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小兒子,1924年出生於新山。郭鶴年還有兩個哥哥。他們童年幸福,家境殷實。嚴父是慈母,三個兄弟在新山的英語學校讀書。郭鶴年從小就很聰明,而且非常好學。英語學校畢業後,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學習期間,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學習成績在班裏壹直名列前茅。
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侵華日軍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日本軍隊占領,並被戒嚴。郭的米業被迫停止。禍不單行。不久,與郭壹起管理公司的的侄子郭鶴慶被日本憲兵隊拘留。公司不得不關閉,郭鶴年被迫輟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郭整頓河山,重新開放。東升有限公司不僅恢復了業務,而且,由於他們的精心管理,市場壹直在迅速擴大和發展。然而好景不長。郭身體不好。由於創業多年過度勞累,最終病倒,於1948去世。
在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創辦了從事航運的利克武公司。因為他父親的去世,他不得不回到馬來西亞。
郭鶴年的母親是壹個聰明的女人,她知識淵博,眼光獨到。她不希望郭家的生意因為丈夫的去世而分崩離析。她建議郭鶴年、他的兄弟和堂兄弟互相幫助,這樣我們就可以攜手開創新的事業。
郭氏兄弟聽從母親的建議,集中了他們的遺產,並邀請他們的堂兄弟互相討論,他們每個人都成為了股東,從而組成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雖然郭鶴年當時只有25歲,但他很聰明,多才多藝,他的所有兄弟壹致推選他為公司的主席。就這樣,年紀輕輕的他肩負重任,繼承了父母開創的事業,依舊經營著米、面、豆、糖。
與此同時,在新加坡成立的郭鶴年力科公司的業務也在正常進行,而且越來越好。1955年,郭鶴年將公司變更為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並由他負責。
身居要職的郭鶴年深知自己擔子重,能力有限。為了進壹步發展他的事業,他必須拓寬視野。為此,他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研,學習商業知識。
在倫敦,他關註商業交易的工作方法,並對英國人的優秀管理方法產生了興趣。通過仔細的學習和調查,他發現了制糖業的潛在魅力。因此,他集中精力,對糖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情況也有了清醒的認識。當時馬來西亞的糖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糖業極其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做壹些激烈的事情。
歐洲之行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郭鶴年的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壹個清醒的提醒。1955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和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還在新山創辦了尹銘私人有限公司,經營各種商品和進出口貿易。自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以來,郭鶴年壹直致力於糖業管理。
他首先在靠近檳榔嶼的北海建立了第壹家糖業公司和糖廠。糖廠的原料主要是從泰國購買的原糖,然後進行加工提煉。我們的產品不僅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銷售,還通過萬通有限公司銷往中國。
除了加工糖,他還從古巴購買蔗糖,直接轉賣到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生產經營規模越來越大,他自然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到了1962,人們開始稱他為馬來西亞的“糖王”。
1968年,郭鶴年建立了玻璃市場種植機構,以進壹步擴大馬來西亞的制糖業。幸運的是,他成功地從聯邦土地開發局租賃了65,438+0.45萬英畝的土地,他將這些土地變成了甘蔗種植園。種植園附近是他和聯邦土地局共同創辦的玻璃城綜合糖廠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提煉附近種植園生產的甘蔗。
最初幾年種植園收成不好,但幾年後情況不同了,產量迅速增加,糖廠的產量也增加了。自1973以來,馬來西亞基本實現了糖的自給自足。
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馬來西亞糖廠93.3%的股份,他的股份總額達7400萬馬來西亞元,從而接管了這家糖廠。在此期間,他壹直重視的食糖貿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報紙報道,當時郭企業集團每年控制著654.38+50萬噸在國際市場上市的食糖。約占國際食糖市場的10%。在馬來西亞糖市場,占80%。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郭鶴年已跳出單壹的商業範圍,開始建立航運業。20世紀70年代初,他發展了房地產業。今天,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已成為壹個多元化的企業集團,從事工業,種植,航運,采礦,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建築等除了糖和大米。光是吉隆坡就有23家郭公司的企業總部。郭鶴年可以用“富有”來形容。
糧食產業是郭氏家族發展的根本原因。從1962創辦聯邦面粉廠開始,郭鶴年後來又在巴生建了面粉廠,先後在巴生和新山建立了四家面粉廠,並獨資創辦了巴生古當食用油有限公司。1985後,聯邦面粉廠有限公司資本增加到8500萬馬。
20世紀60年代末,旅遊業開始蓬勃發展,於是郭鶴年著力於豪華酒店的建設,先後投資了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泰國、斐濟和香港的香格裏拉酒店。其中以投資65438+6300萬港元的九龍海邊香格裏拉酒店最為著名。它擁有世界壹流的超豪華設施和742間客房。香格裏拉酒店集團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酒店集團之壹。
日益雄厚的資金為郭鶴年經營房地產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1972成立了專門做房地產的彩虹有限公司。他在新山買下大片土地,建造彩虹花園等住宅區。其中,百靈花園有1.1,000套房屋,占地903畝。到1984,公司積極開始繼續擴大房地產經營的儲備工作,再次大量征用土地,在新山郊區購買了1025畝土地。
郭鶴年沒有陶醉於事業的蓬勃發展,他把目光投向了礦產開發。不久後,他的玻璃市場種植機構購買了錫礦41.37%的股權,並將此礦並入郭兄弟有限公司
隨著郭鶴年在國內外貿易和工業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他的企業不再局限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地方。自七、八十年代以來,他積極向外發展,香港成為他的另壹個業務中心。《南洋商報》曾評論說,郭鶴年是壹位“國際知名且富有”的企業家。他名下的玻璃城種植組織、拉曼錫礦、聯邦面粉廠、彩虹有限公司、新加坡香格裏拉酒店等6家公司的股票已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總資產約6543.8+0.4億令吉。1984凈利潤約1億元。
1985期間,郭鶴年被亞洲管理學院和馬來西亞銀行公會主辦的“十大企業家”評選機構授予代表商界最高榮譽的“金字塔獎”。在馬來西亞,這個獎項意味著非凡和驚人。在大眾眼中,他的確是壹位成就卓著的國際企業家。
壹個成功的企業家,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務社會,充其量是壹個能賺錢的商人。郭鶴年不是那種人,他不計名利的無私奉獻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公認的。
郭鶴年是壹個不渴望出名的人。他說話簡潔,做事總是腳踏實地。不像某些企業家,他喜歡炫耀,喜歡當明星。他很務實,不喜歡參與政治。雖然他與馬來西亞和新西蘭的許多重要人物有著深厚的私人友誼,但除了擔任馬來西亞駐美國大使和馬來西亞旅遊局主席之外,他很少涉足政治。
1985年,MCA Holdings Limited向新加坡20家銀行借款2000萬美元,按合同規定應於6月1987+10月償還。但由於公司領導管理不善,到期無法償還。這意味著馬華控股有限公司將面臨被有關方面接管的厄運。本公司由MCA於1975成立,主要從事種植業、金融業、制造業、保險業、航運和貿易。馬華合作社持有馬華控股公司超過2.2億股股份,占實收資本的30%。如果馬華控股有限公司被接管,馬華合作社將在劫難逃。同時也直接影響到馬華的未來。
在生死存亡之際,馬華領導經過多次協商,最終決定進行全面重組,原10董事全部辭職。馬華總主席林親自邀請“糖王”郭鶴年、“膠王”李華生、著名律師曾華英、玻璃市場種植組織主任胡組成新壹屆董事會,由任董事長,主持領導馬華控股有限公司新壹屆董事會
郭鶴年等人力挽狂瀾的無私行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支持。《南洋商報》發表專論,盛贊他們的義舉。郭鶴年壹直與馬華領袖保持良好關系。1985年,馬華總主席、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陳群川不慎卷入壹起與新加坡有關的經濟案件,被新加坡法院以15項教唆他人背信罪羈押。知道真相後,郭鶴年獨自支付巨額保釋金,將陳群川保釋出獄。此舉再次震驚當地社會,引起廣泛關註。
郭鶴年是馬華的國家級人物,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他參與這兩個事件都與馬華有關。這使得他在該國廣闊的華人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985 165438+10月,郭鶴年作為民營企業家貿易代表團成員,與馬哈迪總理壹同訪華。不久後,他在北京投資合作建設了造價3億美元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他永遠不會忘記他是中國人。隨著中國大陸改革的進壹步深入,郭鶴年可能會把這個地方作為他投資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