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羨慕阿裏巴巴的地位,感嘆新東方的成功,驚訝小米的爆發,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如果背後沒有聯合創始人,就很難有公司現在的輝煌。
有些創業者相信獨狼,但回頭看看那些短命的企業,往往是因為壹開始沒有合適的合作夥伴互補,導致最後失敗。
"
找到合作夥伴後,騰訊五虎是如何分配股權的?
股權分配後,合夥人如何決策?
接下來,我們壹起來看看:
1.關於股權分配
成立之初,“五虎將”共籌集資金50萬元,包括:
馬:CEO,出資23.75萬元,占47.5%。
張誌東:首席技術官,出資65438+萬元,占比20%。
陳壹丹:首席行政官,出資5萬元,占65,438+00%。
許:首席信息官,出資5萬元,占65,438+00%。
曾李青:首席運營官,出資6.25萬元,占65,438+02.5%。
我們知道很多企業在創立的時候,創始人喜歡持有565,438+0%和67%以上的股份。騰訊五虎為什麽不這樣分配股份?
後來,馬回憶說,這種股權分配有三個原因:
第壹,按照合夥人的分工和能力來分享股權。馬在接受多家媒體聯合采訪時坦言,他最初考慮的是與張之洞和平分股份的方式,但最終采用了創業團隊根據分工和能力分配不同股份的思路。產品、技術、運營是騰訊的三大支柱,所以負責相應模塊的合作夥伴會獲得更高的份額。後來,有人想增加資金,占更大的份額,但馬說不行。“根據我對妳能力的判斷,妳不適合多拿股份。”因為在馬看來,未來的潛力要和股份匹配,不匹配就會有問題。持有大股份的人不工作,工作的人股份少,就會產生矛盾。
第二,創始人必須做出重大貢獻,占很大份額。馬說,企業“如果沒有骨幹,股份平分,肯定會出問題,壹樣完蛋。”因此,創業初期的資金主要來自馬,占了很大的份額。
第三,壹股為主,但不要太大。馬花藤說:“我要他們的總和比我的多壹點,不要形成壟斷和獨裁。”
壹般來說,由合夥人組成的股東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公司重大問題的決策。那麽,騰訊是這樣遵守規則的嗎?五位合夥人如何行使話語權?
與很多以股東大會為主的企業不同,騰訊的最高決策會議是股東大會制度。這是壹個非常獨特和有趣的制度創新:
第壹,會議的參與者不限於合夥人。總會參加人數為10-12,後調整為16。作為核心決策會議,所有與會人員無論日常工作多忙都必須出席。
二是會議持續時間長。經常開會的人都知道,會議時間越短效率越高,而馬喜歡開馬拉松式的會議。會員大會每兩周召開壹次,10 am準時開始,壹般持續到淩晨2-3點。這是壹項手工工作。這是有原因的。通常每壹個議題在總會上提出後,馬都不會先表態,而是聽取大家的態度和意見,所以會花很多時間。
第三,在權力分配上,辦公廳獨攬大權,事業群小權分散。騰訊的核心資源是流量,流量的分配權在“總辦”手裏。各事業群的負責人在業務發展上擁有最大的權限,但交通命脈始終掌握在最高決策層手中。這樣的權力分配體系促進了內部“賽馬機制”的形成,各個事業部“壹旦做大,就成了壹支獨立的軍隊”已經成為騰訊不成文的規定。這個體系後來給騰訊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創新,比如QQ空間、QQ遊戲甚至微信,都不是頂層規劃的結果,而是基層事業部的自主創新。
第四,會議沒有投票制度。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說,“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沒有通過投票做出任何決定。”關於部門業務的事項,責任主管的意見受到高度重視。“誰主管,誰提議,誰負責。”關於公司的整體戰略,達成共識是決策的前提;反對的人多,事情就擱置;壹旦被大多數人認可,反對者可以保留意見。在這個過程中,馬對沒有“壹票贊成”或“壹票否決”的權力。
第五,很難說最後的決定是基於理性,還是無法壓制。與會者表示,幾乎所有重要決議都是在12午夜之後做出的。那時候大家都太累了,經常有人喊“太困了,太困了,快點吧”,然後決定壹些事情。妳能說這些決定是理性的嗎?但如果妳說它不是壹個理性的決定,它創造了壹個商業帝國。