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和AMD的雙核技術數據
所謂雙核處理器,簡單來說就是在壹個CPU基板上集成兩個處理器核,並通過並行總線將處理器核連接起來。雙核並不是壹個新概念,只是最基本、最簡單、最容易的CMP(芯片多處理器)類型。其實在RISC處理器領域,雙核甚至多核早已實現。CMP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提出。其思想是在壹個芯片中實現SMP(對稱多處理)架構,並行執行不同的進程。早在上個世紀末,惠普和IBM就已經提出了雙核處理器的可行性設計。2001年,IBM推出了基於雙核的POWER4處理器,隨後Sun和惠普也相繼推出了基於雙核架構的UltraSPARC和PA-RISC芯片。但此時雙核處理器架構還在高端RISC領域,而不久前Intel和AMD相繼推出了自己的雙核處理器,雙核才真正進入主流X86領域。
Intel和AMD之所以推出雙核處理器,最重要的原因是原有的普通單核處理器主頻難以提升,性能沒有質的飛躍。由於頻率難以提升,英特爾不得不在發布3.8GHz產品後宣布停止4GHz產品的計劃。而AMD在實際頻率超過2GHz後無法大幅提升,3GHz成為AMD難以逾越的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尋找新的賣點,英特爾和AMD都舉起了雙核的大旗。
英特爾雙核處理器簡介
英特爾目前的桌面雙核處理器代號為Smithfield,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將奔騰4采用的兩個Prescott核心集成到了同壹個處理器中。兩個核心* * *共用前端總線,每個核心都有獨立的1MB的二級緩存,兩個核心加起來2MB * *,但這和奔騰4 6XX系列處理器的2MB緩存明顯不同。但由於處理器中的兩個核有獨立的緩存,所以需要保證每個物理核的緩存信息必須壹致,否則會出現操作錯誤。比如a = 1記錄在系統的內存數據區;如果第壹個處理器核讀寫這個數據區並將其重寫為A = 0,那麽第二個處理器核的cache也必須更新為A = 0,否則在以後的操作中數據會出錯。這樣的過程就是緩存數據的壹致性,也就是說雙核處理器需要“仲裁者”來協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ntel把這個協調工作交給了北橋芯片(MCH或GMCH):當兩個內核需要同步更新緩存在處理器中的數據時,需要通過前端總線,再通過北橋進行更新。雖然緩存的數據並不龐大,但由於需要通過北橋進行處理,無疑會帶來壹定的延遲,內核之間的通信也會變得緩慢,從而極大地影響處理器的性能。
英特爾目前的臺式機雙核處理器產品分為兩個系列:奔騰D和奔騰至尊版(Pentium EE)。其中奔騰D包括820(2.8GHz)、830(3.0GHz)、840(3.2GHz)三款,采用800MHz FSB,面向主流市場。奔騰EE目前只有壹款840(3.2GHz),同樣采用800MHz FSB,針對高端應用。奔騰D和奔騰EE均采用0.09微米工藝,LGA775接口;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奔騰EE支持超線程技術,而奔騰D不支持超線程技術,也就是說當超線程技術開啟時,奔騰EE會被操作系統識別為四個處理器。
主板芯片組方面,由於北橋芯片在不同核的緩存數據處理和交換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能支持奔騰D和奔騰EE的是945/955系列,915/925不能。就算能在915/925主板上開機,雙核也只能用壹個!
AMD雙核處理器簡介
AMD目前的臺式機雙核處理器代號為托萊多和曼徹斯特。基本上可以簡單的看作是將Athlon 64采用的兩個Venice內核集成到同壹個處理器中。每個核心都有512KB或1MB的獨立二級緩存,兩個核心* * *享受Hyper Transport,與目前的Athlon 64架構基本相同。然而,與英特爾的雙核處理器不同,AMD的Athlon 64處理器內部集成了壹個內存控制器,Athlon 64是為雙核設計的,但它仍然需要壹個仲裁器來確保其緩存數據的壹致性。AMD在這裏采用了SRQ(系統請求隊列)技術。工作時,每個核將其請求放在SRQ,當獲得資源時,請求會被發送到相應的執行核,因此其緩存數據的壹致性可以直接在處理器內部完成,不需要經過北橋芯片。與Intel的雙核處理器相比,它的優勢是緩存數據延遲大大降低。
AMD目前的桌面雙核處理器是速龍64 X2,型號根據PR值分為3800+到4800+。同樣采用0.09微米工藝,Socket 939接口,支持65,438+0 GHz的Hyper Transport,當然也支持雙通道DDR內存技術。
由於AMD雙核處理器的仲裁者在CPU而不是北橋芯片,所以主板芯片組的選擇要比Intel雙核處理器寬松很多,甚至可以說與主板芯片組無關。理論上,Socket 939的任何主板都可以通過更新BIOS來支持速龍64 X2。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樣可以保護現有的投資,不需要和英特爾雙核處理器同時升級主板。
呵呵,看這個網站:/thread-654795-1-1 . html。
我可能不夠專業和權威,但我知道的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