外死亡;但由於長江中上遊航運的發展,長江中遊白暨豚被船舶螺旋槳打死的事件會越來越多。因此,我們應該研究白暨豚追逐船只螺旋槳的原因,並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了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壹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羅段的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經獲得農業部的批準。起於羅山,止於新灘口河,全長135公裏。該區江面寬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0.3 ~ 0.8米/秒。淺灘和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該地區上遊靠近洞庭湖出口,洪湖、黃蓋湖、西涼湖、蕪湖湖和陸水水庫流入其中。沿岸有雞頭、三毛雞、赤壁雞,突出河道,控制流向和流態。
以上所說的自然條件共同作用,在自然保護區內形成了許多深谷和大片回水,是白暨豚理想的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1)為保護對象提供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幹擾,保護珍稀物種生存繁衍;
(2)堅決取締有害漁具,禁止在保護區和保護區外某些區域進行捕撈作業,查處和糾正機動船舶違規航行、違規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3)救助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4)定期觀察和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和種群數量的變化等。
(五)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⑥建立珍稀水生動物研究,特別是生殖生物學研究的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6月1980 65438+10月11日,湖北省嘉魚縣幾名漁民在長江口捕撈淡水魚時,意外發現壹條白海豚誤入洞庭湖淺水區。然後他們用漁船堵住淺水區的出口,再用鐵鉤把白暨豚鉤出水面。捕魚時在白海豚脖子後面被抓住,被漁船上的大鐵鉤意外鉤住兩個直徑4厘米、深約8厘米的大洞,漁民通知了當地漁業部門。中國科學院武漢水文研究所得知消息後,連夜趕赴現場,第二天上午,用5小時50分鐘的時間,成功將受傷的白暨豚通過幹運方式移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池水中。當時測得海豚體長1.47 m,體重36.5 kg。它是雄性的,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估計它的年齡大約是兩歲。
釣魚回中科院後壹周內,他脖子後面的傷口嚴重感染。中科院的專家對傷口進行了中西醫結合治療,並專門為海豚做了壹件背心,將雲南白藥塗在它背部的傷口上。四個月後傷口愈合,馬上恢復。
白暨豚恢復後不久,時任中國科學院水生所所長、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科院院士吳現文和時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的胡鴻雕教授給白暨豚起了個名字——“奇奇”。它的意思是三個,壹個“氣”字代表這種海豚的稀有和奇特;二、“氣”在三水穴旁,適合水生動物命名;三個字“齊”(qí)與白暨豚的“鰭”字相同。
從1992開始,奇奇就壹直被關在壹個封閉的圓形水泥池裏,有水循環過濾系統。全年水溫控制在23℃-25℃之間。此池直徑12米,深3.5米,有三級臺階,寬0.8米。池中心底部有五個圓形排水孔,池壁周圍有六個進水孔。為了保證奇奇的健康,方便觀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米以上。
前來觀賞奇奇的人們常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博物館稱為“白公館”。白公館從此成為中科院的壹大看點。此後,中國科學院開始了對白海豚的研究和保護。“奇奇”作為現代世界第壹只室內圈養海豚,在國際水產學術屆享有盛譽。許多外國學者給中科院打電話慶祝,了解奇奇的新消息。
起初,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白暨豚的飲食習慣。他們曾經把饅頭和肉做成魚的形狀給奇奇吃。但後來發現,白鰭豚只吃新鮮的活淡水魚,從春季到秋季主要吃鰱魚,壹天6公斤左右;從秋天到冬天,我們主要吃鯉魚和鯽魚,壹天7.5公斤。
1986年,奇奇快八歲的時候,到了百博海豚的成熟年齡。體長和體重分別穩定在2.2m和125kg。每年5、6月份,奇奇進入發情期,淺灰色的背部會變成紅色,粉紅色的生殖器會經常從腹部露出來,所以奇奇會不停地在池子裏跳。於是,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開始為奇奇尋找壹只雌性白暨豚作為配偶。
尋找伴侶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造型優美,故有“長江女神”之稱。它是中國最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動物之壹。在某種程度上,它比大熊貓更珍貴。
奇奇是“女神”之壹。它於1980年6月被漁民從洞庭湖口捕獲,送往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人工繁殖,成為世界上唯壹的白暨豚。
1997 10壹個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上知道了“奇奇”,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別名“艾奇”,自1997武漢白起海豚保護基金會成立以來,堅持每月給“奇奇”寄錢,直到2002年7月“奇奇”悄然離世,也從未停止過。當月6月10,“艾奇”給“奇奇”的匯款變成了給“奇奇”的人情捐款
艾奇從未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愛情的權利,也無意通過自己在報紙上的行為去影響別人,所以也許愛更真實,更永恒。
在中國長江渾濁的水和煙霧籠罩的江面,加上長江的水流速度很快,人們仍然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乘船找到白暨豚的蹤跡。對於80年代中國落後的科研設備,中科院水生所更是難以定位並活捉雌性白暨豚。1985 15年10月中旬,西德杜伊斯堡動物學院院長格沃特博士應邀乘船在長江流域洞庭湖附近800多裏水域,用聲納設備尋找並捕捉白暨豚,但最終沒有成功。當時,格沃特博士還斷言,如果沒有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在長江中活捉白暨豚是不可能的。然而,5個月後的3月31,1986,時任洪湖漁民的萬恩全和當地漁民帶領的長江白暨豚科考隊隊員,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級工程師華的指導和幫助下,在荊州觀音洲長江流域成功將其捕獲。這兩只白暨豚被用和它們臨時家壹樣的幹運方式運到了中科院水生所的室外水池。我壹開始沒有把它們放在白公館,是怕奇奇壹時適應不了,因為奇奇被抓的時候才兩歲,但是在白公館人工飼養了六年,從來沒有“見過”另壹只白暨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隨後對它們進行了測量和命名。雌的叫“珍珍”,雄的叫“連連”,發現連連就是珍珍的爸爸海豚。珍珍和連連搬進中科院水生所後,有壹段時間不習慣人工養殖環境,絕食抗議。醫院的工作人員很快發現珍珍離開水呼吸困難,甚至有幾天,他都沒有力氣遊出水面呼吸。即使他在絕食,他也盡力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免窒息。這壹幕感動了醫院裏的科學家[4]。他們開始在白公館為父女擴建水池。
1986六月14在搬進白府新池前不幸去世。它在人工繁殖的條件下只存活了76天。
珍珍尤其為他死去的父親感到悲傷。搬進白公館新建的水池後,他開始斷斷續續地絕食。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人工餵養特殊的魚醬來保持珍珍的健康。新建的泳池和奇奇的泳池隔著壹堵水泥墻,因為壹開始,我怕奇奇不適應珍珍入侵它的住所。然而,當珍珍的遊泳池建成時,中間留了壹條寬得足以容納壹只海豚的水道。如果它們願意,珍珍或奇奇可以隨時遊進另壹只白暨豚的池子裏。搬進白公館壹周後,他發現自己經常在水道的開口處遊來遊去。奇奇也好奇地被水道的另壹個開口包圍著。有壹天,專家們把水聽儀放在水道中間,結果聽到了海豚之間交流的6千赫茲的哨聲。幾天後,專家們發現珍珍遊進了奇奇的遊泳池。奇奇看起來有點害怕,躲在壹個角落裏。這樣持續了壹個星期,珍珍和奇奇逐漸熟悉了彼此。只是在那個時候,珍珍被抓獲時還沒有性成熟,所以她不能懷孕。然而,專家發現,在珍珍進入奇奇的遊泳池後,性特征開始出現。第二年,奇奇和珍珍經常在發情期性交,但珍珍畢竟沒有達到性成熟,所以她壹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發急病,不幸去世。人工飼養2.5年,是繼奇奇之後,人工飼養搬遷保護環境中壽命最長的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長江石首流域捕獲壹只雌性白暨豚。專家們還沒來得及把它運到白公館與奇奇配對,這只暫時放歸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的母海豚就不幸在第二年夏天的大洪水中喪生了。
1999年初,當地民工在上海長江口崇明島以西的沙灘上發現壹條擱淺的雌性海豚,體長2米多,體重100多公斤。因為那些民工不知道它是中國罕見的“水中大熊貓”,它被困在池塘裏整整七天。最後通知了相關部門。第十天,專家趕到現場,但由於它已經禁食七天,導致心臟衰竭。剛幹運到上海就死了。
水生科學家為奇奇尋找配偶而抓到的三只雌性,還沒來得及和奇奇在白公關交配就死了。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白鰭豚人工繁殖的最後失敗。性已經成熟的奇奇壹個人住在白公館,特別孤獨。據專家介紹,每到4月至6月的發情期,奇奇總是“坐立不安,經常用身體撞擊池壁。”
內分泌失調並發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臟損傷導致它出現高脂血癥和高血糖癥。GPT指數高達1500單位,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酯指數高達1,1000單位,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數高達900單位,是正常值的9倍。只有經過中外專家的壹番治療,才能轉危為安。1997年春天,它又開始了短暫的絕食,趙青等專家只好用魚漿餵它。
2002年7月14日早上6點,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往常壹樣到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博物館參觀,看到奇奇在水池裏遊泳。沒有什麽異常。前壹天的工作記錄上寫著:晚上餵奶,正常吃飯。8點,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色公館”時,發現奇奇躺在水下壹動不動。經過壹番搶救,未能挽救,世界上唯壹人工飼養的白暨豚離開了人世。奇奇去世時大約25歲,相當於70歲的年紀。經過22年半的人工飼養,奇奇是現代水產科學第壹只人工飼養的白暨豚,是人工飼養環境中最成功的白暨豚,也是世界上最後壹只人工飼養的白暨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