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濾液的生物處理
生物法是滲濾液處理中最常用的方法。由於其運行成本相對較低,處理效率高,且無化學汙泥造成的二次汙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垃圾滲濾處理裝置的具體工藝形式有傳統活性汙泥法、穩定塘、生物轉盤、厭氧固定膜生物反應器等。生物轉盤是所謂的固定生長系統生物膜法的壹種,用於常規汙水處理可以有效解決活性汙泥法的汙泥膨脹問題。而且由於膜上生物量大,生物相豐富,表面既有好氧微生物,內層又有厭氧微生物,具有抵抗水和水質沖擊負荷的優勢,而且世代較長的硝化細菌也可以在生物膜上生長。
Pitea滲濾液處理廠采用生物轉盤處理垃圾滲濾液,設計規模500m3/d,設計轉盤表面積3000m2,平均設計負荷4.8g[NH3-N/(m2·d)]。利用填埋氣加熱使進入生物轉盤的滲濾液溫度保持在2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生物法中,好氧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轉盤處理效果最好,停留時間短(6 ~ 24h),運行經驗豐富,但工程投資大。運營管理成本高;相對而言,穩定塘工藝相對簡單,投資少,管理方便,但停留時間長(10 ~ 30d ~ 30d),面積大,凈化能力隨季節變化大。厭氧處理工藝發展迅速,特別適用於高濃度有機廢水。其缺點是停留時間長,汙染物去除率相對較低,對溫度變化敏感。然而,研究表明,厭氧系統產生的氣體可以滿足系統的能量需求。如果合理利用這部分能量,將保證厭氧工藝的穩定處理效果,降低處理成本。因此,對於有機物濃度較高的垃圾滲濾液,采用厭氧和好氧I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對提高處理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具有重要意義。需要處理滲濾液的單位也可以在汙水寶項目服務平臺咨詢有類似汙水處理經驗的企業。
過去,物化法僅用於處理填埋時間長的單位排放的滲濾液。現在,隨著滲濾液控制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物化法也被用於處理新鮮滲濾液,是滲濾液後處理技術中最常用的方法之壹。物理和化學方法包括絮凝沈澱、活性炭吸附、膜分離和化學氧化。由於物化處理成本高,不適合大量滲濾液的處理。實驗證明:當生物處理後的滲濾液絮凝沈澱時(使用鐵鹽或鋁鹽作為絮凝劑),即使ρ(BOD5)很低(
絮凝沈澱工藝的缺點是會產生大量的化學汙泥;出水pH值低,含鹽量高。氨氮去除率低。所以即使絮凝沈澱工藝有相當的處理效率,在選擇時也要慎重考慮。化學氧化工藝可以完全消除汙染物,不會產生絮凝沈澱過程中形成的汙染物集中的化學汙泥。這種工藝常用於廢水的消毒,但很少用於有機物的氧化,主要是由於高劑量的化學藥品引起的經濟問題。對於滲濾液中壹些難以控制的有機汙染物,可以考慮化學氧化工藝。
常用的化學氧化劑有氯氣、次氯酸鈣、高錳酸鉀和臭氧。以次氯酸鈣為氧化劑時,CODcr去除率小於50%;以臭氧為氧化劑時,不存在剩余汙泥問題,CODcr去除率不超過50%。對於含有大量有機酸的酸性滲濾液,使用臭氧作為氧化劑不是很有效,因為有機酸是耐臭氧的,需要較高的用量和較長的接觸時間。過氧化氫主要用於去除異味,因為它可以去除硫化氫。壹般每份可溶性硫磺應加入1.5 ~ 3.0份雙氧水。化學氧化法處理滲濾液的研究目前還處於實驗室階段,主要問題是處理成本過高,但對於填埋場封場後低體積、低含量的難降解滲濾液的處理仍有壹定的意義。土地法處理滲濾液的主要形式有滲濾液回灌和土壤植物處理系統。
在英國滲濾液回灌的生產性實驗中發現,滲濾液回灌不僅可以減少由於蒸發而產生的滲濾液量,還可以大大降低滲濾液中有機物的含量。
土壤植物處理系統(S-P系統)不僅利用了土壤或老垃圾的理化和生化作用,還利用了植物根系對微生物的強化和植物修復技術。1985-1986,在瑞典建立了壹個大規模的現場S-P系統進行實驗,該系統占地4公頃,總面積為22公頃,其中1.2公頃種植柳樹,另外2.8公頃種植各種草本植物。實驗區是垃圾填埋場邊緣的三個坡地,種了三萬棵柳樹。在試驗的前三年,註入試驗區的滲濾液總量為3290mm,年均蒸發量為340mm,為降水量的領先百分比。實驗前,相應區域的年平均蒸發量為140mm,是年降水量的19%,蒸發量增加了兩到三倍。該系統不僅具有減少滲濾液量的功能,還可以降低滲濾液的濃度。比如氮的平均濃度下降了60%,從6.93mmol/L下降到2.96 mmol/L,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柳樹的生長和根系的發育,處理效果可能會進壹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