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億美元覬覦科技創新板的創新
多位私募基金持有人表示,最近兩個月頻繁接觸壹些中小公募基金,打算通過老公配資的殼參與科創板創新。
5月28日,壹位私募人士表示,“我們從4月份開始籌備,最後定了幾個老公集資的殼,規模限定在7000萬到6543.8億。與公開發行基金進行談判有點困難。”
5月30日,廣州某私募人士表示,“最近兩個月開始跟公募談借殼,現在談得七七八八了,6月中旬應該能敲定。”
同壹天,另壹位私募人士也表示,公司幾乎已經和公募談好了,超過1億元的資金將通過認購進行公募打新。
此外,有公募基金人士在朋友圈表示,公司有幾個老公集資的殼可以用來在科創板做新的投資。歡迎聯系我們。
那麽,為什麽突然大量資金湧向公募基金,公開發行科創板對於創新有什麽好處?
5月28日,巴馬資產總經理詹海濤介紹,新發行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按照規則,線上打新規模約占10%-20%,線下占70%-80%。其中,約10%-20%的線下部分分配給戰略投資者,50%-60%的額度主要分配給A類投資者、B類投資者和C類投資者。A類投資者主要指公募基金的公募和社保基金的公募;B類投資者主要指保險機構;C類,包括公募基金專戶、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期貨子公司、合格私募基金。
詹海濤告訴記者,按照目前的配置比例,A類大於B類,估計A類的配置比例有望達到c類的3-5倍左右,A類公募基金成為科創板創新的良好渠道,這也是私募希望與公募合作的主要原因。
值得註意的是,在A類基金的公募中,配售比例是基於賬戶數量,而不是持倉市值。所以私募尋求與公募基金產品合作,希望公募基金產品規模小壹些。
“新股發行節奏預計前幾個月是批量發行,這使得全年時間分布不均勻,收益率主要集中在前幾個月。產品規模影響很大,因為公募基金都有頂級認購。根據我們的歷史統計,2018以來10億以下的定增申購數量占比超過75%,所以10億以下的小型公募更劃算,2億規模的基金打新收益率會被稀釋壹半,以此類推。”李丁資本首席執行官高說。
詹海濤介紹:“上周五(5月24日)有保薦人提出科創板底倉市值10萬,但據說被拒絕了。目前比較能接受的是底倉市值6000萬,平均需要20個交易日。還提出倉位市值要8000萬,不容易做到。”
對於私募來說,適合創新的公募基金不多,私募更青睞小規模的公募基金。
按照規定,公募基金的規模必須在5000萬以上,否則將面臨清盤的命運。“新公募規模越小越好,5000萬就最好了。”壹位私募人士表示。
對於迷妳公募基金來說,購買的基金越多,可以收取的管理費就越多,這也是壹件好事。雙方談判的焦點是規模。
“公募希望多投放資金,但我們多投放資金不劃算。因為我們投放的閑置資金比較多,只能做固定收益,所以希望談壹個相對可以接受的規模。”壹位私募人士表示。據記者了解,已達成協議的部分基金規模約為1億元。但有消息稱,壹些公募基金要求進資2億,甚至2.5億,做空就不做了。
從成本上來說,通過公開募集基金開設新業務的成本是申購費、管理費和贖回費。有私募人士簡單給記者算了壹筆賬。“單筆認購數千萬元,且持續壹年,費用約1分。”
壹位私募人士說:“如果做壹個新年收益,悲觀6%-10%,樂觀10%-20%。”
然而,科創板的創新並非沒有風險。“如果只是單純的創新,不占用資本,關鍵是買5000萬股,這個風險就暴露了。如果不對沖底倉,底倉可能會跌,科創板新的風險主要在底倉。”5月30日,凱納資本董事長陳表示。
因此,底倉策略成為控制風險的關鍵。陳介紹,具體操作方法是:“用私募基金先包壹層,就是客戶的資金去私募基金,然後私募基金買公募基金,再由私募基金用股指期貨對沖。”
在產品設計思路上,高建議:推薦先認購定向增發、私募再認購小公募的策略。公募規模盡量不要超過6543.8億,大規模贖回要封閉;公募指數型倉位6000萬;私人同步賣空指數對沖底部頭寸風險。當然,大家都認為持倉風險小,也有可能做強化品種。
有私募人士表示,找到適合科創板的新公募並不容易。
“前段時間找到合適的新公募基金並不難。隨著想參與科創板的機構增多,現在可能更難了。”壹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此外,私募偏好被動指數公募。而基金管理權限在基金經理手裏,私募基金要找到符合自己產品運營思路的小規模公募基金殼並不容易。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科技創新板將於7月1日正式推出,傳聞科技創新板推出日期為7月初至7月底。
如果要求“20個交易日日均市值6000萬”,那麽公募基金為了趕上首批科創板的創新,建倉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需要在6月初開始建倉。(21世紀經濟報道)
私募網下打新熱情高漲。
第二批科技創新板基金定於6月5日發售。本次共批準鵬華、華安、廣發、郭芙、萬家5家公司為三年期以科創為主題的封閉式基金,將參與科創板股票戰略配售和網下創新。
如果說戰略投放是“大批發”,那麽線下創新就是“零售”。由於大部分基金公司尚未發行戰略配售基金,通過公開發行基金進行新的投資也是壹種選擇。“壹般基金也可以,所以大家都在積極準備。”深圳壹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不僅是公募,私募、信托等機構也在積極把握科創板網下的新投資機會。“我們還在科技創新板推出新產品,並與私募股權合作。私募屬於C類,可以分到30%左右。我們定壹個小規模,壹個產品大概是1億。”華南某信托人也表示。
根據上交所3月1日發布的《科技創新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科技創新板中的網下發行與現行制度有較大不同。個人和普通機構被發卡行科技創新板網“拒之門外”後,C類專業機構的比例將大大提高。由於線下發行比例的大幅提升,網下整體發行比例將得到顯著提升。
“相對於目前的創新體系,私募對科創板的創新更感興趣,我們正在積極準備。”華南受托人說。
多位受訪者表示,科創板上市,尤其是前期,大概率存在壹定程度的溢價。
壹位私募分析師表示,科創板前期炒作會比較嚴重,單只股票的收益率會很高,中後期收益率水平會逐漸下降。“預計全年發行數量超過200只,前三個月發行比例在50%左右。建議提前參與,早期參與率較高,之後收益水平會逐漸下降。”
上述受托人還表示,假設單只產品規模為9000萬,其中654.38+00萬~ 654.38+05萬用於新股支付,7500萬~ 8000萬用於底倉配置,預計年化收益率將達到30%。
“如果增量是1倍,那麽1億個產品能為創新貢獻的收益率大概是7%。因此,科技創新板打新收益率很可能在幾個月的高位後出現下滑,這與創業板和中小板成立初期的情況類似。”上述私募分析師也表示。
據上述私募人士透露,證監會對科技創新板的詢價沒有特殊要求,每家機構可以申報不超過三檔的擬申購價格。由於所有偏離壹致預期的報價都要承擔被淘汰的風險,詢價差異影響不大,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板發行初期,機構仍會以不超過23倍的市盈率報價。
“相對成熟的企業,比如符合中小板創業板(GEM)要求的企業,在估值上不應該有太多的割裂;我們說的特殊估值只存在於特殊階段的企業,而不是已經過了快速發展期的盈利模式成熟的企業,除非特別大,像壹些芯片公司。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利潤在4000萬到5000萬以上,PE估值法是比較好的估值方法。”他說。
CBN還註意到,根據目前科創板的申報數據,在申報企業定價時,PE是壹個重要的估值指標。
如杭宏泉物聯網的招股書披露,2015年9月,北大錢芳以8800萬元的價格收購55%股權,對應公司整體估值16000萬元,基於201700萬元的承諾業績,PE倍數為941。2065438+2007年6月,北大錢芳以8118800元的價格轉讓12.49%的公司股權,對應公司整體估值6.5億元。以2065438+2007的承諾業績計算,PE倍數為2453。
“定價是壹件非常復雜的事情。僅僅看PE肯定是不夠的。比如虧損企業沒有PE,微利企業沒有PE。從目前來看,估值體系是多元化的,不能簡單看待。”上述公募基金經理告訴第壹財經。
很多分析師都表示,對於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科創企業,會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
國外私募加速錄取。
在不少外資看來,近期北向資金的大幅波動並不影響外資對a股市場的長期戰略布局。隨著a股在幾個國際指數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更多跟蹤相關指數的主動和被動管理型基金將不斷湧入。
路博邁量化投資總監周平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海外機構資金,如養老金、大學捐贈基金等,還沒有完全進入a股市場,a股在很多機構的資產配置中占比很小,因此短期市場漲跌對這類基金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現在進入a股市場的海外資金很多來自對沖基金,這些交易型基金的換手率比較高,進出頻繁。但未來會有更多大機構的長期配置資金流入,這些資金通常相對穩定。”上海某外資私募負責人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富時羅素國際指數、S&P道瓊斯指數三大國際指數體系後,外資對a股的配置需求將大大增加,因此外資流入a股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瑞銀中國證券業務主管方東明認為,2018年外國投資者持有全部a股的比例約為6.7%,未來隨著a股在MSCI指數中權重的提高,這壹比例有望進壹步提高。從其他市場的經驗來看,a股要“完全納入”相關指數體系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但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a股將從“散戶市場”向“機構市場”轉變。(上海證券報)
(雲長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