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培訓行業“雙減”政策落地,壹場“潤物細無聲”的變革正在發生;
接著,騰訊遊戲業務被冠以“精神鴉片”的名號。短短幾個月,騰訊股價幾乎腰斬,市值蒸發數千億元。騰訊拿出500億幫助* * *繁榮。
如何看待這些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接連發生的變化?
有人說,這是實現“* * *同繁榮”的關鍵壹步。社會不僅需要成長,更需要公平;
也有人說,為了防止無辜者受到意外傷害,要明確區分金融化、無序金融化和過度金融化,小心壹刀切的“體育清算”。
幾個流派的觀點發生沖突,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來聽聽身處壹線“戰場”——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企業家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近日,在養老行業深耕12年的企業家九如城創始人譚宜良與我們聊起了他對部分資本“無序進入”民生領域的思考和建議。
希望他的思考能給妳啟發。文章供討論,歡迎在文末發表觀點:
口頭陳述:談宜良九如城創始人,正和島鄰居。
編輯:於新峰
來源:正和島
01,壹個民生領域的創業者,他對資本的看法。
從“雙減”新政的出臺回望近兩三年教育培訓行業的壹些“亂象”,譚宜良最近壹直在思考民生領域的產業與資本的關系。
1.找到資本和行業發展的平衡點。
“特別是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打開電視就會看到很多關於教學培訓的廣告,這些廣告並不針對任何企業。就這種現象而言,壹定程度上是因為大量資本的進入,才支撐了這樣壹種‘無序擴張’。”
在譚宜良看來,當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壹個行業,會導致“今非昔比”的狀態,可能會“把壹直在行業裏打拼的團隊逼瘋”,也可能會讓行業的發展偏離解決民生問題的初衷。
“從交易增長率來看,也許壹個企業的增長率按照自然交易規律是20%或者30%,但有些資本會給出‘如果完成100%的增長率,就給出相應的收益’的誘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們的抵抗力是有限的。為了完成這個業績,獲得豐厚的回報,高管團隊會很容易進入壹種‘非理性’的狀態,自然會忘記自己的初心。
而且,當壹些資本以追求快速回報為目的進入行業時,可能並沒有關註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以教培行業為例,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開始接受各種培訓。結果是,看壹個家庭,只有壹個孩子能提高分數,但是放到整個社會,最後只會提高分數。"
對於利用互聯網放大規模的途徑,譚宜良提出了壹個尖銳的問題:互聯網的便利性確實可以實現“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享受到北京四中的課程”,但問題是,這些地區的家庭負擔得起嗎?有多少人買得起?
譚宜良認為,教培行業的發展,應該明確國家發展過程中是否需要更高的分數線。還是綜合素質人才?這是教培企業明確發展目標和方向最重要的。順勢而為,實現資本與產業的良好相互促進,可能是雙方長期有利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資本的力量不可否認,但是進入行業的時機很重要。
“雖然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但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否認資本的力量和對社會進步和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譚宜良表示,要理性看待資本的作用,更加關註資本進入行業的時間節點。“如果資本過早介入,可能會使行業成熟,助長行業;如果資本過度介入,可能會導致行業無序擴張。”
02.“想做就要做好。”
“目前的養老產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任何壹個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在短短的20年內培育起來。我預測從2023年到2030年,甚至到2040年,養老產業將進入壹個相對規範有序的行業發展階段。”
身處壹向註重公平原則的市場經濟中國,譚宜良認為無論是資本還是企業都應該反思:出發點是否純粹?真的能解決社會問題嗎?
1.公共服務行業需要“金融支持”而不是“金融化”
“我們要回到人民中去思考這個問題。教育、養老、醫療都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家家戶戶都會面臨的問題,都屬於社會公共服務。”圍繞養老行業,譚宜良指出,這是壹個具有公共屬性的半公益事業,單純的商業思路解決不了社會問題。至少,不應該從金融化、資本化的角度去考慮。
“公益服務模式在國內叫‘非營利組織’,在國外叫‘社會企業’。這並不是說企業不賺錢,而是賺到錢的股東不參與分紅,而是用於這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譚宜良直言,目前之所以習慣用企業來提供養老服務,是因為企業的運營模式效率最高。九如城的發展願景是成為崇高的企業——社會企業。
對於資本與養老產業的關系,譚宜良認為,目前的養老產業不適合短期的、盈利的、商業化的資本。“因為真正找到穩定良好盈利模式的養老企業並不多。”另壹方面,譚宜良坦言,養老產業的發展壹定離不開金融。“絕大多數養老企業需要的是低利息、低抵押、便捷的貸款支持,而不是把養老產品變成金融產品。”
2.養老行業不好做,但總得有人做。
養老行業是壹個需要“專註”的行業。九如市發展到12,在10多個省份、60多個城市開設了200多家康復醫院、連鎖經營的養老機構、800多家社區中心。九如城也是連年虧損,直到10年才開始進入平衡期,略有盈利。養老是譚宜良的第二次創業,第壹次創業的“原始積累”讓他在養老事業上有了很大的支撐。那麽對於壹般的養老企業應該怎麽做呢?
譚宜良說,養老行業壹定是慢慢成長起來的,每個從業者都要有“慢慢做,做好,有必要就做好”的決心。“能力有限的只能開壹家醫院,沒必要按照九城的模式投入這麽重的資產。目前政府有很多公私項目,做得好也能實現盈利。用利潤去做第二個、第三個項目,也是非常穩健的發展方式。或者可以專門做區域性養老企業,在壹個縣、壹個區、壹個市做自己的品牌;也可以是專業的養老院,比如專門服務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
“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12年,譚宜良經歷了養老的艱難。作為行業先鋒,對於想進入養老行業的企業和從業者,他也有自己的建議。“首先要有耐心,願意花10年,20年去修煉;肯定是有感情的。對我來說,養老是壹份事業,也是壹份情懷。現在我把它當成壹種福氣。此外,還要有毅力和決心。開始容易,堅持不容易。養老第壹線真的就是幹所有的臟活。但這個社會需要這個行業,總要有人願意做。”
在九如城的發展過程中,譚宜良壹直感激他的團隊,被他們對養老事業的熱情和奉獻所感動。他跟我們分享了壹個真實的案例:“我們壹線的服務人員,人品都很優秀。壹對夫婦從國家機關退休,到我們養老院服務老人。因為他們的父母在他們更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感到很遺憾。現在像父母壹樣照顧養老院的老人。他們壹直說要把自己剩下的10年,20年給老人,非常值得。這樣的故事和感動太多了。”
談及宜良本人,他也有明確的工作計劃:“我48歲開始養老,不遺余力。我想幹3個9年,也就是27年,直到75歲退休。我今年60歲了,還能在養老壹線奮鬥15年。”
03.“老了還沒好死,是時代的悲劇。”
致力於養老事業,譚宜良看到了太多感人的貢獻,也見證了太多尷尬的場面。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做好養老工作的決心。
1.養老第壹線,平凡而偉大。
“疫情防控期間,所有醫院都停業管理,政府也不允許養老院在防疫期間接收老人。但是,復工後,有的家屬直接把回家過年的老人送回養老院門口就走了,也聯系不上了。警察、公安局不能安置;即使能接受,醫院其他老人當時也會有抵觸和抵觸情緒。那個老人呢?最後會單獨安置老人,並配備專門的護工。”
正是帶著這份責任和擔當,在2020年疫情爆發的時候,譚宜良身先士卒,帶領九如康養護援助隊壹行40人奔赴武漢,為那裏的202位老人帶來了專業的關懷和溫暖的陪伴。“我們經歷了長輩們當初的抗拒和防備,但當我們看到他們真正的內心需求,真心實意地照顧他們時,他們只是想看看我們的臉,記住我們的樣子。”
在武漢的每壹天都是身心疲憊,但也讓譚宜良再壹次看到了九如城護士們的偉大。“穿著防護服,戴著雙層口罩,在又悶又熱的情況下給老人洗澡,我們幾個隊員甚至虛脫了好幾次。他們做這些事是為了錢嗎?絕對不會,這就是奉獻生命的偉大。”
2.中國的養老問題應該用中國方案解決。
譚宜良曾說:養老的本質是孝。
“當代的孩子很少和父母在壹起。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工作要操心。退休的老人也要考慮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除了幫助孩子,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訴求。”九如城壹直在探索從“養老到教育”的轉型,希望通過養老教育,讓年滿60歲的老人找到更積極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展現出更大的價值。
“我也進入了60歲的行列。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其實很怕聽到‘養老’這個詞。這兩個字其實不好聽,有種老了沒用了,需要別人養的感覺。我不想這樣老去,我想很多人也不想這樣老去。”對人生有明確規劃的譚宜良,也希望能成為這壹代人的榜樣,影響50後、60後、70後的人。
“這群人曾經創造了世界經濟的奇跡。他們有很多智慧和經驗。如果他們為社會貢獻10年,20年,那將是多麽大的貢獻和力量。”譚宜良希望能帶動更多的同行壹起,從壹個社會活動的旁觀者,變成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貢獻者。
同時,九如城要傳播孝文化,學習傳統文化。“任何養老服務或機構都無法代替子女為父母盡孝。所以我們的使命是‘讓天下兒女盡孝,讓陽光照進老人心裏’。我也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讀三字經,背道德經,讀論語,讀大學,都很好。”
縱觀中國的養老問題,譚宜良始終認為中國的問題需要中國人、中國的方案、中國獨特的文化和背景來解決。經過12年的探索、打磨和市場驗證,九如城完善了“四級養老服務體系”,以區縣為單位,實現全生活照料、全區域覆蓋。
“當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作為壹個企業,能夠為推動社會進步,進壹步呈現這個社會的文明做出貢獻。我覺得這才是企業存在的最大價值和意義。”譚宜良說。
利他為本,順勢而為;不忘初心,堅持前行。
對資本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有壹條規則,在談義的心中是不會動搖的:
用心為人民多做點事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