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不斷關註政策動向有什麽好處?

不斷關註政策動向有什麽好處?

想著變得富有:

窮人:走在政策前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政策變了怎麽辦?

溫州人:經常關註和了解政策動向,就能及時把握政策的變化,走在前面。

2006年6月65438+10月1,新《公司法》正式實施,個人創業有了新的出路。同壹天,溫州市民王先生率先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成立了全國首家“壹人公司”。截至2006年8月底,溫州共有239家“壹人公司”。

在政治經濟學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制約經濟發展。如果經常關註政治,了解政策走向,就能及時把握政策的變化,走在前面。

有人說溫州人只會做生意。其實溫州人是有商業頭腦的。就算是辦學校,溫州人也是用商業頭腦在思考。

1999下半年,溫州商人周興增與壹些朋友和溫州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壹起,出資3億元在浦東康橋開發區創辦了上海建橋學院。

這是上海第壹所由外國人投資的私立大學。學院占地438畝,規劃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總招生8000人。1999年10月25日奠基,不到壹年時間,4萬多平方米的教學樓壹期主體工程和學生公寓、綜合服務樓等附屬工程全部完工,並順利進行了首次招生,這在我國教育史上是壹個奇跡。

1983大學畢業後,周星增被分配到貴州理工學院工作,後調回老家溫州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下海。1999年7月,他決定棄商,在上海辦壹所大學。

當時,周興增並沒有得到政府的許可,只是和當地政府簽訂了意向書,開始建設教學樓。很多人對如此大膽的舉動感到不解,但周星增有自己的想法。

周興增說,他在壹家工廠工作,從事低壓電器。國家對低壓電器產品實行許可證管理。沒有許可證,就不能生產。但要想獲得牌照,必須以生產為基礎。不生產,永遠拿不到牌照。

所以,精明的周星增把這個理論運用到辦大學上,不先請示,很難做到。而是先買地,先建基礎設施,先去蓋樓,把需要的基本條件差不多都準備好了,再去上海教委審批。

“不先做好辦學的必要條件,就永遠批不下來!”周興增說。

辦學的必要條件是什麽?

壹個是有壹定規模。周興增壹下子征用了200畝地,壹期工程建築面積多達5萬平方米。

第二是資金充足。周興增與南匯康橋開發區簽訂協議,投資2.5億元辦學,並立即將500萬元轉入上海市教委專用賬戶,另外幾千萬元投入征地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是優秀的校長。周星增聘請了剛剛退休的上海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教育管理專家黃青雲。

當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聽說壹個溫州人在上海辦大學時,他感到有些驚訝,並與市政府的幾位領導壹起到現場視察。

龔學平問:“妳沒等批準就開工了。如果市裏不批,這幾個億的投資可不是鬧著玩的。”

周興增回答:“市裏不批,肯定有不符合標準的地方。我就不能堅決改正嗎?”我相信上海的領導還是講道理的。"

龔學平問:“妳們第壹年打算招多少學生?”

周星增回答:“1000人。”

龔學平笑著說:“民辦大學第壹年招生,全國不超過1000人,上海不超過300人。”

周星增回答:“等我1000多人了,妳再回來祝賀我吧。”

龔學平對這次調查非常滿意。

結果,不到壹年的時間,周興增就建成了壹所擁有4萬平方米高標準教學樓、學生公寓和綜合服務樓的大型大學,以及壹條400米塑膠跑道的標準運動場。2000年9月,建橋學院首次報名人數高達5300人,錄取1352人。

2001年4月,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橋學院納入國家計劃招生序列,成為上海市第四所具有自主頒發大學畢業證資格的民辦高校。

2003年7月,第壹批高校畢業生1,000余人,就業率達到91%。

目前,學校學生人數已達7000多人。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不止壹次表揚周星增:“建橋是鯰魚,把上海整個民辦高校都搞活了。”

亞龍企業董事長張文榮說:“溫州人願意冒險,敢於走在政策前面。”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充滿了作為溫州人的自豪感。

其實商場裏總會有判斷失誤。如果總是害怕失敗,就不可能放開手腳。只有抓住機遇,領先壹步,才能抓住機遇。

張文榮是溫州人。從小受溫州人“男孩子從小就要有經濟獨立的意識”的思想影響。14歲時,張文榮在別人的指導下開始在街上賣冰棍。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讓他賺到了自己的第壹桶金。

到17歲時,張文榮已經成為壹名真正的商人。他憑借自己在市場上的實踐經驗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進取精神,在市場上尋找商機。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處於計劃經濟時代。這種特殊的經濟體制導致了物資的匱乏和信息的不對稱,精明的張文榮馬上發現這裏面蘊藏著大量的商機。

有壹次,張文榮偶然發現福建沿海的壹個地方,那裏的夢特嬌t恤非常便宜,當時夢特嬌的衣服非常流行。於是,他趕緊帶著錢跑到福建,做起了服裝生意。

三個月後,張文榮凈利潤超過65438+萬元,在當時的中國,萬元戶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面對商機,聰明的張文榮往往不花錢。

有壹次,本田摩托車在溫州突然漲到壹萬元,原因是日本廠家停止供貨。那時,張文榮正在黑龍江做生意。他發現黑龍江有本田摩托車在賣,但數量不多,只有五六輛。所以這五六輛摩托車他都買了。然後,張文榮帶著大量現金在黑龍江的路上尋找。每當遇到本田摩托車,他都會停下來原價購買。

三個月後,張文榮買了600多輛本田摩托車上路。然後,張文榮把這些舊車翻新後賣給了溫州。結果每輛車平均盈利1萬元。21歲的張文榮把目光放得更遠,決定去上海發展。他在1986來到上海。

壹到上海,張文榮就發現馬路上的廢銅爛鐵扔得滿大街都是,而在溫州,銅是極其稀缺的。張文榮立即發現了商機,於是他做起了廢銅生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上海經濟環境的改善,張文榮的事業越來越大。

在1988,張文榮見證了城市發展對電纜需求的增加。上海電纜廠被選為合作夥伴,從而成為上海知名的“電纜大王”。

1997年投資10萬元兼並國企浦東電纜廠,擁有自己的實業公司。現在亞龍集團在張文榮的業務範圍包括銅業、電纜、教育、醫療、綠化工程、房地產等。,總資產超過6億。

還有壹個經典故事:

1991年1月,當上海浦東開發區相當壹部分還是大有可為的領域時,聰明的上海人耐心等待政策的不斷出臺。

此刻,在比地裏的機耕道好不了多少的陽高路上,兩個操著上海話聽不懂的溫州話的中年男人正在四處張望,像勘測隊員壹樣畫畫寫字。五天時間,他們從最南端的楊高路走到最北端的高橋。後來,他們悄悄登船回到溫州。

兩天後,他們帶著裝有65萬元巨款的蛇皮袋再次回到上海,敲開了壹個又壹個單元的門。

讓上海人驚訝的是,這兩個溫州人感興趣的並不是沿路的門面,而是距離楊高路30米的浦東堰橋鄉的壹個倉庫。聰明的上海人對這兩個大傻瓜竊笑不已。

但是溫州人心裏有底。根據資料,他們認為楊高路要麽不改造,而是6車道8車道。到那時,那將是壹筆巨大的財富。

經過努力,溫州方和上海方達成如下協議:上海方以土地作為投資,溫州方出資將倉庫改造成活動房屋或店面,由溫州方管理,收益分成20%和28%,五年不變。

事情果然如兩位溫州遊客所料發展:1992春節期間,鄧小平南巡時在楊高路上留下了足跡,隨後耗資8億多元的楊高路分流工程被列為上海市頭號工程。這兩個溫州人就是陳氏兄弟。他們這筆投資至少能賺兩三百萬。溫州人的政治嗅覺非常靈敏,只要政策有變,溫州人就會立即做出反應。

1979溫州金鄉做五金生意的葉老板看到“全國恢復高考”的消息,立刻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他給全國各地的大學發了壹系列商業信函,希望為他們制作校徽。很快,葉老板真的接到了大學的訂單。如今,溫州金鄉已成為“紀念章之鄉”。

1985的壹天,國家發文允許個體戶辦廠。鄭秀康上午得知消息後,下午就去註冊了鴻盛皮鞋廠,並註冊了鴻盛商標。於是,鴻盛皮鞋很快就進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在如今的溫州,市委機關報《溫州日報》的銷量是當地數壹數二的主流媒體。大多數報紙訂戶是個人,主要是私營企業主。

溫州人抓住商機的速度非常快,總能從壹些看似普通的信息中嗅到商機。

比如教育部要發教師資格證,訂單被溫州人搶了;郵電部想打印壹個快件信封,訂單被溫州人搶了。香港回歸中國,要換警徽,訂單被溫州人搶了。美國陸海空三軍想在軍裝上做軍徽,但訂單還是被溫州人搶走了...

正是這種敏感的政治嗅覺和先行壹步的勇氣,讓溫州人在商戰中百戰百勝。

溫州人語錄:

溫州人願意冒險,敢於走在政策前面。

——亞龍企業董事長張文榮

  • 上一篇:施工承諾書
  • 下一篇:世聯地產的發展歷程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