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貿易振興機構5月份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465,438+04家日本企業中,54.8%的企業計劃擴大在中國的現有業務,而去年2月份65,438+的比例為86%。7.5%的公司表示,他們“計劃推遲或取消在中國的投資項目”,而5.6%的公司表示,他們將“減少(在中國的)生產或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
"不管外面的天氣如何變化,松下在中國的發展戰略不會改變."
7月15日,松下(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松下中國”)副總監董路對蝦米進行了訓誡?上濾網蓋有什麽問題?焦?そㄉㄉㄉ?啊?壹點發泄?還好我是苦於野。揮動蝦!?
這是松下中國壹個月內第二次在滬高調表態。最後壹次是在外高橋保稅區松下電器(中國)機電公司成立儀式上。
同時,受中日關系的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環境面臨著相當嚴峻的考驗。
據了解,蘇州工廠的投資額將達到6543.8+00億日元(約合6543.8+00億美元)。張中聞表示,按照這壹投資規模,蘇州工廠有望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工廠。
松下中國進攻調整
7月初,來自松下日本總部的消息稱,松下計劃在日本裁員,主要針對日本半導體部門。壹個多星期後,蘇州半導體廠開工建設。
在過去的兩年裏,松下在中國的調整是不斷的。去年底整合了杭州的白色家電產業園,今年把天津和上海兩家機電合並為壹家。到目前為止,松下在中國有665,438+0家公司、工廠和R&D部門,其中超過50%是合資企業。
松下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實際上正在調整。人們對松下的印象壹直是家電制造商。松下中國區總裁穆袁哲表示,電子元器件將成為松下中國未來的利潤增長點。這是松下轉型的壹個重要信息。
不過,穆袁哲拒絕透露松下電子元件在中國銷售利潤中所占的比例。來自中國松下的消息稱,2006年松下中國50%的銷售收入將來自電子元件。蘇州工廠的開工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松下電器去年發布了“躍進21計劃”,為中國市場制定了2005年生產規模達到700億元,2006年銷售規模達到700億元的計劃。對於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的松下中國來說,這個目標顯然很難實現。
把電子元器件作為增長點是松下的最後選擇。因為家電行業的利潤已經到了邊緣。在已公布的2004年松下財務聯合結算報告中,PDP電視(等離子電視)是唯壹的家電產品,其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65,438+0%。其他產品的貢獻相對較弱。
尤其在國內,普通電視的市場份額已經基本被國內廠商“打包”了,很難找到國外品牌。於是,松下、索尼、夏普等日本傳統家電廠商選擇了“高端”,液晶、等離子電視應運而生。與此同時,SVA、長虹、創維、康佳等國內巨頭都在兩三年前宣布進入這壹領域。
競爭不僅來自家電行業,還來自通信領域。所有的設備廠商和手機廠商都在押寶3G,而3G已經很久不願露面了。比如2002年,松下與NEC和中國華為這兩家日企共同開發3G移動終端技術;2003年,松下與UT斯達康合作開發3G基礎設施。
其間,松下對中國3G通信的發展進行了預測,認為將於2004年投入商業運營,2005年開始大規模商業運營。但事實證明,這些預測遠沒有迅速改變。松下對3G的投資也被推遲了。
退出中國?
松下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因“公共事件”而被迫停止在中國銷售某種產品的日本公司之壹。在中國投資的日本企業壹直保持低調。但今年,他們被迫成為焦點。
松下中國內部人士曾對記者表示,從4月份開始,無數媒體打電話來詢問松下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是否發生了變化,這讓他們感到非常困擾。
與此同時,由於中日關系冷淡,壹些日企也進行了戰略調整。比如落戶深圳的友利電子(深圳)有限公司,就是壹家以生產電話機及相關設備為主的企業。相關負責人5月底表示,將選擇菲律賓作為新的生產基地,生產無繩電話。
據了解,菲律賓工廠是UMIL將其生產全部轉移到中國之前的生產基地,也就是說UMIL恢復了老廠的生產。友利電氣的理由是規避中國風險,提高產能。
壹直以來,友利電器的產品在國內銷售不暢,主要出口歐美。同樣的原因,索尼也在今年年初宣布退出中國的PDP電視市場,集中精力發展歐美市場。
據了解,索尼、東芝、富士通等日本廠商相繼傳出將退出PDP電視市場的消息。除了索尼,其他兩家公司都否認了這壹傳聞。
然而,到目前為止,市場風險對日本公司來說仍然是可以克服的。
《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顯示,近八成企業表示將“繼續擴大對華投資”。《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從4月初開始,到4月中旬結束。調查對象為日本國內各大企業的全體董事長和總經理,138家企業收到反饋。
在接受調查的管理人員中,近80%的日本企業表示將繼續加大在中國的職業發展,而真正研究將在中國的職業發展減少的只有0.8%。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5月份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465,438+04家日本企業中,54.8%的企業計劃擴大在中國的現有業務,而去年2月份65,438+的比例為86%。7.5%的公司表示“正計劃推遲或取消在中國的投資項目”,而5.6%的公司表示將“減少(在中國的)生產或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