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初步公告,自2007年2月1日起,在進口原產於印度的產品(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進出口稅則號列39079900內)時,進口商應向中國海關提供15.2%至37.7%不等的保證金。
這是迄今為止國內藥企提起的首例傾銷調查案。從2006年6月商務部立案至今,已經過去半年多。
申請反傾銷調查的企業為西南合成(4.49,-0.14,-3.02%)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00788.sz,以下簡稱“西南制藥(5.26,-0.07,-1.31%)”。磺胺甲惡唑是生產磺胺類藥物的重要原料,主要用於生產片劑、顆粒劑等藥物制劑。西南制藥公司生產的Smz占國內總產量的90%以上。
據商務部調查,在產業損害調查期內(2002年10月1日至2005年2月1日),印度smz出口中國的加權平均價格分別為6263.64美元/噸、5397.66美元/噸和5557.96美元。2003年至2005年,印度被調查產品進口價格分別下降13.83%、上升2.97%和上升22.58%。
調查期內,被調查產品的銷售價格壹直低於國內同類產品10% ~ 21%。由於印度進口產品占國內進口產品總量的99%,占國內市場份額近50%,其低廉的價格沖擊了國內同類產品。2003年至2005年,國內同類產品銷售價格比上年分別下降了7.38%和65.44%。
因此,2003年至2005年,國內工業的損失分別比上年減少68.57%、增加17.97%和減少35.42%。調查期間,國內產業始終處於虧損狀態。
鑒於此,商務部初步認定印度兩大進口商virchow laboratories limited和andhra organics limited的傾銷幅度分別為65,438+05.2%和37.7%,兩者均利用關聯交易降低原材料采購價格,從而將其產品低價傾銷至中國。
針對商務部的初裁,西南制藥原料藥銷售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的結果是合理的、正常的,公司對此持冷靜態度。
“這為國內藥企利用反傾銷調查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開了壹個好頭。”健康網原料藥研究員巴艷峰告訴記者。與國內罕見的反傾銷調查相比,我國醫藥產品在國外屢遭調查。據統計,從1990到2004年,我國醫藥產品遭受國外反傾銷案件43起,以印度、歐盟和美國為主要國家和地區,其中印度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最多,占總數的壹半。
在原料藥領域,原料藥如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檸檬酸、糖精等。都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頻繁的國家,而中國和印度都是原料藥生產大國,產品結構大多相同,導致雙方貿易摩擦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